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对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中抗痉挛治疗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收并实施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7例,在其抗痉治期间实施药学监护,对其治疗期间机体指标变化情况、不良反应及药物使用情况予以分析,对注射用药予以全程监测,并结合实际情况对是实施效果进行有效评价。结果通过药学监护的有效运用,可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患者生活能力,同时提高药师工作积极性及主动性。结论在脑卒中抗痉挛治疗中运用药学监护可确保临床用药更具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达到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的目的。此外,可重新定义医师的定位,将康复治疗与药学予以充分结合,同时收获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抗痉挛治疗;药学监护
本文引用格式:李丹.探索对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中抗痉挛治疗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73+77.
0引言
脑卒中主要由脑部出现急性循环障碍所引发的人体脑功能缺损综合征,其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均较高,且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均会出现不同程度残疾,为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承重负担与压力。故在患者接受住院治疗期间施以康复临床路径可有效减低患者残疾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1]。药师参与到临床护理路径中也是脑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进一步发挥药师作用,使其在完成药品供应等工作之外接受临床医师指导参与到临床药学监护中,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本研究主要探讨分析对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中抗痉挛治疗患者的药学监护方法,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抽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接收并实施治疗的脑卒中患者37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57-81岁,平均(69.50±11.50)岁;纳入标准:若患者同时伴随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进行特殊治疗或处理,且对临床路径流程的有效实施没有影响,即可纳入路径。诊断标准:患者需具备以下特征:起病急、在头痛等症状出院后伴随或不伴随意识障碍,或经由头颅CT证实后存在脑卒中改变。出院标准:经检查患者生命体征处于稳定状态,在住院治疗期间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具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2]。
1.2方法。脑卒中患者抗痉挛治疗:脑卒中治疗后肌肉痉挛是现阶段临床难题之一,同时也是世界医学研究热点。且予以早期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显著价值。目前临床常予以促进关节运动、扩大关节活动度等治疗措施。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患者接受康复治疗后,效果不够显著,应配以全面、科学的康复运动才可进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取得满意疗效。①全身性药物治疗:予以抗痉挛药物口服治疗,此种方式适用于患者全身多部位痉挛,如局部治疗效果不佳等,一般情况下乙哌立松、替扎尼定等均属于常用药物[3]。②局部药物治疗:A-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同时在注射时应选择患者肌张力过高的患者,确保其肌张力得到有效降低。
2药学监护
脑卒中患者治疗后可伴随睡眠减少、痉挛性疼痛、癫痫等症状出现,同时伴随不同程度认知障碍,再加之存在四肢瘫痪等情况故应予以药物治疗。具相关研究显示,早期予以药物干预治疗可对肌肉痉挛等情况进行有效缓解,同时缩短中枢性损伤后痉挛等过程,以达到偏瘫恢复等目的。若在发病后未把握好用药时机,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治疗6月后其机体康复速度可明显下降。故而把握好用药时机可确保临床治疗达最佳效果[4]。
乙哌立松:药物使用剂量为50 mg/次,于饭后30 min服用。监测:当患者出现站立不稳、四肢无力、疲倦等情况时可降低药物用量或直接停止用药;且在药师监测过程中,需注意患者是否存在嗳气、反酸等消化道症状,本研究中仅有2例出现上述情况。
替扎尼定:治疗初期用药剂量为2 mg,并每间隔3d增加剂量2 mg,如患者肌力下降至正常状态,或下降超过2例级别,同时存在耐受困难等情况可减少剂量或停止增加。监测:血压监测:替扎尼定属于α2受体激动类药物,在用药后可使患者血压降低,同时出现剂量依耐性。护理相关人员应在混着用药后前三天其血压情况予监测,并做好记录[5]。通过对血压症状及患者额体征的监测可避免低血压发生。此外在联合用药时可对患者肝功能予以同步监测,在每日同一时间监测转氨酶,具本研究部分患者监测结果显示,存在转氨酶升高等迹象,但停药后肝功能恢复正常。针对部分以往存在肝功能异常患者对其予以跟踪监测具有必要性。药物过量监测:如患者在用药后出现乏力、嗜睡、口干等情况即表示药物存在过量风险,应在第一时间减少剂量。
地西泮:治疗开始后每晚给予患者2.5 mg,或在服用5 mg剂量后即刻入睡。后续可依照患者反映情况,确定是否递增药量,直至剂量在20-40 mg/d即可。具临床经验可知若地西洋使用药物剂量较大会产生不良反应,故不可随机加大使用剂量,因此临床一般当做备用药物使用[6]。监测:患者在用药后可在记忆力、注意力方面发生改变,同时应注意关注是否出现药物依赖、耐药性性等情况,避免患者常时间使用产生不良反应,影响后续停药。
肉毒毒素:药师应充分在医师制定患者用药质量时有效参与,并依照患者痉挛体积大小、患肢肌力及痉挛程度制定行之有效的注射点及注射剂量。药师在规范化培训后需获取相关资格证书,并不存在临床治疗及用药经验,配以专业设备即可参与治疗。在参与期间应对患者适应症情况予以有效把握,参照治疗计划及药物规定剂量做到慢注、准确、避免渗漏等情况。在注射后检查患者注射部位是否存在疼痛、红肿等情况,同时排除低热,预防过敏反应。此外,每个穿刺位置之间应至少间隔2 cm,并遵循深浅交替注射方式,在每次注射前对注射器作回抽动作,避免将药液之间输注于患者血管内。还应对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予以监测,在使用肉毒毒素时不能与其余肌张力药物联合运用,同时禁止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药物,以保障治疗安全性[7-8]。
3讨论
除去上述必要的药学监护,相关人员还需对患者开展用药教育,用药教育内容如下:①明确药物治疗的意义:告知患者抗痉挛药物不能诱发主动运动,应对其运动控制能力予以有效改善,只有减少耗能即可降低拮抗肌阻力。②药物不良反应相关知识与预防措施:应及时告知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在患者用药后3 h内均应对其机体反应情况予以观察,并排除头晕、头痛等情况,如存在异常应及时告知医师作有效处理。③用药依从性宣教:要求患者在治疗期间遵照医嘱用药,避免漏用、多用等情况出现,影响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伴随医疗改革进程不断推进,临床路径等新型医疗模式被广泛运用于临床中,企业要求医院各部门之间增强沟通与合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明霞,尚小侠,史盼.A型肉毒素治疗脑卒中康复患者肢体痉挛的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1):249-251.
[2]潘伟,张莉彬.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5):93-95.
[3]李季,龙忽林,李德华.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患者痉挛性足内翻的临床观察[J].四川医学,2016,37(3):332-334.
[4]肖永娟,李玉莲,邓玉玲.毫火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28):134-136.
[5]殷玉鹏,梁静,周峰.探究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1):6164-6164.
[6]黄晓晖.用张力平衡针刺法联合牵张训练法对31例脑卒中后肌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评价[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9):90-91.
[7]陆奇志,李争鸣,吴娟,等.脑卒中康复临床路径抗痉挛治疗患者的药学监护[J].中国药师,2013,16(12):1879-1882.
[8]康晓平,苏婷婷,刘远志.临床路径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7,1(18).125-12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