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急性脑卒中是一种致残和致死率高的脑血管疾病,并且容易复发,给全球人类健康带来严峻挑战。在最近十年里,以急性脑卒中为背景对嗜酸性粒细胞进行研究发现,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对急性脑卒中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提示调控嗜酸性粒细胞活性可能是急性脑卒中新的治疗方向。本综述旨在对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行概述,进一步探讨和发现其在急性脑卒中中的治疗作用。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急性脑卒中;炎症;免疫;预后;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陆克刚,张季,叶世菲,等.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31-32.
Review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osinophils and Acute Cerebral Stroke
LU Ke-gang,ZHANG Ji,YE Shi-fei,CHU Zhao-hu*
(Department of Neurology,Yijishan Hospital of 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Acute cerebral stroke is a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with high rate of disability and mortality.Furthermore,it is prone to relapse.Therefore,it brings severe challenges to the health of global human being.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eosinophils in the context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 in the past decade,the level of eosinophils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prognosis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suggesting that regulating eosinophils may be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This review is intended to summari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eosinophils and acute cerebral stroke,and further explore and discover the effects of the correl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stroke.
KEY WORDS:Eosnophils;Acute cerebral stroke;Inflammation;Immunization;Prognosis;Treatment
0引言
急性脑卒中是一类由于脑血管的阻塞(缺血性卒中)或破裂(出血性卒中)而引起的急性脑组织损伤、长期残疾以及多种功能障碍性疾病,大约有30%的患者会出现症状反复发作,使病情进一步加重,导致痴呆、永久性残疾和死亡,使得社会经济、卫生保健系统负担日益加重。为了降低急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缓解社会经济压力,需要我们充分认识机体在发生急性脑卒中时自我保护及修复的作用机制,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可以预测急性脑卒中的预后,这可能是研究急性脑卒中患者治疗的一个新的方向[1]。
1嗜酸性粒细胞与急性脑卒中
在早期的研究当中,嗜酸性粒细胞不被人们所重视,直至21世纪初,嗜酸性粒细胞开始作为一种临床预后预测因子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相关文献中,尤其是在重症感染以及慢性炎症疾病中,较低的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往往提示疾病预后不良,包括住院时间延长、并发症多发及死亡率升高等。然而在急性脑卒中背景下对嗜酸性粒细胞的研究目前仍较少,有学者研究结果均表明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急性脑卒中的预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是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1.1促进坏死组织血管新生。嗜酸性粒细胞颗粒中含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能够有效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这些细胞因子被释放后,通过相关趋化因子作用被转移至损伤部位,均对新生血管的形成发挥重要作用。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在人体大血管及毛细血管壁中存在有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它是血管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起着支持内皮细胞转移并稳定毛细血管壁结构的作用。研究证明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降解有利于破坏血管壁结构的稳定性,从而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和出芽。
急性脑卒中是通过各种原因致使颅内血管闭塞或破裂出血,引起颅内局部血流灌注不足,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急性脑卒中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后,嗜酸性粒细胞通过血液循环被募集渗透到损伤部位,分化成熟后通过增加其活性和促进血管新生潜能来改善组织缺氧并调节相关受体的表达,从而改善局部脑组织活性,挽救尚未完全死亡的细胞,降低其致残及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率[2]。
1.2促进损伤组织修复。急性脑卒中发生脑组织损伤坏死后,各系统及组织对损伤部位的坏死组织进行修复。嗜酸性粒细胞通过合成并释放特殊颗粒如碱性蛋白、细胞因子以及生长因子等诱导成纤维细胞活性的表达,如提高成纤维细胞IL-6的表达,增强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活性,促进细胞外基质调节基因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生成等,直接影响对坏死组织的修复进程。研究发现TGF-β是嗜酸性粒细胞纤维化最强作用因子,它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增强胶原蛋白合成以及调节细胞外基质稳态等众多重要功能,在纤维化修复过程中充当必要角色。同时,对嗜酸性粒细胞合成的其他颗粒进行研究,也发现了其在促进成纤维细胞活性表达方面的作用:如IL-2不仅协同促进成纤维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和还增强胶原蛋白的合成;IL-4和IL-13能调控成纤维细胞的趋化及迁移并且促进纤维蛋白的合成;嗜酸性粒细胞神经毒素(eosinophil-derived neurotoxin,EDN)作用于成纤维细胞,能够促进其快速增殖分化;阳离子蛋白(eosinophil cationic protein,ECP)有助于成纤维细胞迁移和释放TGF-β1,增强纤维化过程的表达;GM-CSF能促进纤维化修复过程中众多调节因子的活性表达;MMP-9以及MMP的抑制剂,能调节细胞外基质的形成。此外,有研究表明,在人类IgE介导的相关过敏性疾病中,嗜酸性粒细胞在其组织损伤后的纤维化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以及肌腱蛋白和I型前胶原的沉积,从而促进组织修复和重塑。
急性脑卒中患者因局部脑细胞的死亡,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神经功能障碍,而神经细胞是不可再生细胞,患者往往都遗留有肢体瘫痪等严重后遗症。机体通过激活嗜酸性粒细胞,合成并释放一系列的碱性蛋白酶和细胞因子参与对组织的纤维化、修复及重塑过程,减轻急性脑卒中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作用,有利于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预后。
1.3抑制卒中后炎症。急性炎症反应是当机体遭受外来相关致炎因子刺激后的自我保护过程,从而减轻炎症对机体的损害作用,而急性炎症是临床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尤其是在病危病重的患者身上,进一步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影响预后。嗜酸性粒细胞是存在于外周血循环中的一种粒细胞白细胞,虽然浓度较低,但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促进血管新生、修复损伤组织等,最新研究表明嗜酸性粒细胞还在抗炎反应中充当重要角色。当机体发生急性脑卒中时,循环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被激活并趋化聚集至炎症部位,合成并释放多种抗炎反应调节因子,对于及时参与神经及组织损伤后有益的免疫应答和避免组织损伤并诱导炎症消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急性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1.4促进免疫调节。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嗜酸性粒细胞不仅在炎性反应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它被讨论作为免疫调节细胞的新作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文献当中,其中最突出的是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发挥作用。嗜酸性粒细胞还被发现表达有与抗原识别相关的众多共刺激因子以及细胞表面IgE受体的表达,均为嗜酸性粒细胞能够有效参与抗原的处理过程提供依据。嗜酸性粒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作用除了表现在对抗原的呈递之外,还能通过促进相关免疫细胞活性的表达,来调节免疫反应的进行。嗜酸性粒细胞合成的EDN以及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BP)进入循环后能够有效识别并激活树突状细胞,诱导分化并促进IL-6,IL10和IL-13等Th2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参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另外,嗜酸性粒细胞分泌的以Gr1+/CD11b+和嗜酸粒细胞过氧化酶(eosinophil peroxidase,EPO)为代表的特殊活性颗粒能有效诱导并活化B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等多种相关免疫细胞,直接或间接参与免疫炎症反应,对及时清除有害物质,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发挥重要作用,有利于促进机体功能的快速恢复[3]。
2结论
通过近些年来对嗜酸性粒细胞深入的研究发现,早期认为的对寄生虫以及细菌的杀伤作用仅仅是其功能的一部分,还在人体内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组织修复与纤维化以及促进炎症消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自身的组织修复、免疫应答、功能恢复有着重要意义,从而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这可能提示着促进嗜酸性粒细胞活性的表达是针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并且随着对嗜酸性粒细胞作用的不断研究和发现,在针对急性脑卒中的治疗上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10]。
参考文献
[1]王陇德,刘建民,杨弋,等.《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17》概要[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18,15(11):611-616.
[2]赵浩然,徐运.烟雾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2):142-145.
[3]陈祥,徐运.烟雾病与免疫炎症[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16,24(2):146.
[4]顾明芳,张宇锋.AECOPD患者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水平与预后的关系[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58):20-22.
[5]王冬梅.1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护理体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49):169.
[6]胡洁茹,田伟强,俞伟扬,等.脊柱外科手术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术后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J/OL].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9(12):1533-1536[2019-06-27].https://doi.org/10.13748/j.cnki.issn1007-7693.2019.12.016.
[7]唐运萍,陶倩,白月霞,等.以腹泻、便血为首发症状的婴儿郎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J/OL].中国儿童保健杂志:1-4[2019-06-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61.1346.R.20190625.0930.014.html.
[8]王婧,赵煜,张书红,等.血管活性肠肽及其受体表达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儿童胃黏膜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OL].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8[2019-06-27].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3.1225.r.20190619.1043.036.html.
[9]张勃,白吉明,王少飞,等.吸烟对哮喘患者FeNO和肺功能的影响[J].临床肺科杂志,2019,24(06):1050-1053.
[10]杨涛,仝延萍,康越之,等.补肾益髓胶囊对缓解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6):2690-26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