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雄性激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随访1年评价治疗效果,统计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血红蛋白(Hb)≥110 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白细胞计数(WBC)≥4×109/L者占比高于对照组的(P<0.05);随访1年,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抑制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有效促进患者血象恢复,改善患者贫血症状,疗效显著,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免疫抑制剂;再生障碍性贫血;贫血;血象
本文引用格式:陈岩.免疫抑制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65+67.
0引言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全血细胞减少、骨髓再生低下病症,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贫血症状,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采用免疫抑制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成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1-2]。相关研究表明,使用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患者生存质量[3-4]。为了评价免疫抑制法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本文以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就雄性激素治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两种方案的应用效果进行了下述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40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成两组,每组20例,观察组男12例,女8例;年龄1-72岁,平均(8.27±1.19)岁。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71岁,平均(12.20±1.29)岁。患者或其家属均获知情权。纳入标准:①可参与随访;②患者经临床检查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中的诊断标准;③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①药物过敏;②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药物治疗;③器质性功能障碍;④中途退出;⑤脾肿大患者;⑥合并造血全细胞减少疾病,比如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上述数据对比同质性良好。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十一酸睾酮胶丸(南京欧加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106)40-80 mg/(kg·d),口服,1次/d;维生素B12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广东邦民制药厂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312)10µg/(kg·d),静脉滴注,3次/周;叶酸片(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309)0.25-0.50 mg/(kg·d),口服,1次/d。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给予患者猪-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批号20150119)25 mg/(kg·d);兔-ATG(武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生产批号20150125)2.5 mg/(kg·d),静脉滴注,连续5 d;第6 d改为醋酸地塞米松片(四川省长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128)0.5 mg/(kg·d),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0 d。
1.3观察指标
(1)分析治疗6个月时两组患者的外周血象,根据血常规检查结果统计Hb≥110 g/L、PLT≥80×109/L、WBC≥4×109/L的占比。
(2)随访1年,根据中华血液学会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中制定的《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6]评价治疗效果:①基本治愈:出血、贫血症状消失,血象上升,女性血红蛋白(Hb)>100 g/L,男性Hb>120 g/L,血小板计数(PLT)>80×109/L,白细胞计数(WBC)>4×109/L,随访1年无复发;②缓解:患者出血、贫血症状基本消失,Hb达到治愈标准,WBC>3.5×109/L,PLT好转,随访3个月病情好转或稳定;③明显进步:患者出血、贫血症状显著改善,无需接受数学治疗,Hb与治疗前1个月内的平均值比较升高>30 g/L,可维持3个月水平稳定;④无效:患者血象、症状无法达到上述标准,治疗有效率=(①+②+③)/20×100%。
(3)统计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类过敏反应、血清病、感染、血小板损耗。
1.4统计学分析。用SPSS 23.0处理实验数据,以χ2检验治疗效果等计数资料(%、n),以t检验计量资料(±s),
P<0.05,代表有差异。
2结果
2.1外周血象情况。随访6个月,观察组Hb≥110 g/L者占比85.00%(17/20),PLT≥80×109/L者占比65.00%(13/20),WBC≥4×109/L者占比80.00%(16/20),对照组Hb≥110 g/L者占比55.00%(11/20),PLT≥80×109/L者占比30.00%(6/20),WBC≥4×109/L者占比50.00%(10/20),组间数据对比,χ2=4.285、4.912、3.956,P=0.038、0.026、0.046,由此可知,观察组外周血象恢复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
2.2临床疗效对比。随访1年,观察组基本治愈11例(55.00%),缓解6例(30.00%),明显进步2例(10.00%),无效1例(5.00%),有效率为95.00%(19/20);对照组基本治愈6例(30.00%),缓解5例(25.00%),明显进步2例(10.00%),无效7例(35.00%),有效率为65.00%(13/20)。组间治疗有效率数据对比,χ2=3.906,P=0.048。由此可见,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2/20),包括类过敏反应1例,血清病1例;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0.00%(4/20),包括类过敏反应2例,感染1例,血小板损耗1例。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χ2=0.196,P=0.657。由此可见,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3讨论
相关实践结果表明,采用免疫抑制法可有效提高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病死率,具有积极的临床推广意义[7]。经本文实践证明,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Hb、PLT、WBC恢复正常者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可有效促进患者外周血象恢复,改善血清Hb、PLT等指标水平。随访1年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远高于对照组,表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案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未见显著性差异,提示观察组采用的方案安全性与对照组相当,未见不良事件增加,安全性可靠。初步分析,这是因为免疫抑制剂中的有效成分在进入人体后可直接抑制T淋巴细胞合成,降低对人体调节发挥副作用因子的浓度水平,解除机体造血功能障碍,促进PLT、WBC等血细胞指标水平恢复,缓解患者出血、贫血症状,从而达到预期疗效。与上述研究结果相吻合,有学者[8]对52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研究后发现,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患者的总有效率达到了81.25%,显著高于单一常规治疗患者的60.00%,且前者Hb、PLT和WB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证实采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给予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免疫抑制法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出血、贫血等不适症,促进血象水平恢复,提升临床疗效,安全性良好,因此值得应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邓婷,娄世锋.免疫抑制剂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6,32(11):1688-1690.
[2]郝燕.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免疫抑制治疗回顾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6,32(15):91-91.
[3]霍建波.用强化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5):116-117.
[4]周康,刘晨曦,李洋,等.免疫抑制治疗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对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效果评价[J].中华儿科杂志,2017,55(7):523-528.
[5]李晓惠.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治[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
[6]中华血液学会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纪要.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8:486。
[7]沈立云,马鸿雁,杨华,等.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联合环孢素免疫抑制治疗儿童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分析[J].北方药学,2017,14(05):105-106.
[8]余向东.ATG/ALG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效果及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6,33(1):85-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