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老年胆汁性腹膜炎23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7 14:25:1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老年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老年胆汁性腹膜炎患者23例,观察对比手术前后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红细胞沉降率(ESR)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程度。结果患者在术后其体内白介素(IL-6)及中性粒细胞含量与术前几乎没有变化,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远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免疫低下,其患有胆汁性腹膜炎时往往伴有其他疾病,因此,在临床上,患者若已被确诊为胆汁性腹膜炎,则应当尽早使用适当手术方法治疗,以求快速控制患者体内炎症程度。

关键词:胆汁性腹膜炎;老年患者;手术治疗

本文引用格式:宋祥伟.老年胆汁性腹膜炎23例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8):79-80.

0引言

胆汁性腹膜炎是由于各种其他病症原因,导致胆汁直接进入或外渗入腹膜腔内从而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继发性腹膜炎[1]。导致其发病的原因有多种,主要是黄疸者肝脏穿刺,胆道系统外伤性破裂;胆系手术后不严密缝合或者肝胆手术后致胆管引流不畅;急性胆囊炎囊壁水肿、组织被破坏等[2]。且胆汁性腹膜炎会引起患者患多种并发症,致死率较高,导致了现今临床的治疗难度大幅增加,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3]。本研究就此23例老年胆汁性腹膜炎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 0 1 7年9月至2 0 1 8年9月收治的2 3例老年胆汁性腹膜炎患者,其中男1 2例,女1 1例,平均(6 7.5 2±3.49)岁,对全部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对此次研究知晓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我院伦理委员会对此次研究知晓并批准。

1.2方法

23例患者入院后进行B超检查,并对其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将患者麻醉,置于头高脚低位,在脐正下方1 cm处开弧形口,插入气腹针完成人工气腹。实施穿刺,准确、缓慢置入腹腔镜,分别于剑突及右侧肋缘做1个小口,暴露出胆总管及胆囊动脉。在切除胆囊后止血,释放CO2,取生理盐水冲洗腹腔,放置好引流管以后,缝合切口。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患者在手术后第6天,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红细胞沉降率(ESR)和中性粒细胞的变化程度。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数据通过SPSS 14.0处理,所有的计量数据通过t检验,用(±s)表示,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入院后初步检查情况


初步诊断出23例患者中,11例患者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伴有胆汁性腹膜炎、6例患者为肝内胆管/胆总管结石并伴有胆汁性腹膜炎、1例患者为胆囊癌伴有胆汁性腹膜炎、5例患者为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且伴有胆汁性腹膜炎。

2.2患者手术前后体内各指标对比

对比患者手术前后身体各项指标可知,术后患者身体白介素(IL-6)及中性粒细胞含量与术前几乎没有变化,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患者身体C反应蛋白(CRP)及红细胞沉降率(ESR)远低于术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3讨论

胆汁性腹膜炎是临床上一种较为罕见,但是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其主要是由于各种病因而导致的胆汁外渗入或是直接流入腹膜腔以内进而引起的患者慢性继发性或急性腹膜炎[4]。而引发胆汁性腹膜炎的病因也有多种,较为常见的即是胆囊穿孔、自发性胆道胆囊穿孔、特发性胆道胆囊穿孔等[5]。其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也会有不同的临床表现,轻者可致患者有轻度腹痛,重者可致患者剧烈腹痛、发热、休克和腹部包块等非常严重的症状[6]。老年人群因为其身体机能下降,机体的免疫功能衰退严重,因此,极易由于胆囊粘膜肥厚或萎缩,从而导致肌层胶原纤维脆弱,又加之老年人群的小动脉渐渐硬化,致其胆道供血不足加重了胆道的感染,形成胆囊坏疽甚至穿孔,从而胆汁灌入患者的腹腔形成胆汁性腹膜炎。

此病的发病一般均是在胆道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由此可以根据这一点来判断,在胆汁性腹膜炎发生前,一般患者是具有胆道感染甚至是胆道梗阻的现象[7]。而由于老年人群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降低,对于一般炎症的应激反应就会较弱或者比较迟钝[8]。所以当老年人群体内发生轻微的腹膜炎时,往往得不到患者重视,等到病情突发时,可能为时已晚,这对于老年人群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在发生了胆汁性腹膜炎的相关病情时,应当尽快引起高度重视,在确诊为胆汁性腹膜炎后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争取将炎症对机体造成的损害降至最低。

本研究也着重分析了在确诊为胆汁性腹膜炎后,使用手术治疗对于患者的体内炎症消除的效果。本次研究主要选取了患者体内四项指标的手术前后对比,分别是白介素(IL-6)、中性粒细胞含量、红细胞沉降率(ESR)及C反应蛋白(CRP)含量。通过对比也明显可知,在手术后,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CRP)含量及红细胞沉降率(ESR)是远低于手术前的,此两项指标也是临床上用于检测体内炎症的重要指标,因此此项结果显示,对胆汁性腹膜炎患者实施手术后,能够有限降低其体内炎症情况,缓解患者病情。

综上所述,在治疗老年胆汁性腹膜炎时,应注意对患者的辅助检查,在治疗胆汁性腹膜炎同时,对其伴随疾病进行治疗,并且使用手术疗法,能够较为有效缓解患者体内炎症情况,对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Schiborra F,Mcconnell JF,Maddox TW.Percutaneous ultrasound-guided cholecystocentesis:complications and association of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with bile culture results[J].Journal of Small Animal Practice,2017,58(7):389.
[2]He MY,Zhou XD,Chen H,et al.Various approaches of 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plus primary duct closure for choledocholithiasi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Hepatobiliary&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8,17(3):183-191.
[2]毛礼蛟,俞卫铿,潘明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6):49-51.
[3]张战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0):73-74.
[4]王峰,李正平,罗道蕴,等.LC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疗效观察[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19(2):227-230.
[5]周小龙,曾宪敏.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术后感染状况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3):24-26.
[6]杨亚林,徐志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术后感染状况分析[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7,33(1):98-101.
[7]刘军玲.常规拔除T管后胆汁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4):33.
[8]周新锋,夏卿,李祥,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汁性腹膜炎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24):5615-5617,56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63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