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评价吉非替尼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可行性。方法研究时段: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抽取本院收治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开展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作为分组依据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基于此,研究组增加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对比2组病情控制效果、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病情控制效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较高,统计学有意义(P<0.05);生活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较高,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吉非替尼辅助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吉非替尼;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可行性
本文引用格式:刘志荣.吉非替尼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可行性评价[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176+178.
0引言
非小细胞肺癌属于临床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目前,已成为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临床将非小细胞肺癌分为几种类型,即腺癌、大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等,以胸部胀痛、痰中带血、低热、咳嗽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对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1]。临床发现,非小细胞肺癌易出现转移,而脑部属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2]。临床统计,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约在25%-65%之间,当非小细胞肺癌出现脑转移后,不仅会加重病情,还会缩短患者生存时间[3]。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中,临床常规治疗效果对控制病情的进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寻找其它治疗措施至关重要。随着临床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方案的深入研究,发现吉非替尼辅助治疗,对控制病情的进展、提高临床疗效具有积极作用[4]。本次研究针对吉非替尼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取80例患者开展研究,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在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抽取研究对象,将80例本院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分组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26例、14例,年龄在36-72岁,平均(54.33±10.17)岁,其中腺癌31例、鳞癌9例。研究组男性、女性分别27例、13例,年龄在37-73岁,平均(55.20±10.20)岁,其中腺癌30例、鳞癌10例。对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学无意义(P>0.05)。经病理诊断、增强脑CT、分子生物学检测确诊。同时将有合并其它肿瘤者、凝血功能障碍者、病情难以控制者、心血管疾病者、酪(络)氨酸激酶禁忌证者排除。
1.2方法。所有患者经入院后相关检查,病情明确后,均实施常规治疗,即全脑放疗治疗,即行仰卧位,采用钴60,对全脑进行照射治疗,常规放疗对穿两侧,照射剂量30Gy,每次3Gy,共治疗10次,每周治疗5次。同时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小剂量的皮质激素与甘露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基于此,研究组增加吉非替尼(KagamiishiPlant,NiproPharmaCorporation,国药准字J20180014)辅助治疗,每天一次,治疗8w。
1.3分析指标。①对比2组病情控制效果、生活质量评分。②病情控制效果评价标准:治疗后,脑转移病灶基本消失,且消失时间持续超过一个月为完全缓解;治疗后,肿瘤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与治疗前相比缩小程度在1/2以上为部分缓解;治疗后,肿瘤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与治疗前相比缩小程度在1/4以上为稳定;治疗后,肿瘤直径与最大垂直直径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或是出现新的病灶即为进展[5]。[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总例数×100%为病情控制效果。③生活质量评分应用SF-36量表实施评价,总分100分,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分析。本文中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均采用SPSS 21.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为生活质量评分采用t、(±s)检验及表示;计数资料为病情控制效果,采用χ2、%检验及表示,P<0.05,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2.1病情控制效果比较。研究组:完全缓解25例、部分缓解10例、稳定4例、进展1例;对照组:完全缓解19例、部分缓解8例、稳定6例、进展7例,组间对比病情控制效果研究组97.5%(39/40)高于对照组82.5%(33/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P=0.025。
2.2生活质量评分比较。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发病率高,病情发展较缓慢,其与其它癌症不同,早期发现较为困难,当病情明确后,肿瘤细胞已出
现转移,而脑部即是非小细胞肺癌转移率最高的一个部位之一,故在治疗中,应慎重。当患者出现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后,对机体神经组损产生影响,其不仅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还会影响身心健康,故实施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有必要。在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时,多采用全脑放疗法,其可以控制肿瘤直径的生长,改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力状态,有效缓解病情的进展,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全脑放疗方案并不能控制肿瘤细胞颅外扩散,预后效果较差,治疗效果一般,并不能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故需要配合一定的靶向药物治疗[6]。
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分子生物学的不断进步,增加了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治疗药物。其中,吉非替尼作为目前最常用的一种辅助药物,效果显著。吉非替尼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抑制剂,即对酪氨酸激酶产生抑制,可以通过阻断细胞内皮生长受体中的ATP结合,从而抑制下游信号,实现抑制肿瘤细胞分化与增殖的目的。同时,吉非替尼还可以修复放射产生的损伤,具有低辐射性;且吉非替尼口服后,可以快速穿透血脑脊液屏障,达到脑转移中的最低药物浓度,生物利用度较高,临床发病有93%药物可以结合蛋白存在于机体内,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此外,吉非替尼还具有对肿瘤细胞蛋白表达的调节作用,控制病情的进展,有效缓解临床症状,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示:病情控制效果研究组97.5%高于对照组82.5%,且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吉非替尼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对控制病情的进展具重要作用,且还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应用可行性较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毛栋梁,蒋向阳,周云,等.吉非替尼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可行性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9,12(02):52-53.
[2]王颖.吉非替尼联合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4):58-59.
[3]安云霞,刘畅,程相松,等.含铂同步化疗与靶向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疗效的比较[J].实用癌症杂志,2018,33(07):1158-1160+1164.
[4]张胤.EGFR-TKI治疗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阳性脑转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36):47-48.
[5]薛百兴,耿丽,邝先奎,等.吉非替尼联合全脑放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观察[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8,31(02):144-146.
[6]呙晓梅.厄洛替尼和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疗效[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8):3882-388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