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护理模式干预在稽留流产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稽留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表分组,A组(30例,常规护理)、B组(30例,常规护理+PDCA循环护理),对组间干预前后焦虑、抑郁评分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B组患者干预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比A组低,96.67%高于A组76.67%,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模式干预在稽留流产患者中应用,效果好,应用价值高。
关键词:稽留流产患者;PDCA循环护理模式;满意度
本文引用格式:唐敏.稽留流产患者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干预的临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308+312.
0引言
稽留流产是指胚胎(或胎儿)已经在宫内死亡但停止发育后2个月尚未自然排出,发生稽留流产的患者,临床多表现为停经、腹痛、阴道流血等症状,对患者身、心均造成极大的影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整体疗效[1]。因此,稽留流产患者治疗期间有必要操作一定的护理干预。PDCA以往多用于质量管理工作,近期开始逐渐用于医学界临床护理中,取得的成效显著。本次研究对60例稽留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PDCA循环护理模式干预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整理,并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抽取60例稽留流产患者(选取于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表将患者分为A组(30例)、B组(30例),A组:患者年龄23-43岁,平均(30.3±3.7)岁,初产妇20例,经产妇10例;B组:患者年龄20-41岁,平均(30.5±3.3)岁,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对纳入对象的基本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方法。A组护理方法为常规护理,包括完成患者术前检查,加强患者的心理疏导,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阴道流血、腹痛情况,并适当增加营养,告知患者多休息,不可以参加重体力活动,加强个人卫生清洁,定期进行复查等。B组在A组护理基础上加强PDCA循环护理模式应用,具体方案如下:①P(计划):对患者的年龄、婚育史、妊娠反应、流产症状等基本信息进行调查,并准确记录。并通过与患者的沟通,掌握患者、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及对该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基于对患者基本资料的掌握,由专业的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并成立专业的护理小组,包括1名护士长,1名主治医师,5名护理人员,要求患者家属辅助配合,应用我院自拟的量表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情况等,制定符合患者差异性的个体化护理方案。②D(实施):实施属于该护理模式的核心阶段,对患者有效果影响极大,对患者人员进行责任制划分,所有患者均由各自的责任护理人员进行监管,包括健康情况的评估、药物流产史、手术禁忌症等,并协助患者完成术前自身准备及手术过程中的器械准备等,详细告知患者的手术流程,叮嘱患者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并积极配合,术后可以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告知产乳期注意事项、正确的会阴清洁方法等,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③C(检查):成立监督小组:由主治医师、护士长及主管人员组成监督小组,制定详细的检查项目,绘制护理质量量化表,评估患者的实施阶段效果。④A(处理):成立质量评估小组,每月(或每个季度)评估患者的护理情况,并总结出现的问题,对于表现优秀的护理人员予以奖赏,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整理、总结,并向家属反馈,进入下一循环中。
1.3标准评估
1.3.1HAMA、HAMD评分标准:应用HAM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D(汉密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量表包括的项目分别为14项、17项,对应总分为56分、68分,两个量表均以7分为界点,即评分>7分,则表示患者存在焦虑、抑郁心理[2]。
1.3.2满意度:应用我院自拟的满意度量表评估患者的满意情况,百分制为评估标准,a特别满意:评分>80分,b满意:50-80分,c不满意:评分<50分,特别满意率+满意率为调查后患者的满意度[3]。
1.4统计学处理。SPSS 24.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中的指标数据,(±s)、(%)对计量、计数资料表示,分别予以t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检验后若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2结果
2.1焦虑、抑郁干预前后组间评分对比。统计学软件处理干预前A组、B组HAMA评分、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性
(P>0.05),B组患者干预后的HAMA评分、HAMD评分比A组低,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满意度调查结果对比。B组满意度96.67%高于A组76.67%,有统计学差异(χ2=5.192,P<0.05),见表2。
神经衰弱的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所以关于疾病的治疗及护理也成为了医学研究的重点话题。
针对神经衰弱患者,一旦确诊疾病常予以对症治疗,然而受疾病病因较复杂,患者常合并心理症状,所以临床中在对照组治疗期间,还常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以达到改善患者生理及心理状况的目的[5]。在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借助护患有效沟通、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等,让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得到宣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康复及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6]。本次研究中,比较了行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对神经衰弱患者的干预效果,结果显示护理后在焦虑评分及睡眠质量评分改善情况上,研究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该结果表明对神经衰弱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清情绪,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此外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表明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模式可显著改善护患关系,促进患者康复。
综上所述,针对神经衰弱患者,在给予患者行对症治疗的同时,予以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焦虑状况,提高患者的睡眠质量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玉娥.优质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7,3(17):225-226.
[2]黄丽琼,黄桂芳.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焦虑状况的影响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8,26(5):88-90.
[3]张娜丽.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对神经衰弱患者的护理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7,5(30):224-225.
[4]丛燕.心理护理干预在神经衰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22(1):18-19.
[5]刘瑾.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神经衰弱患者的疗效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2017,15(3):44-45.
[6]张傲秋.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神经衰弱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8,7(38):54-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