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MR诊断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2 16:45:0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中应用CT、MR的价值。方法研究于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共录入15例,均为我院诊治的PCNSL患者,对所有患者实施CT、MR诊断两种诊断方式。结果①15例就诊患者经过诊断,73.33%确定单发,26.67%为多发,共计病灶24个。②CT诊断:0.00%病灶出现均匀高密度,13.33%密度较高但不均匀,13.33%均匀等密度,与颅骨距离较近,且呈现骨质亲润状态的13.33%,并未出现钙化现象。增强扫描,13.33%结果呈现不均匀的情况。③MR诊断。平扫:T1WI序列显示20.00%呈现等密度,80.00%相对密度较低;T2WI序列显示等、低信号。80.00%信号偏高,但20.00%不均匀,病灶中心可见囊性病变。弥散扫描出现高、偏高密度。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均呈现强化,“环征”3例。胼胝体病灶呈现“蝴蝶状”3例20.00%,“缺口状”、“握拳状”5例33.33%,“尖角状”1例6.67%,“片状”、“类圆形”1例6.67%。进行矢状位检查,NAA峰呈均减低,但减低程度不同,Cho峰有显著的升高,Lip升高清晰40.00%,20.00%出现Lac峰。结论在PCNSL诊断中,CT、MR诊断均体现出一定的优势,在确诊病情时,可以联合两种诊断的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较高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诊断;MR诊断

本文引用格式:谢祖礼.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CT、MR诊断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7):233+241.

0引言

相较于其它肿瘤来讲,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低,在脑肿瘤、脊髓瘤发病率总数的1.5%左右[1]。但是,经过实践证明,该肿瘤具有较高的致死率、致残率。鉴于此,我院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我院因PCNSL就诊的1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联合诊断方式确定患者病灶情况,为临床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研究于2015年2月至2018年5月,期间共录入15例,均为我院诊治的PCNSL患者,其中,男8例,女7例,最大年龄72岁,最小年龄49岁,平均(58.21±3.64)岁。患者就诊时,均伴有头痛、认知障碍、肢体乏力等临床症状,经过病理诊断,确认为PCNSL患者。

1.2方法。15例患者均实施CT诊断、MR诊断。

CT诊断。选择由西门子公司生产的64排螺旋CT扫描仪器完成。嘱咐患者取平卧位,选择基准线为眶眦线,由枕骨打孔下缘进行平扫直至头顶结束,设定扫描参数为:管电压设定120千伏、管电流设定380毫安、层厚设定1.25毫米、螺距设定1.375:1。平扫完成后,实施增强扫描,按照患者体重计算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的使用量,即1.0毫升/千克,碘海醇浓度为250毫克/毫升。向患者体内注入时,选用高压注射器完成,同时控制注射速度为每秒3.5~4.0毫升。

\

 
MR诊断。仪器由GE公司生产,选择1.5T核磁共振进行。截取患者横断位T1WI、T2WI,FLAIR冠状位,实施常规扫描,调整仪器参数,即T1WI重复时间450毫秒、回波时间10毫秒;T2WI重复时间5000毫秒、回波时间88毫秒;FLAIR重复时间7500毫秒、回波时间87毫秒。弥散扫描(DWI)选择序列为SE-EPI,重复时间4500毫秒、回波时间102毫秒。扫描呈梯形扩散,并取三个方向扫描,即上下、前后、左右,控制扩散敏感系数分别为每毫米0秒、1000秒,矩阵选择512×512,层厚、层距分别设定为6毫米、1毫米,保证视野范围在(24×24)厘米。平扫完成后,实施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将按照患者体重每千克用量0.1-0.2摩尔的钆喷酸葡胺注入患者体内,采用T1WI横断位、T1WI冠状位、T1WI矢状位增强扫描。图像分析。选择经验丰富的专业医生,共计2名,对图片中病灶的分布情况、大小、形态等进行分析,确定患者的严重程度。

1.3观察指标。对CT诊断、MR诊断结果进行观察。

2结果

(1)肿瘤的一般情况。15例就诊患者经过诊断,11例(73.33%)确定单发,4例(26.67%)为多发,共计病灶24个。分别为:3个(12.50%)位于大脑半球浅层、4个(16.67%)位于胼胝体、4个(16.67%)位于丘脑、7个(29.17%)位于基底节区、6个(25.00%)位于脑室旁深部白质。12例(80.00%)病灶呈现团块结节状,3例(20.00%)病灶呈现蝴蝶状。病灶最大直径7.4厘米,最小直径1.3厘米,平均(4.21±0.18)厘米,所有肿块周围均能看见有水肿情况,但10例(66.67%)较轻,5例(33.33%)清晰。

(2)15例患者CT诊断结果。对15例患者行CT平扫后,3例(20.00%)病灶出现均匀高密度,2例(13.33%)密度较高但不均匀,2例(13.33%)均匀等密度,与颅骨距离较近,且呈现骨质亲润状态的有2例(13.33%),并未出现钙化现象。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2例(13.33%)结果呈现不均匀的情况。

(3)15例患者MR诊断结果。对15例患者行MR平扫后,T1WI序列显示3例(20.00%)呈现等密度,其余12例(80.00%)相对密度较低;T2WI序列显示等、低密度。12例(80.00%)密度偏高,但3例(20.00%)不均匀,病灶中心可见囊性病变。弥散扫描出现高、偏高密度。对15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均呈现强化,中心囊性病变且呈现强化“环征”的共计3例(20.00%)。胼胝体病灶呈现“蝴蝶状”强化共计3例(20.00%),出现“缺口状”、“握拳状”的病灶5例(33.33%),“尖角状”1例(6.67%),“片状”、“类圆形”1例(6.67%)。进行矢状位检查,NAA峰呈均减低,但减低程度不同,Cho峰有显著的升高,Lip升高清晰的共计6例(40.00%),3例(20.00%)出现Lac峰。

3结论

PCNSL的生长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机体其他部位并不生长,有研究表明该病的发生主要以进行器官移植手术者以及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者。本次研究结果中,共有1例患者曾经进行过肝脏移植手术。现阶段,临床研究中达成一致的观点,即并没有淋巴系统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肿瘤细胞的病理学特点,为在血管周围呈现袖套状排列[2]。
从本次研究结果(2)(3)中可见,PCNSL的诊断均呈现不同的特点。在CT诊断中,平扫可见,均匀且密度均呈现偏高或者高装状态。而MR诊断中病灶在各个序列平扫下,呈现不同的密度,且有清晰的边界,分析原因,主要与病灶细胞中有丰富的网状纤维聚集,且含有比例较高的核浆以及少量的水分等因素相关。另外,该肿瘤属于一种缺血性肿瘤,呈外浸润生长方式,能够对血脑屏障造成破坏,检查过程中容易出现造影剂向细胞间隙渗透的情况,因此,两种诊断均以增强诊断显示结果为主[3]。

\

 
由上述结果可知,在PCNSL的诊断中,CT、MR诊断均呈现出明显特征,在临床诊断中联合应用,可结合两种诊断方式优势,进一步确定诊断结果。

参考文献

[1]项晓俊,文建军,植金兴,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869-1870.
[2]张超,欧阳起.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CT与MRI诊断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09):1219-1220.
[3]王泽明,孙红卫,张鹏,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诊断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04):648-6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9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