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治疗中的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2 11:38:0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救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过去一段时期在我院接受救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在常规救治方案基础上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救治。对比两组在救治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脑梗死救治效果、救治期间并发症情况、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和救治总时间。结果治疗组患者在救治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脑梗死救治总有效率达到90.4%,高于对照组的73.1%;救治期间并发症仅有3例,少于对照组的10例;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和救治总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救治,可以大幅度改善脑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救治时间,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奥扎格雷钠;血液流变学;脑神经

本文引用格式:万彤.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急救治疗中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147-148.

0引言

脑梗死属于近些年来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脑部供血机能出现障碍而导致发病,且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水平有逐渐升高的发展态势,致残率和致死率水平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对广大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1]。改善脑部微循环,使脑部的血液供应状态迅速恢复,尽可能减少神经组织受到的损伤,是临床对该病进行治疗的基本原则。奥扎格雷钠能够对血小板聚集过程进行抑制,使脑部的微循环状态得到改善,使脑部缺血状态得到缓解,进而对脑组织进行保护[2]。本文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救治的临床效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于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接受救治的10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随机分组法分成对照组(52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发病时间1-13小时,平均(5.3±0.6)小时;男29例,女23例;年龄51-75岁,平均(59.8±4.6)岁;有合并症17例,无合并症35例;颞叶梗死21例,双侧额叶梗死17例,下丘脑梗死14例;治疗组发病时间1-11小时,平均(5.1±0.5)小时;男31例,女21例;年龄53-78岁,平均5(9.6±4.7)岁;有合并症14例,无合并症38例;颞叶梗死23例,双侧额叶梗死18例,下丘脑梗死11例。数据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方法。对照组: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脑蛋白水解物、甘露醇等药物实施常规急性脑梗死救治,同时服用阿司匹林,每次100 mg,每天用药一次,计划连续用药两个星期;治疗组:在对照组救治方案基础上,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每次80 mg,每天用药一次,计划连续用药两个星期。

\

 
1.3观察指标。①在救治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②脑梗死救治效果;③救治期间并发症情况;④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和救治总时间。

1.4疗效评价标准。显效:脑梗死症状基本或彻底消失,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好转程度在90%以上,甚至达到100%,没有任何并发症;有效:脑梗死症状明显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好转程度在50%以上,但没有达到90%,没有任何并发症;无效:脑梗死症状没有减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好转程度在15%以上,但没有达到50%,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或改用其他方案进行治疗,或患者死亡[3]。

1.5数据处理方法。计量资料t检验,以(±s)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18.0软件处理数据。

2结果

2.1在救治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水平的改善效果。对照组患者在救治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7.39±2.53)分、凝血酶原时间为(11.35±2.76)s,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81±1.23)g/L,血小板计数水平为(245.46±38.61)×109/L,救治后四项指标数据分别为(13.39±2.75)分、(12.03±2.56)s、(3.42±0.75)g/L、(162.57±30.69)×109/L,救治前后组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救治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27.51±2.41)分、凝血酶原时间为(11.37±2.12)s,纤维蛋白原水平为(3.81±1.22)g/L,血小板计数水平为(245.48±38.62)×109/L,救治后四项指标数据分别为(8.64±1.27)分、(14.18±2.21)s、(3.01±0.65)g/L、(143.97±20.68)×109/L,救治前后组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救治前上述四项指标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救治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脑梗死救治效果。对照组患者经临床救治后,显效16例,有效22例,14无效例,总有效率达到73.1%;治疗组患者经临床救治后,显效21例,有效26例,5无效例,总有效率达到90.4%。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救治期间并发症情况。治疗组救治期间并发症仅有3例(5.8%),少于对照组的10例(19.2%),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和救治总时间。对照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时间和救治总时间分别为(11.53±2.45)d和(15.94±2.70)d,治疗组两项数据分别为(8.79±1.54)d和(12.08±2.35)d,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再加之人口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水平呈现出逐年上升的严峻发展态势[4]。相关研究发现,导致急性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脑动脉硬化形成血栓病灶,对脑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堵塞,使血流发生中断,脑部的供血量严重不足,最终造成神经功能的缺失[5]。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是该疾病的三大主要特点。对该疾病在早期阶段实施治疗可以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往往与预期效果存在一定的差距。目前,临床上对于急性脑梗死多数情况下还是会选择通过药物的方式对病情进行治疗,阿司匹林可以对血栓病灶的形成起到一定的阻断作用,是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的一种必备药物[6]。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单纯使用该药物的效果并不理想,不能够从根本上对血小板的聚集过程进行抑制,脑部供血量不足病理学状态不能够得到扭转。奥扎格雷钠属于血栓合成酶的一种抑制剂类药物,可以对血小板的聚集产生阻断作用,从而促进血液的流动,使脑部的供血量水平增加。因此,在对急性脑梗死进行治疗的时候将奥扎格雷钠与阿司匹林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以使药性提高,使药物的治疗效果得到充分发挥,使脑部供血功能得到改善,使脑神经损伤程度减轻,脑部功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7]。该两种药物可以发挥积极的协同作用,治疗效果更为确切,临床应用的安全性高,对药物剂量进行适当调整,可使救治成功率提高[8]。

总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奥扎格雷钠进行救治,可以大幅度改善脑神经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从而减少相关并发症,缩短救治时间,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升。

\

 
参考文献

[1]王佩,李迎,任红,等.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7,38(6):625-627.
[2]朱晓莺,邱有波,杨拯.奥扎格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4,10(12):932-939.
[3]江显萍,陈建华,吴大鸿,等.阿司匹林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蛋白原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2014,34(12):3258-3260.
[4]林秀杰.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奥扎格雷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6):751-753.
[5]梁茜茜,张庆,李莉,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16):1446-1448.
[6]刘娜.巴曲酶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浆肿瘤坏死因子、同型半胱胺酸、纤维蛋白原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4):599-602.
[7]陈红娟,王云,梅小芬.依达拉奉联合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神经系统功能恢复的作用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4,18(1):72-74.
[8]梁文华,王跃慧.阿托伐他汀与拜阿司匹林联合治疗方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以及疾病复发率的影响[J].山西医药杂志,2016,45(18):2147-215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3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