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2 11:28: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神经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64例患者接收入院后均结合其病情状况采取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并对观察组采取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抑郁状况以及治疗前后的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I评分均有所提高,但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提高更加明显,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能较好的降低患者治疗后的抑郁评分,从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早期神经康复介入;脑卒中;抑郁

本文引用格式:郭小军.早期神经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59-60.

0引言

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是指在患者的病情得到较好控制的情况下,结合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采取综合性或整体化的功能锻炼方式,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改善为目的,让患者主动参与并发症预防活动中,稳定病情并保留身体整体功能,预防并发症发生,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1]。脑卒中后抑郁是脑卒中患者中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缓、自我认知评价低等,抑郁会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形成障碍,造成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等,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社会以及家庭关系,降低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延长住院时间。基于此,笔者对早期神经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作参考。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64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46-81岁,平均(58.72±4.15)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15例,脑梗死17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36±1.53)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4.17±6.35)分。对照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45-82岁,平均(58.68±4.21)岁;脑卒中类型,脑出血14例,脑梗死18例;发病至入院时间(4.32±1.49)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24.16±6.33)分。本次研究已取得我院伦理协会同意;患者也充分了解本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了知情协议;64例患者均为首次发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上述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均无严重的心、肝、肾、造血系统等疾病,并排除语言交流听力、智力方面不配合患者。

1.2方法。64例患者接收入院后均结合其病情状况采取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与护理。并对观察组采取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治疗开始的时间为患者的生命体征达到平衡,神经学症状不再进展后48小时开始。主要的审计康复介入治疗包括:

①保持合适的体位。应让患者以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体位卧床休息,为了促进颅内静脉的回流良好,尽量保持头位处于较高的位置;患侧上肢尽量保持肩胛骨向前、肩前伸、伸展肘部;下肢以稍屈髋、屈膝的方式,保持踝部的中立条件。②运动方式。结合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四肢活动计划,预防关节痉挛与肌肉的萎缩,每天开展两次,每次持续运动30分钟[2]。当患者处于被动运动状态时,应控制好力度,防止由于用力过猛而导致骨折或拉伤肌肉韧带。尤其是卧床时间较久的患者,患肢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③严密观察病情状况。若出现气温骤变的情况,需要特别关注中老年患者,特别是一些体弱多病的患者,适应能力差,免疫力低下,防止气温的骤变导致患者出现其他疾病。如果发现患者无力、嘴歪、流口水或者突然晕眩、出现意识形态模糊等,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康复介入治疗持续1-6个月。④物理因子治疗法。利用低温热塑板材为患者患肢关节设计并制造矫正支具,以保证关节处于最佳位置。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抑郁状况。抑郁评价采取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进行,其中主要有24项评价内容,若患者的评分<8分,说明其不存在抑郁症状;评分为8-20分之间,存在轻微的抑郁症状;评分为20-35分,说明其抑郁症状明显;评分>35分的,代表具有严重的抑郁症状[3]。采用目前通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表(BI)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

1.4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都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s),采取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抑郁症评价标准。①忧郁、精神不振、失眠多梦、不思饮食。②有易怒、悲哀、忧愁等病史。③神情恍惚,胸闷烦躁、悲伤易哭。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没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BI分值产生显著差异,说明观察组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

 

3讨论

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而脑卒中又排在脑血管疾病中首位,脑卒中直接破坏了患者的中枢神经内的甲肾上素能,导致患者抑郁,且造成失语、偏瘫等,致残率高,对其正常生活质量以及家庭构成了威胁。早期康复介入治疗采取输入正常运动的方式促进患者的良好输出,提高患者去甲肾上腺素能,帮助患者形成正常的功能模式,实现运动功能最大程度恢复的目的[4]。合理的康复治疗不仅可以对大脑皮层功能区域产生积极的刺激作用,还可以让患者通过运动来提高肢体的协调性,在肌肉与关节的运动中,会对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深、浅不一的输入刺激,起到预防大脑综合征的作用,防止患肢出现痉挛与肌肉萎缩,促进患肢尽可能达到协调和自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患者的抑郁发生率[5]。而且早期精神康复介入治疗加强了对患者的护理,穿插于患者的训练以及日常生活中,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恢复生活活动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过临床发现康复治疗介入脑卒中中患者3个月后,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显著提高,抑郁发病率出现明显的降低趋势,治疗6个月后患者可以独立地完成翻身、起坐等动作,活动范围较之前扩大[6]。本文的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通过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的方式,在治疗3个月和6个月后,观察组的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发生率比对照组低。

因此,早期神经康复介入治疗能较好的降低患者治疗后的抑郁评分,并提高患者生活活动能力,从而降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素娟,赵景茹,赵秀娟,等.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2016,31(4):294-295.
[2]高丽丽,仇薇薇.全程心理干预对老年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康复效果[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7(7):510-511.
[3]滑培梅,范晓霞,孟云清,等.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7,29(6):873-876.
[4]陈丙坤,张伟滨,吕政,等.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8):156-159.
[5]许雯蔚.早期神经康复介入对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的影响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8(7):1276-1277.
[6]陶慧丽.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11):1469-147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3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