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探究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合并物理因子治疗对其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手功能障碍患者30例进行分析研究,入组患者均因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手功能障碍。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治疗和对照,分别实施常规治疗(15例,命名为对比组)、早期康复训练合并物理因子治疗(15例,命名为研究组)。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的手功能情况与生活质量均基本一致,手功能评分与SF-36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治疗后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学比较,可得手功能评分与SF-36评分组间和组内比较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手功能评分与SF-36评分较本组入院时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治疗后手功能评分与SF-36评分较同一时间对比组均明显偏高,均P<0.05。结论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合并物理因子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更好的促进患者手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伤;创伤性;手功能;物理因子治疗;早期康复训练
本文引用格式:朱新星.早期康复训练并物理因子治疗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后手功能恢复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90-91.
0引言
受到车祸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在临床较为多发。损伤发生之后,极易对患者的手部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不同程度手功能障碍的出现,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1]。因此,针对此类患者,需及时对其实施必要的康复训练等,以尽可能的改善其手部功能。本文的研究过程中,探究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合并物理因子治疗对其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手功能障碍患者30例进行分析研究,入组患者均因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手功能障碍。本组30例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为29-71岁,平均(38.15±1.05)岁。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对比组进行治疗和对照,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对比意义,均P>0.05。
1.2治疗方法。入院后两组患者均完善各项检查,并结合不用患者的受伤程度实施神经、肌腱修复治疗以及骨折固定等处理。在此基础上,对比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参与患手主动或健手协助下被动屈伸锻炼,每次锻炼20 min,每日锻炼2次。研究组患者均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接受早期康复训练合并物理因子治疗。术后2-7 d,在医生的指导下,指导患者患手参与一定的静力、动力手指逐一屈、伸主、被动运动训练,并实行口令加助力运动训练。之后,逐渐增加皮肤感觉训练等内容。每次锻炼20 min,每日锻炼2次。另外,对患者联合实施物理因子治疗。术后2-7 d,开始对患者实施一定的物理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手术伤口情况实施针对性的治疗,其中,对于存在肿胀情况的伤口,实施毫米波治疗。治疗中剂量控制在50 mA,连续治疗10 min。如果使用超短波进行治疗,则剂量控制在60 mA,连续治疗15 min。如果患者伤口存在出血症状,且利用冰袋实施局部冷敷,每次冰敷时间10 min。对于接受金属内固定物固定处理的患者,实施红外线照射治疗。另外,利用电磁波治疗器对患者实施磁疗。对于接受伤口局部支架处理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将磁头放置在伤口的远、近端皮肤完整处。待伤口拆线后,可选择将磁头紧对伤口处,但要利用消毒纱布对伤口进行保护。治疗中剂量控制在1000 GS,每次连续治疗20 min。对于出现感染伤口的患者,实施紫外线照射治疗。治疗中照射剂量从10 s开始,逐渐增加照射剂量,并每隔1日进行1次治疗。
1.3观察指标。入院时与不同的治疗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手功能进行评估,相应的评估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中的手功能相关评定标准。评分结果在0-12分之间,评估得分越高则提示患者的手功能越好。并在入院时与不同的治疗后,分别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实施评估,所使用的评估工具为36条目简明健康量表(SF-36)。总分满分100,得分越高则显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处理。整理各项实验数据,并基于SPSS 19.0版本统计学软件建立模型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分别利用独立样本t和χ2检验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间统计学差异。经检验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判定标准为P<0.05。
2结果
2.1不同时间两组患者手功能评分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入院时两组患者的手功能情况基本一致,手功能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治疗后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学比较,可得两组治疗后评分较本组入院时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治疗后评分较同一时间对比组明显偏高(P<0.05),详见表1。
2.2不同时间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统计分析。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基本一致,SF-36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的治疗后行组间和组内统计学比较,可得两组治疗后SF-36评分较本组入院时均显著提高,且研究组治疗后评分较同一时间对比组明显偏高(P<0.05),详见表2。
3讨论
周围神经指但是人体脑、脊髓以外的所有神经,受到车祸等创伤的影响,极易导致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出现[2]。此类神经损伤发生之后,极易导致患者的手部功能出现一定的异常改变,引发手功能障碍的出现,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鉴于此种情况,临床针对创伤性周围性神经损伤所致手功能障碍患者,需尽早对其实施必要的康复训练。另外,在周围神经损伤的康复治疗中,多种物理疗法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并发挥出重要作用。因此,可考虑联合采用一定的物理因子对患者实施治疗。具体的治疗中,在对不同方案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分析的时候,患者手功能的改善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的变化情况是两个十分重要的观察指标。经本组对比研究发现,两组治疗后手功能评分与SF-36评分较本组入院时均显著提高。即提示,不同治疗方案的实施,均在改善患者手功能与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理想效果。但是,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治疗后手功能评分与SF-36评分较同一时间对比组均明显偏高。即证实,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合并物理因子治疗可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更好的促进患者手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改善。于是,通过科学、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引导患者通过参与一些主动、被动练习等方式,锻炼手部肌力,并加快静脉、淋巴的回流,逐步恢复其手部运动功能以及感觉功能等。联合对患者实施磁疗与毫米波治疗等多样化的物理治疗,可以加快局部炎性反应的消退,减轻伤口肿胀等。同时,更好的对患者手部软组织和神经等予以有效的刺激,缓解组织粘连,并避免局部僵硬等情况的出现,进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局部功能[3]。最终,综合性的治疗方案下,可较常规治疗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手功能,并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升。
4结论
综上所述,经过本次对比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对创伤性周围神经损伤所致手功能障碍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合并物理因子治疗可获得较为理想的效果,更好的促进患者手功能的恢复。同时,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也具有肯定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李贝贝,白跃宏.周围神经损伤评定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7,32(5):421-424.
[2]何买定,钱燕,李鑫,等.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血府逐瘀胶囊对外伤性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27(23):2569-2572.
[3]谭润,张辉,叶放,等.术中电刺激及肌电监测在手外科周围神经损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8,13(3):161-16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