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评价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0-07-02 11:10:1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评价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从我院肺功能室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患者为例,给予所有患者肺功能检测,选择支气管扩张剂,调查其应用后1 s用力呼气容积,以用力肺活量<70%为诊断标准,根据其检测结果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予以分级,判断患者肺功能检测结果与疾病诊断符合率,继而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应用肺功能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应用肺功能检测后,慢性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得到明显提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肺功能检测引入慢性阻塞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水平,为疾病分期与治疗方向提供更加详实的参考信息,准确检出其病情严重情况,值得推广。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检测;临床应用价值;诊断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叶尔肯别克·沙坦,阿合买提·艾比布,林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评价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139,150.

0引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因素主要来自于外界环境因素,如空气质量不达标、有毒气体、长期吸烟等因素,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及咳痰等;随着社会进展,空气质量问题逐渐恶化,从而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日渐高涨,现已成为全球性卫生安全问题[1-2]。随着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近年来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策略逐渐完善,其中肺功能检测时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为探究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实际价值,本次研究抽取我院收治的30例患者予以针对性研究分析,现将具体内容汇报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肺功能室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肺功能检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5~70岁,平均(46.5±3.5)岁,病程3~12年,平均(6.3±0.5)年;其中轻度肺气肿患者10例,中度肺气肿患者3例,重度肺气肿患者2例;单纯慢性支气管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无诊断禁忌,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且自愿接受本次研究,临床资料完整。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功能检测,以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占预计值得百分比进行病情等级分级,若低于70%,则将其判定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执行方法:指导患者选择坐位,于平静状态下,协助患者完成用力呼吸3~5次,记录第1秒用力呼吸的容积(FEV1)与用力肺活量(FVC),同时观察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支气管扩张剂选择沙丁胺醇,剂量200 g,持续15 min,随后重复监测其肺活量。相关仪器选择CHESTAGC-33(8800)Series Dtype执行肺功能检测,每次监测前,均需检查仪器精密性,参考美国胸科协会制定的测定标准[3-5]。

1.3观察指标

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检测结果分级包括4级,分别为:Ⅰ级:轻度,患者FEV1/FVC<70%,同时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Ⅱ级:中度,患者FEV1/FVC<70%,同时50%~80%<FEV1,FEV1<80%预计值;Ⅲ级:重度FEV1/FVC<70%,同时3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50%;Ⅳ级:极重度,患者FEV1/FVC<70%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30%,或EFV1占预计百分比<50%,且同时伴随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呼吸衰竭[6]。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2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肺功能检测前,临床确诊率为86.7%,漏诊率为13.3%;经肺功能检测后,临床诊断确诊率为100.0%,漏诊率为0%,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成年人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导致呼吸衰竭的主要病因,虽然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临床研究发现,该症与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对肺部异常侵害关联密切;因其病理机制的特殊性,疾病晚期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上主要提倡早期控制,故选择一种有效的诊断方式尤为关键[7]。

慢性阻塞性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等类型;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长期咯血、咳痰或伴有喘息及反复发作为特征。慢性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以上,并能排除心、肺其他疾患而反复发作,部分病人可发展成阻塞性肺气肿、慢性肺原性心脏病。肺气肿主要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增大,并伴有腔壁破坏性改变的一种病理状态,其中包括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等多种类型。其本质是一种慢性气道疾病,患病原因主要是吸烟和长期接触有害气体,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慢性咳嗽、气喘、咳痰等典型症状。长期以来,医学界认为慢性阻塞性疾病是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症;随着临床研究的发展,目前更加倾向于对于任何有咳嗽、咳痰或呼吸困难的患者,或有吸烟史及有害颗粒或气体暴露史的患者,均存在极高的患病风险,该症多见于冬季与春季时节,致病因素与吸烟、空气污染、小气道感染、尘肺等关系密切[8]。吸烟对慢性阻塞性疾病的影响较为直观,因烟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成分,其对人体气道上皮细胞的损伤十分明显,长期吸烟将导致患者纤毛细胞与巨噬细胞功能减弱,从而促使支气管粘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等现象的发生,另外,经支气管粘膜充血水肿与粘液积聚的影响,将进一步继发感染风险,促使副交感神经功能异常亢进,诱发支气管平滑肌收缩,阻碍正常气流。同时因烟草、烟雾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因此其蛋白酶抑制效果相对较差,因此患者烟龄越长,吸烟量越多,其致病风险相对越高。同时,基于患者工作的环境的影响,在充满化学物质与粉尘的环境下,将导致其发病率进一步提升,日常生活常见的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因素,均有极为敏感的致病原,其均存在同一个显著特征,即浓度过大,而患者在其中的接触时间越长,产生与吸烟无关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风险越高,在其他敏感的因素的影响下,还将促使纤毛清除功能下降,增加粘液分泌,从而提升细菌感染风险。临床上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表现程度,其治疗方案有所差异。本次研究发现,将肺功能检测引入慢性阻塞性疾病的诊断过程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升临床诊断水平,为疾病分期与治疗方向提供更加详实的参考信息,准确检出其病情严重情况,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利,王珍.问卷调查联合肺功能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评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6,24(5):362-364.
[2]刘敬芳.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养生保健指南,2016,3(23):301.
[3]王军,周雪梅,杨旭,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访三年肺功能的变化[J].中华内科杂志,2016,55(4):302-303.
[4]Chen Z,Karaplis AC,Ackerman SL,et al.Mice deficient in methylenetetrahydrofolate reductase exhibit hyperhomocysteinemia and decreased methylation capacity,with neuropathology and aortic lipid deposition[J].Human Molecular Genetics,2001,10(5):433-443.
[5]桂珍珍,夏岑峰,高艳,等.心肺运动试验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评估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2(5):507-510.
[6]李复红.深吸气量对40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陕西医学杂志,2016,45(8):992-993.
[7]黄小玲.深吸气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J].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2017,3(4):236-237.
[8]Yeon LJ,Rak CG,Kook RC,et al.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t the First Visit to a Pulmonary Medical Center in Korea:The Korea Copd Subgroup Study Team Cohort[J].Journal of Korean Medical Science,2016,31(4):553-55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9225.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