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骨科患者静脉滴注β-七叶皂苷钠导致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对我科静脉滴注β-七叶皂苷钠的患者18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94例,观察组94例,为观察组患者进行七叶皂苷钠静脉滴注,并予以综合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输液后局部疼痛率11.7%低于对照组81.91%(P<0.05);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7.45%低于对照组87.23%(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能够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骨科患者;β-七叶皂苷钠;静脉炎;临床护理
本文引用格式:李婷,亢佩,张维,等.骨科患者行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观察探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4):336-337.
0引言
β-七叶皂苷钠是一种脱水药,这种药物具有抗炎、清除自由基、抗渗出、抗水肿、增加静脉张力、改善血液循环的作用。由于其临床疗效显著,广泛应用于骨科临床。据文献报道及我科使用情况,静脉炎是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引起的主要不良反应,临床上在使用本药3-5 d后约80%以上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和血管条索状红肿、硬化等现象,有的患者因疼痛难忍终止治疗,进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干扰正常的临床治疗,影响患者的用药依从性[1]。为此我科94例静脉输注β-七叶皂苷钠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后就临床护理措施应用后对静脉炎的预防效果进行研究,现将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按入院顺序随机将我科静脉输注β-七叶皂苷钠的18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科住院输注七叶皂苷钠的患者94例为对照组;2017年7月至2017年12月在我科住院输注七叶皂苷钠的患者94例为观察组。其中男107例,女81例;年龄19-82岁;188例患者中胸腰椎压缩性骨折12例,四肢骨折23例,软组织挫伤39例,关节骨病59例;颈腰椎间盘突出症55例,住院时间7-14 d,平均住院(10.4±1.2)d;在一般资料对比上两组患者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将粉针剂型,规格为10 mg/瓶的β-七叶皂苷钠溶于250 mL氯化钠注射液或5%250 mL葡萄糖注射液中
+碳酸氢钠5 mL,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静脉滴注,每日1次,7-10 d为1个疗程。
1.3预防及处理措施
1.3.1对护理人员进行药物培训:相关科室可将新药的说明书装订成册来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帮助护理人员学习用药知识,掌握正确的用药时间和方法,护理人员在用药前要仔细的阅读说明书,避免在用药之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1.3.2心理护理:相关护理人员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向患者讲解药物的使用目的以及疗效和用药注意事项,对于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3.3合理选用静脉,提高穿刺水平:要在无菌的环境下选择粗直、有弹性并且静脉充盈的血管进行穿刺,尽量保证一次穿刺成功,短时间内避免重复使用同一根血管。如果输液部位出现肿胀现象,应立即拔针,另外选择新的血管穿刺。对于伴随有下肢骨折、血管性疾病或着瘫痪等疾病的患者避免进行下肢输液,还需要适当抬高肢体来提升患者的静脉回流速度[2]。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或中心静脉穿刺。
1.3.4留置针使用:定期更换留置针是一种被推荐用于预防静脉炎的方法,留置针静脉置管时间一般不超72-96 h。输注七叶皂苷钠的静脉留置针应选用脉冲式封管,该方法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延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3]。
1.3.5控制输液速度,合理安排输液:输液速度控制在每分钟60滴左右,进行输液顺序的选择,首先采用生理盐水等其他液体进行缓冲,随后再进行七叶皂苷钠的输注。
1.3.6改良拔针按压法:在拔针时需要结合静脉平行方向进行快速拔针,随后采用输液贴进行穿刺部位的按压处理,当枕头无压力之后推出到血管腔,减少针刃对于患者血管所造成的损伤。
1.3.7使用精细过滤输液器:在进行β-七叶皂苷钠药液的注射过程中,通过精细过滤器能够对药液中存在的微粒进行过滤处理,有效减缓血管疼痛等情况发生,减少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出现[4]。
1.3.8液体加温:在输液过程中需要应用一次性输液加温袋,让液体温度跟患者体温基本保持一致,对于静脉血管也有着扩张效果,减少药液对于患者血管的刺激,减轻疼痛,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1.3.9外敷及理疗:要立即更换已经发生外渗患者的注射部位,将穿刺部位肢体进行抬高和制动,硫酸镁湿热敷、马铃薯外敷、每次湿敷10-20分钟,每日湿敷4-6次。对肿胀、疼痛明显的患者采用超短波、红光照射每次15 min,每日2次[5]。
1.3.10改变溶液pH:七叶皂苷钠的pH值为4.6,比人体正常pH值低。当pH<4或>9时,会导致静脉炎与疼痛的发生。氯化钠pH值范围在4.5-7.5,葡萄糖pH值范围3.2-5.5,将七叶皂苷钠溶于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后,溶液的pH值均在5.5以下,通过改变溶液的酸碱度而改变其对血管壁的刺激性,七叶皂苷钠10 mg加入氯化钠或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添加5%的碳酸氢钠5 mL来将药液PH值控制在4.6-7.4内,借此减少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6]。
1.4观察指标。在输液完成后,就所有患者的静脉炎发生率以及疼痛情况等临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5评价标准
1.5.1应用数字分级法(NRS):来对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的局部疼痛感进行评价,采用0-10不同的分值来进行疼痛情况的表示,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局部疼痛感越强烈。
1.5.2静脉炎发生率:在静脉炎发生率判断过程中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来进行,其中0级表明无症状发生;1级表明患者输液部位有一定的疼痛跟红肿情况,触摸无硬结存在;Ⅱ级表明患者存在局部疼痛,存在红肿以及水肿的情况;Ⅲ级表明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Ⅳ级:红斑、水肿显著、条索状静脉形成>2.5 cm或有脓液流出。
1.6统计学分析。患者资料应用SPSS 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通过%进行表示,计量资料则是(±s),进行t或者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显著。
2结果
2.1局部疼痛程度对比。在经过输液之后,观察组患者在疼痛指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在静脉输注β-七叶皂苷钠时,因为药物刺激性比较强,因此经常导致静脉炎这一并发症出现,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跟预后效果。此外静脉炎的发生还跟患者的穿刺部位、静脉血管状况、输液温度、药液PH值等多种因素有着紧密的关联性。为了促进患者的治疗预后效果进一步提升,要求护理人员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跟技能水平,在结合患者需求基础上给予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提高自身的用药安全性,避免患者在静脉输注过程中静脉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周华,杨玉兰,李佳义.β—七叶皂苷钠临床应用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0):881-883.
[2]张亮.骨科患者行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临床护理观察探究[J].中国基层医药,2015,25(16):2488-2490.
[3]张锦丽,金月红.改良脉冲式冲管法预防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6):44-45.
[4]王佩丽.精密输液器预防七叶皂苷钠所致静脉炎的应用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24):119.
[5]全佚冰.合理安排输注联合红外线照射对预防七叶皂苷钠致静脉炎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8):110-111.
[6]刘实,张颖,董少华,等.输液低pH值引发输液性静脉炎研究进展[J].中国医疗前沿,2009,4(22):13,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