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4 09:41:4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1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高原组,255例)和对照组(平原组,255例),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对对照组和观察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的改变进行有效对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心电图异常可作为诊断指标。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心电图改变有相似性,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关键词: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电图

本文引用格式:许显芳.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126,128.

0引言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又称肺心病。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的疾病之一[1]。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是此疾病常见的症状。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的上升[2]。严重的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为其家庭带来一定的负担。医学治疗水平的不断革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部分疾病的有效治愈率。但是由于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病因素较为复杂,患者的心肺功能代偿情况因疾病的发展及并发症的不同而改变。本研究中,分析探讨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具体如下。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51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高原组,255例)和对照组(平原组,255例),其中观察组255例,男性155例,女性100例,平均年龄(55.6±10.4)岁,对照组255例,男性148例,女性107例,平均年龄(55.5±10.5)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患者信息资料不全面;长期服用洋地黄药物的患者;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糖尿病患者。

纳入标准:患者信息资料全面;无先天性心脏病;肝肾功能均正常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后均进行有效的检查。主要针对患者的血、尿、便进行常规检查,针对患者的肝肾功能以及胸片、心电图进行有效的检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可进行针对性的检查。重症患者可有效进行心电血氧监护,在治疗的过程中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定时复查。

1.3观察标准

在有效检查后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有效的记录,并就两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变情况进行有效的对比。主要针对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心律失常、右心室肥厚、肢导联低电压、ST-T改变、右胸导联呈QS型、右束支传导阻滞进行有效的对比。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 20.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心电图改变的对比: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右心室肥厚及肢导联低电压与对照组的相比,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肺型P波、顺钟向转位、电轴右偏、心律失常、ST-T改变、右胸导联呈QS型、右束支传导阻滞各项指标间的对比均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


3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是高原多发疾病,属于慢性高原病的范畴[3]。其发病群体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的人群。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各类疾病的发病率不断的上升。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主要是由于长期的肺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缺氧使其右心功能受损,患者患低血症状较为严重[4-5]。肺循环阻力有效的增大,进一步增加了右心室的负荷,导致右心室代偿性肥厚及扩张,容量的负荷也在不断的增大,右心房发生改变。P波作为右心房的除极波,患者的右房内的负荷进一步加重,导致心房肌肥厚、缺血、退行性变。对患者的房内传导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患者的除极波形态发生变化,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医学治疗手段的不断革新提高了部分疾病的有效治愈率,但是由于此疾病发病因素的复杂性,在有效诊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而影响有效治疗率。为进一步提高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治愈率,排除相关的干扰因素。心电图改变的相关情况受到了诸多的关注[6]。

目前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有效诊断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是超声心动图的检查。在有效检查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的指标进行有效的测定[7]。在有效诊断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其疾病发病因素的复杂性,在有效诊断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严重的影响其疾病的有效治愈。

针对这一点,心电图检查受到了诸多的关注。心电图检查在诊断的过程中主要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有效的诊断。在有效的诊断过程中可根据心电图的变化特点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的测定,提高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率以及治疗有效率。受环境因素及气候因素的影响,高原地区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诱发肺部感染[8]。导致肺心病患者的V1导联R波进一步增高,使其相关的比值>1,V5导联出现S波。当顺时针转位时V5导联相关的比值<1。高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经常伴有肺气肿,使得膈肌明显下移,心尖转向发生改变,导致额面QRS平均电轴方向发生改变。ST-T的变化随着患者病情的改变而改变,在一般情况下可恢复正常。本研究中显示:在有效诊断的过程中,观察组患者的右心室肥厚及肢导联低电压与对照组患者的右心室肥厚及肢导联低电压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心电图特征的改变与平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类型基本相似,但其右心室肥厚及肢导联低电压存在显著差异。患者入院时进行有效的心电图检查能够有效的监测患者的心律失常,为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提高此疾病的有效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刘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治疗期间的心电图改变情况[J].医疗装备,2017,30(10):112-113.
[2]毛伟利.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18):3419-3420.
[3]马宝义.静脉放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高原地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高黏血症患者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4):85-87.
[4]李倩,沈林,方妍,等.心电向量图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早期诊断中的作用[J].重庆医学,2018,47(11):1534-1535.
[5]刘娴,蒲艳,范圆圆,等.同源性心室分离二例[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8,27(3):225-228.
[6]李丽斯,李树波.评价芪苈大黄泻肺汤对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1):135,138.
[7]Ghimire LV.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and High Altitude:Is Chronic Hypoxia a Common Factor in Intellectual Impairment?[J].High Altitude Medicine&Biology,2017,18(3):299-300.
[8]Nakamura S,Kawano Y,Nakajima K,et al.Prognostic study of cardiac events in Japanese patients with chronic kidney disease using ECG-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Final 3-year report of the J-ACCESS 3 study[J].Journal of Nuclear Cardiology,2017,26(59):1-1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77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