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3 13:41:4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究多次间歇蓝光照射在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新生儿共计290例,按照患者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Ⅰ组患者281例,采用间歇性蓝光照射治疗;Ⅱ组患者仅9例,采用持续性蓝光照射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Ⅰ组患者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8.33%和28.83%,治疗效率为97.15%;而患者的血清胆红素也由原来的(226.64±30.63)μmol/L降到(68.29±10.14)μmol/L(P<0.05);而对于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9%。而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血清胆红素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6.67%、(103.92±13.24)μmol/L和33.33%,两组患者差异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蓝光照射治疗对新生儿黄疸安全有效,间歇治疗的效果好于持续治疗,但因接受持续治疗的患者过少,且症状较重,会导致持续治疗的研究结果具有不确定性。

关键词: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

本文引用格式:祖力乎马尔·亚森,姜燕.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5):118-119.

0引言

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 d内的新生儿由于机体胆红素代谢的异常导致胆红素高于正常值而引起的皮肤、巩膜等黄染,是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1]。若不及时治疗,会造成患者并发胆红素脑病,进而损害患者的大脑神经和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因而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目前治疗方式有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药物治疗等,而最常用的为照射治疗[2-3]。而本次试验,通过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探究其效果,具体过程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符合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的新生儿共计290例,按照患者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其中Ⅰ组患者281例,患者的男、女比列174:107,年龄和平均年龄分别为1~25 d和(11.51±2.16)d;而Ⅱ组为重症患者仅9例,患者男、女比例则为6:3,年龄和平均年龄分别为1~27 d和(10.35±2.09)d。同时对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试验。

1.2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采取医院的基础护理治疗和药物治疗。Ⅰ组:接受上述治疗后,对患儿进行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在治疗前,需要给予患儿营养物质、抗生素和肝酶诱导剂等;并脱去胎儿外衣,仅将瞳孔、会阴等部位用黑色棉布进行遮盖。对患者进行6~8 h的蓝光照射治疗后,关闭仪器并间隔3~4 h后进行新一次的照射治疗,治疗总时间不超过60 h。对于ABO溶血黄疸的患儿需给予人血丙种球蛋白及白蛋白[4]。Ⅱ组:患者在接受基础护理和药物治疗后,对我院重症患儿进行持续蓝光照射治疗。并采取与Ⅰ组相同的术前准备。对患儿每日进行不间断12~18 h的蓝光照射,关闭仪器并间隔至少8 h。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儿的肢体反应和生命体征,避免或及时救治因长时间的照射治疗而出现的意外状况。

\

 
1.3临床观察指标及判断标准

对患儿治疗有效率、血清胆红素指标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观察。其中治疗效率按照:明显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胆红素水平恢复正常标准;有效:患儿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胆红素水平接近或达到正常标准;无效:患儿临床症状无变化,胆红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明显有效率+有效率[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记录患儿出现腹泻、发热、皮疹的病例数。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t和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Ⅰ组的281例患儿在接受间歇蓝光治疗后,明显有效、有效和无效的比率分别为68.33%、28.83%和2.85%,患儿的治疗效率为97.15%较Ⅱ组持续光照治疗患儿的66.67%高出30.48%(P<0.05),如表1。


\
 


2.2胆红素水平的比较

在患儿接受蓝光治疗前,对患儿体内的胆红素含量进行检测,Ⅰ组和Ⅱ组患儿的数据分别为(226.64±30.63)μmol/L和(282.73±32.95)μmol/L,两组数据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但无明显差异(P>0.05);在接受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数据分别为(68.29±10.14)μmol/L和(103.92±13.24)μmol/L,Ⅰ组患儿数据低于Ⅱ组患儿,且更符合正常水平(P<0.05)。

2.3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以两组患儿的腹泻、发热、皮疹作为不良反应的种类,其中Ⅰ组患儿三项指标的发生率分别为0.71%、1.78%和3.20%,总发生率为5.69%;Ⅱ组患儿则分别为0%、22.22%和11.11%,发生率33.33%,如表2。


\
 
3讨论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机体内的血浆白蛋白、肝细胞等对胆红素作用功能较差,致使其处于异常水平而引起的皮肤、面膜、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6]。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种类较多,但可通过其临床表现和相关检查进行诊断和治疗,对于不能及时治疗的患儿可能会诱发胆红素脑病,造成患儿的神经系统和机体功能的损伤[7]。目前,我国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有药物治疗、换血疗法和光照疗法等。

而本次试验,通过对Ⅰ组和Ⅱ组采取不同方式的蓝光照射治疗,主要探究多次间歇蓝光照射治疗的效果。而试验结果也显示,在药物治疗和基础护理治疗前提下,间歇蓝光治疗的Ⅰ组患儿治疗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8.33%和28.83%,总有效率为97.15%;而胆红素指标水平也由原来的(226.64±30.63)μmol/L降到了(68.29±10.14)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腹泻、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共计出现16例,发生率为5.69%,这也与相关试验结论基本相同[8-9]。而Ⅱ组患儿多症状较重且试验数例少,在治疗有效率方面低于相关报道,但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恢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与相关报道基本相同[10-11]。

综上所述,对于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治疗,在接受常规药物和基础护理治疗的同时,采用多次、间歇治疗的效果更好,应优先采用。

参考文献

[1]袁贤诸,王国群,王瑜华,等.138例新生儿黄疸蓝光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实践,2015,24(3):197-198.
[2]李连翠,李加彬,尤剑英,等.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141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6(3):44.
[3]钱文婕.浅谈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措施[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146-147.
[4]徐春玲.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1,2(2):78.
[5]杨旭,瞿遥来,刘勇毅.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60例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2,33(3):494-495.
[6]肖富明.蓝光治疗新生儿黄疸153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23(6):39-40.
[7]刘大伟,孟琳,朱太芳,等.探讨不同蓝光照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2):193-194.
[8]李建梁,柯小莲,温爱成,等.蓝光间歇照射与蓝光持续照射辅助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36):46-47.
[9]彭华.多次间歇蓝光照射与持续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119-120.
[10]郭小凤,田斌斌.不同蓝光照射方式辅助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胆红素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0):5939-5940.
[11]张春根.间歇蓝光照射和持续蓝光照射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4):22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7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