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变化与临床意义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2 15:32:1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干眼症患者90例,依据病情进行分组,分别A组(轻度)34例、B组(中度)31例以及C组(重度)25例,选取同期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员30例作参照组,四组人员均采用双通道技术的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进行视觉质量检测,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四组人员在自然状态下的视觉参数MTF cutoff、SR差异显示为C组<B组<A组<参照组,P<0.05;四组的OSI与OSI均值则显示为C组>B组>A组>参照组,P<0.05;结论干眼症患者的视觉质量参数与正常人员相比发生了明显变化,视觉质量受到影响,且病情越严重,视觉质量越差。

关键词:干眼症;病情程度;视觉质量参数

本文引用格式:聂媛,孟红.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变化与临床意义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6):214.

0引言

干眼症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视物模糊,其原因主要是发现后患者的泪膜与眼表出现变化对其眼部屈光系统像差与散射造成了影响,降低了视觉质量,对患者有正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干眼症患者采用科学、有效检测与分析方案对其视觉质量进行准确评估,为其临床治疗方案提供要可靠依据具有重意义[1]。基于此,本文研究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变化与临床意义,并于下文中作出详细报道。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干眼症患者90例,依据病情进行分组,分别A组(轻度)34例、B组(中度)31例以及C组(重度)25例,选取同期入我院体检的健康人员30例作参照组,A组男20例,女14例,年龄介于21-71岁之间,平均(43.12±5.43)岁;B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介于22-72岁之间,平均(44.22±5.67)岁,C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介于20-70岁之间,平均(42.18±4.85)岁;参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介于19-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62±5.58)岁;本次研究入选的干眼症均已排除有过眼部手术或是眼部外伤者;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者;近视度或散光度超过0.5D者;近期出现眼部感染或过敏者;患有免疫性疾病、糖尿病以及斜弱视或者屈光介质疾病者;此研究经由我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开展,且均已取得患者的签字同意;对比四组各项临床资料,其结果显示(P>0.05),可进行下一步研究。

\

 
1.2方法

所有人员均采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进行检查,以双通道技术对其泪膜、散射以及视觉质量进行动态检测;所有检测均在暗室中完成,先让受检者入暗室内适应5~10min,当患者的瞳孔>4mm马上开展检查,具体为:于系统内输入验光结果,提醒受检者凝视视标,将仪器调节至电荷耦合元件,确保获取的图像可以清晰地聚焦在屏幕上,把验光结果于±3D屈光状态下进行视网膜图像扫描,取图像显示清晰时的屈光度作为焦点,如果屈光歪斜马上矫正;之后在自然状态之下,在受检者瞳孔直径显示为4mm时,检测斯特列尔比(SR)、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 cut off)以及客观散射指数(OSI),检测时,为了防止泪膜影响到最终的检测结果,提醒受检者于每次检测之前,眨眼2~3次;后观察受检者的眼散射和泪膜动态变化情况,每一次检查之前都提醒其进行2~3次眨眼,之后15~20s之内不再眨眼,详细记录其动态变化期间的OSI均值。

1.3统计学分析

将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录入到SPSS 22.0统计软件中,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代表。P<0.05,表示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四组人员在自然状态下的视觉参数


MTF cutoff检测结果显示为C组(26.18±2.10)/c/deg<(30.22±3.39)/c/deg<A组(36.54±3.79)/c/deg<参照组(40.56±4.73)/c/deg,P<0.05,各组之间差异明显;SR结果显示为C组(0.12±0.01)<(0.16±0.02)<A组(0.24±0.03)<参照组(0.29±0.05),P<0.05,各组之间差异明显;OSI显示为:C组(0.92±0.13)>B组(0.82±0.11)>A组(0.61±0.07)>参照组(0.44±0.06),P<0.05,各组之间差异明显。

2.2对比四组人员泪膜动态状态下的视觉参数

四组人员在泪膜动态状态下的视觉参数OSI均值检测结果显示为C组(2.12±0.28>B组(1.83±0.15))>A组(0.88±0.08)>参照组(0.62±0.05),P<0.05,各组之间差异明显。

3讨论

干眼症主要的发病机制是患者的泪膜不稳定,虽然患者的矫正视力显示良好,但是多部分患者均存在视物模糊与视力波动症状,且会在短时间之内破裂,于角膜表面形成粗糙表不规则的光学表面,会导致患者出现波前像差与光散射,使得患者的视觉质量下降。而采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前矫正低阶像差进行测量,并获取受高阶像差与散射影响的图像,最终取得OSI值。本次研究结果显示,A、B、C组的OSI均明高于参照组,且显示为C组>B组>A组>参照组,MTF cutoff和SR测量值显示为C组<B组<A组<参照组,P<0.05,这一结果表明,干眼症患者的病情程度越严重,其MTF cutoff与SR值则越低,而OSI则明显上升,且病情越严重,OSI值越高,证实干眼症患者持续睁眼期间眼散射会增加,视觉质量也随之降低,进而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视物模糊症状。马艳梅等[2]所做的研究报道也显示,干眼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凝视需要持续睁眼10~20s,则视力实际的功能视力FVA明显下降,且患者在眨眼之后,泪膜很快发生破裂,视力急速下降至20/40、20/60,证明干眼症对于患者的正常视觉功能质量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与本次研究结果基本一次。此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四组人员在泪膜动态状态下的视觉参数OSI均值显示为C组>B组>A组>参照组,且A、B、C三组的OSI均值均明显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干眼症患者病情越严重,其泪膜动态状态下的视觉参数OSI均值就越高,由此可知,于持续睁眼状态下监测患者的眼散射变化可以有效发现干眼症,临床中可以通过这种监测方式确诊患者的干眼症严重程度。

综上所述,干眼症患者发病后其视觉质量参数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导致其视觉质量持续下降,且患者的病情越严重,视觉质量下降程度就越明显,由此可知,临床上可通过检测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和视觉质量判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且针对干眼症患者除了给予临床症状对症状,还应该将改善患者的视觉质量作为重点。

\

 
参考文献

[1]张道远.143例干眼症患者临床特征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7):19088-19089.
[2]马艳梅,陈卫芳,刘亚宁,等.不同程度干眼症患者视觉质量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J].医学综述,2016,22(15):3102-310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65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