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医院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诊治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选取96例作研究对象,并按护理方案不同予以分组:对照组(n=48)采取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n=48)采取综合性护理模式,就2组患者感染性休克整体治疗效果以及炎症因子指标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研究组感染性休克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5.83%,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②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5.11±0.26)mg/L,低于对照组的(7.98±1.57)mg/L(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显著,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纠正其炎症因子指标,值得借鉴。
关键词:综合性护理;常规护理;ICU;感染性休克;炎症因子指标
本文引用格式:龚明月,王璐.综合性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9):332-333.
0引言
近几年来,国际医学研究领域上提出,对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提供优质、周密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死亡率,并促使患者早日康复[1]。现阶段,伴随我国医疗水平上升以及走向国际化进程加快,国内对于综合护理模式的研究日益深入,逐渐开始将综合护理模式用于临床实践中,可改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但该观点缺乏大量实验依据支持[2]。本研究旨在明确综合性护理在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对一组符合ICU感染性休克纳入标准的病例展开分组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共96例,均为2014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纳入本研究,按照护理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共48例,男24例,女24例;年龄是21-77岁,平均(53.14±3.78)岁;基础疾病:溃疡穿孔17例,重症肺炎10例,重症胰腺炎16例,大面积烧伤合并感染5例;研究组患者共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是22-77岁,平均(53.78±3.26)岁;基础疾病:溃疡穿孔19例,重症肺炎11例,重症胰腺炎14例,大面积烧伤合并感染4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基础疾病等基线资料的统计学对比结果提示存在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与临床症状分析等综合诊断为感染性休克,被医师安排进入ICU病房治疗;
②病例资料比较完善;③患者认知、沟通能力正常,全程配合。
(2)排除标准:①中途转院者;②合并其他危重症者。
1.3护理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即在治疗期间严密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告知家属,并介绍发病原因,并配合医师完成对症治疗及其相应护理,不强调特殊护理内容;研究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其护理措施如下:
(1)心理护理:因感染性休克患者起病急骤,容易产生较大心理压力,患者普遍存在恐惧、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因而要求护理人员耐心、细致地为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解释工作,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情绪,并为其展示一些成功案例,以稳定其情绪,增强其治疗信心,改善其遵医行为;同时,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介绍ICU病房环境,及时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加强陪伴,减轻其恐惧感;
(2)生命体征护理:因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治疗前应密切关注其生命体征,每隔15 min测量一次脉搏、血压等,并报告医师,根据其生命体征指标变化予以合理应对治疗;因休克可降低患者体温,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保暖干预,提供毛毯等物品,确保室内温度适宜,监测其尿量,若患者每小时的尿量在3 mL以上,则表示其病情好转;
(3)用药护理:及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用药期间监测其体征、症状变化,并观察其组织器官的灌注情况。在停药时,应逐步减少用药剂量,维持其病情稳定。此外,定期作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结合其临床结果应用抗生素,预防其出现新感染症状;
(4)机械通气护理:感染性休克患者需接受适当机械通气治疗和护理,因而护理人员应在患者治疗期间严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血气分析指标等变化,及时清除其呼吸道内分泌物,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一旦发现异常则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医生分析原因并提供相应干预。
1.4观察指标
(1)观察患者感染性休克相关症状变化,而结合其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检验结果,评估其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2)检验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指标,即高敏C反应蛋白;
1.5疗效判定标准[3]。①显效:患者感染性休克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意识,生命体征在24 h内恢复正常;②有效:患者感染性休克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意识,生命体征在48h内恢复正常;③无效:患者感染性休克相关症状以及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或者抢救无效死亡。整体治疗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人数×100%。
1.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实行t检验;定性资料以例数(n)表示,组间率(%)对比则实行χ2检验;若存在统计学差异,则以P<0.05描述。
2结果
2.1观察两组患者的感染性休克治疗效果。2组患者各48例,研究组患者中显效者19例,有效者27例,无效者2例,其感染性休克整体治疗有效率是95.83%;对照组患者中显效者11例,有效者28例,无效者9例,其感染性休克整体治疗有效率是81.25%;研究组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1,P=0.025)。
2.2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变化。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分别是
(10.26±1.76)mg/L、(10.49±1.45)mg/L,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99,P=0.243);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是(5.11±0.26)mg/L,低于对照组的(7.98±1.57)mg/L,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495,P=0.000)。
3讨论
感染性休克作为一种临床常见严重综合征,临床医师多将病人安排在重症监护室(ICU)接受治疗,而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死亡率高达50%以上,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4]。据报道[5],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微循环障碍导致各个组织灌注不良,从而激发炎症,致使各项器官功能出现障碍性病变,最终导致患者死亡。鉴于此,应以改善微循环状态、降低其体内炎症因子指标水平,预防器官功能障碍,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与护理目标,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
因感染性休克患者发病急、病情危重,治疗期间应做好相关护理工作,以免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甚至引起医患纠纷。大量临床实践证明,常规护理无法满足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及其家属的各方面护理需求,应用效果欠佳,建议采取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内容涵盖生理、心理等全方位护理服务,可克服常规护理模式的弊端[6-7]。笔者在本研究中即采取综合护理模式,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强调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心理护理、用药护理、生命体征护理以及机械通气护理四方面,从上述四个角度着手展开全面护理干预,可有效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改善其心理状态,提升依从性,并保证患者安全用药,实时掌握其病情变化,并保证其机械通气治疗效果,改善生命体征、血气指标,从而优化治疗效果,有效控制炎症。高敏C反应蛋白是检验人体炎症水平的重要急性期反应蛋白,而本研究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整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可见综合护理在改善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效果方面效果更佳,印证了上述分析。
综上所述,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期间适宜采取综合护理,对于改善治疗结局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柴琼.综合护理措施对ICU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疗效及预后改善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2):30-32.
[2]陈海红.无缝隙护理模式在感染性休克引发肾损伤合并ARDS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0):3090-3093.
[3]吉春玲,杨秀林,周厚荣,等.血浆胶体渗透压指导下的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急救医学,2017,37(1):28-32.
[4]夏炳杰,施善阳.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感染性休克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液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5):100-102.
[5]戴良成,宋斐,茹晃耀,等.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相关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7):581-584.
[6]段莉莉.感染性休克患者CRP/ALB比值对预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6,23(6):630-632.
[7]叶林,周发春.ICU感染性休克患者不同平均动脉压维持水平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及预后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5):1781-178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