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8 14:55:02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采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30例,通过随机方法分为15例常规组与15例治疗组,其中常规组接受普罗帕酮治疗,治疗组接受胺碘酮治疗,经过对比后分析两组治疗有效性。结果经过对比后,发现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过程中,以胺碘酮进行治疗能取得更为有效的临床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显著改善预后情况,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具备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律失常;普罗帕酮;胺碘酮

本文引用格式:张增林.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的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142,144.

0引言

心律失常属于医院心内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疾病发生机制为:患者窦房结出现激动异常情况,并使得激动传导性受到阻碍导致其传导缓慢,最终促使心脏搏动频率及节律出现异常情况[1]。心律失常患者临床上通常表现出心悸、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肾动脉供血不足等相关症状,容易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及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需尽早接受治疗[2]。本研究对心律失常临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整体有效性,具体内容如下。

\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30例,通过随机方法分为15例常规组与15例治疗组。其中常规组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为27~73岁,平均(46.18±5.22)岁;治疗组男性10例,女性5例,年龄为29~72岁,平均(47.47±5.12)岁。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有21例,室上性心律失常有9例。

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符合心律失常诊断标准;②以自愿为原则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合并有其他类型严重疾病;②近期接受过免疫抑制剂治疗;③对治疗药物过敏。

经过对比后,发现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常规组:本组患者均接受普罗帕酮治疗,普罗帕酮片(浙江亚太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108)规格为50 mg,以口服方式进行治疗,100~150 mg/次,3~4次/d;根据治疗情况适当增减剂量,总共需接受5周治疗。

治疗组:本组患者均接受胺碘酮治疗,盐酸胺碘酮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843)规格为0.2 g,以口服方式进行治疗,0.4~0.6 g/d,分2~3次服用,经过1~2周治疗后可根据治疗情况更改为0.2~0.4 g/d,总共需接受5周治疗。

1.3观察指标

(1)对两种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心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整体改善程度高于60%;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临床体征及心脏功能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经过治疗后,心脏功能及临床症状未能得到改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2)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并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软件SPSS 21.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卡方和(%)来检验及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常规组与治疗组治疗有效性对比情况


经过对比后,发现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
 

2.2常规组与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过对比后,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
 


3讨论

心律失常属于心血管疾病重要类型,该疾病既可单独发作,也可与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合并发作[3]。心律失常多由基因通道突变所引发,其致病因素较多,既可由心血管疾病引发,还可受到感染等因素的影响[4]。心律失常预后效果影响因素较多,主要包括:发病原因、演变趋势、血流动力障碍等,其发病具有突然性,病情发展后可导致患者心脏出现衰竭,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猝死情况[5]。目前心律失常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两种,临床上以药物治疗为主。

普罗帕酮属于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该药物具有广谱性的特点,其治疗机制主要是通过使患者心肌兴奋程度得到降低,使得动作电位时程与有效不应期得到延长;该药物优点在于起效快及效果持久[6]。但通过研究发现,该药物临床虽然具备一定临床治疗效果,但其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因此需选择更为有效的治疗药物。

胺碘酮属Ⅲ类抗心律失常药,该药物本身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与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同时还具备轻度Ⅰ类与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性质[7]。胺碘酮主要是通过对各种心肌组织动作电位与有效不应期进行延长,以达到消除折返激动的效果,同时还可对心房与心肌传导纤维进行有效抑制,使得传导速度得到减慢[8]。通过研究发现该药物具备显著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更低。

经过研究发现,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93.3%,常规组治疗有效率为80.0%,经过对比后,发现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治疗有效率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经过对比后,相较于常规组,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心律失常临床治疗过程中,以胺碘酮进行治疗能取得更为有效的临床效果,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还可显著改善预后情况,具备较高的安全性,整体治疗效果明显,具备较高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郑丽霞.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及对患者心功能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2):196-198.
[2]张晓君,刘艳萍,李莉,等.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J].中国处方药,2018,16(10):73-74.
[3]陈坚.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差异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7,30(1):37-38.
[4]Silva Santos LF,Stolfo A,Calloni C,et al.Catechin and epicatechin reduce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 and oxidative stress induced by amiodarone in human lung fibroblasts[J].Journal of Arrhythmia,2017,33(3):220-225.
[5]罗剑锋.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对血清hs-CRP的影响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6):825-826.
[6]Mcbride ME,Marino BS,Webster G,et al.Amiodarone Versus Lidocaine for Pediatric Cardiac Arrest Due to Ventricular Arrhythmias:A Systematic Review[J].Pediatric Critical Care Medicine,2017,18(2):183.
[7]刘桂霞.分析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3):128.
[8]叶艮英,陈俊峰,丁少波,等.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对心律失常血清hs-CRP的影响及其比较[J].北方药学,2017,14(4):38-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39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