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乳腺增生症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良性乳腺疾病,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乳腺增生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严重威胁女性健康,本文通过探讨乳腺增生症的病因病机,阐述其研究进展,以期为乳腺增生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乳腺增生症;发病机制;内分泌;外治法
本文引用格式:艾比拜姆·喀迪尔,米哈古丽·阿布力孜.浅谈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2):34.
0引言
乳腺增生症(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HMG)又称乳腺增生症病,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为特征的一种既非炎症又非肿瘤,以乳房出现肿块和胀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增生性病变。好发于25~45岁女性,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乳房良性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1]。我国育龄期妇女乳腺增生症的检出率为15.0%~22.4%,专科门诊检出率为50%~70%,逐年呈上升趋势。乳腺上皮增生明显增加了癌变的危险,有文献道,乳腺增生是乳腺癌发病的危险因素[2]。由于该病常常迁延不愈,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故迫切需要明确其病因病机,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为该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1乳腺增生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目前,对于乳腺增生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卵巢内分泌失调关系密切,多存在雌激素的增高、孕激素的降低以及雌孕激素比例的失调。过高的雌激素水平导致乳腺组织无法由增殖转入复旧,进而导致乳腺导管上皮、乳小叶及小叶间的纤维结缔组织出现增生样表现[3]。雌、孕激素的比例失衡使乳腺腺体的过度增生和复旧不全;泌乳素的增高间接影响乳腺的相关发育,同时干下丘脑-垂体-性腺的功能。研究发现心情不畅、情绪不稳、性生活不和谐,或者生活环境变迁、过量食用含有激素的滋补品以及长期应用含有激素的化妆品等,均可引起人体内分泌紊乱而导致乳腺组织增生。
中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属中医“乳癖”“乳中结核”范畴。认为乳腺增生症是由于郁怒伤肝、思虑伤脾、气滞血淤、痰凝成核所致[4]。《外科正宗》阐述了该病之病因病机:“乳癖乃乳中结核,形如丸卵,或坠重作痛,或不病,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多由思虑伤脾,忧怒伤肝,郁结即成”。《外科真诊》中提出“乳癖”有癌变之可能,即“乳岩之变”:“乳癖乳房结核坚硬,始如钱大,渐大如桃、如卵,皮色如常,遇寒作痛”。总由形寒饮冷,加以气郁痰饮流入胃络,积聚不散所致。
乳腺增生症在维医临床实践中称之为“乳腺结肿”,是在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下体内体液质平衡失调而导致的以乳房疼痛、乳房肿块、乳头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形状改变类疾病。维医认为人体内的每个脏器均有一定的气质以保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乳腺作为腺体器官,属湿寒性器官,过多的寒性容易破坏其原气质影响其生理功能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认为本病的发病原因是长期食用寒性食物或长期处于寒性环境使机体寒性过盛,导致体内黏液质、胆液质和沉液质的异常,影响心、脑、肝等支配器官的功能,使机体自然力下降,直接影响第二消化,导致肝脏产生未成熟的异常体液质,异常体液质不能被机体所利用,容易沉淀和黏着于乳房导管壁上,破坏乳腺的原气质,使乳腺导管及血管变硬、变窄、通透性变差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及局部组织的物质代谢,代谢产物长期堆积并刺激于局部的组织细胞从而导致乳腺组织的异常增生。
2乳腺增生症的治疗进展
临床上对于乳腺增生症的治疗始终伴有争议。多数单纯性乳腺小叶增生经过生活调节以及药物治疗可以治愈,而部分较严重的增生则可能逐渐形成癌前病变,需要考虑使用手术方式进行有效治疗,消除其对患者生命健康的威胁。西医治疗本病多以激素类药物为主,不良反应多,疗效不确切,手术治疗因对乳房创伤影响美观,且复发率高,患者不易接受。中医治疗本病主要通过活血散瘀以及疏肝理气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一系列中药内服配合中药贴敷、刮痧、针灸、推拿等方式帮助患者软化结节、消除肿块、减轻乳痛,疗效确切。
维医治疗本病给予致病体液质的成熟、清除剂,使已成熟的异常体液质排出,原气质复原,达到体液质平衡状态后给予维药内服配合维草药贴敷、刮痧、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促进局部的代谢、活血化瘀、软结消肿、减轻乳痛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但当患者乳腺增生症程度较为严重且符合手术指征时,还是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乳腺增生症诊治专家共识》中指出对于乳腺增生症的患者,应遵循个体化方案及药物干预,结合必要的活检以及手术切除。近年来对于乳腺增生症的外治法,逐渐引起重视,外治法安全有效,与内治法联合应用有其独到之处,疗效亦颇满意,在乳腺增生症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及良好的应用前景,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明,丰纪明,彭明德.乳腺增生病患者中医体质特点研究[J].河南中医,2016,36(6):1081-1083.
[2]周茜.南京地区2354例女性乳腺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15,30(29):5042-5044.
[3]王俊丽,李军.乳腺增生病及其证候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分析[J].健康周刊,2017,7(29):109-110.
[4]胡建平,李珊珊.中医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及治疗[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10):92-9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8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