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影像学的关系分析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方法研究对象为100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研究时间为2013年08月至2018年08月,均选择ct与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且对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及评估。结果100例患者经ct检查后为桥脑病灶共12例、百分比为12.00%;经磁共振检查后为桥脑病灶共70例、百分比为70.00%,中脑病灶合并桥脑病灶共18例、百分比为18.00%,延髓病灶共2例、百分比为2.00%,延髓病灶合并桥脑病灶共8例、百分比为8.00%;且磁共振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后数据,P<0.05。结论不典型脑干梗死临床表现与大脑半球病变较为类似,极其容易引起错误定位诊断情况的发生,为此临床上需高度重视,可通过借助磁共振技术达到提高确诊率的目的。
关键词:不典型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影像学;临床定位错误
本文引用格式:郭丽红,赵尖萍,游小冮,等.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影像学的关系分析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0):244+246.
0引言
脑干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脑血管疾病之一,主要由大脑缺血坏死所引起,典型临床表现在于交叉性瘫痪,但是同样有部分患者尚未表现出典型交叉性瘫痪症状,而是以同侧瘫痪体现,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诊断困难性,继而发生误诊事件,为此临床上选择影像学技术辅助诊断,有利于提高确诊率[1];我院为了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影像学的关系分析及临床定位错误的原因,选取2013年08月至2018年08月收治的研究对象为100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见正文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100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研究时间为2013年08月至2018年08月,均选择CT与磁共振技术进行检查,且对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及评估。男女性别之比52:48;年龄范围47-85岁,平均
(65.23±1.52)岁。纳入标准[2]:①均符合不典型脑干梗死的诊断标准,经相关检查确诊;②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认知功能正常。排除标准[3]:①属于大面积脑梗死;②合并恶性肿瘤等疾病;③存在严重肾功能及肝功能不全等疾病;④合并精神病史及血液系统等疾病。
1.2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及磁共振特点等;均选择头颅CT与磁共振技术检查,前者为CE Brightspeed SYS 1.6排为主;而后者选择CE MEDICAL SYSTEMS2 1.5T为主,
1.3观察指标。观察及评估100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
1.4统计学标准。选择SPSS 21.00软件分析本文数据,其中组间比较选择卡方值与t值,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采用
(±s)与百分比表示,以P<0.05表示有对比价值。
2结果
2.1比较影像学表现。见下文数据可看出100例患者经CT检查后为桥脑病灶共12例、百分比为12.00%;经磁共振检查后为桥脑病灶共70例、百分比为70.00%,中脑病灶合并桥脑病灶共18例、百分比为18.00%,延髓病灶共2例、百分比为2.00%,延髓病灶合并桥脑病灶共8例、百分比为8.00%;且磁共振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后数据,P<0.05。
2.2临床表现。100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中出现构音障碍共4例、意识障碍共6例、进食水呛咳共2例、眼震共16例、中枢性面瘫共40例、单侧肢体瘫痪共80例、伸舌偏斜共10例,单侧面部感觉障碍共8例、半身感觉障碍共42例、巴氏征单侧阳性共68例、巴氏征双侧阳性共32例。
3讨论
脑干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椎基底动脉及分支血管狭窄或闭塞所引起,可导致大脑发生缺血性坏死,患者可伴有复视、眩晕、吞咽困难、构音困难、四肢瘫痪及呛咳等一系列临床表现,与此同时还会合并神经系统症状;以往临床上选择CT技术进行检查,但是由于梗死部位较为特殊,极其容易发生误诊情况,加上基础医院中医疗设备的限制及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不足,尤其是不典型脑干梗死[2];随着磁共振等技术的应用,不典型脑干梗死确诊率呈日益上升趋势,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客观依据,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作用。经解剖发现脑干处于大脑最底部,包含致密神经核团及神经传导束,可控制机体呼吸系统及循环系统,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可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且诱发一系列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3]。
经临床调查发现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多样,若是在诊断中仅依靠临床症状及典型理论,则易发生漏诊及误诊情况,尤其是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患者而言;我院建议选择头部磁共振辅助检查,可在提高诊确诊率的同时缩短诊断时间,对降低误诊及漏诊几率具有积极作用[4];除此之外,需明确典型脑干梗死与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症状,如①梗死病灶面积小,水肿症状不明显,于一般情况下不会对颅神经及传导通路造成不利影响;②无周围神经面瘫等表现,且展神经不会发生麻痹情况;③共济失调症状不明显,即是因为皮质脊髓束及椎体束征的损伤可掩盖;④若是阻塞一侧少数旁正中支后则可累及皮质脊髓束,且临床表现与同侧大脑半球病变较为相似;若是中脑发生梗死,则可出现无动眼神麻痹等表现,且尚未影响动眼神经;若延髓梗死仅会损伤脊髓小脑后束,不会出现肢体瘫痪等表现[5]。
于本次研究结果中100例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经CT与磁共振检查后发现前者检出率为12.00(12/100),后者检查率为98.00%(98/100),两种方法对比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由此说明选择磁共振检查意义重大,其优势在于以下几点:①不会受颅骨伪影的干扰,且影像结果更加清晰,继而为确诊提供有利条件;②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尤其是对脑干梗死及小脑梗死;③能够很好的显示小梗死病灶与小皮层梗死;④对于基底核内囊解剖结构显示更加清晰,继而明确定位腔隙性脑梗死。经临床研究发现造成临床定位错位因素多为脑桥梗死及卒中危险因素等,且存在前驱表现及体征多样化。
总而言之,不典型脑干梗死临床表现与大脑半球病变较为类似,极其容易引起错误定位诊断情况的发生,为此临床上需高度重视,可通过借助磁共振技术达到提高确诊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海滨.脑干梗死的眼部特征性改变与临床定位的关系[J].临床医学,2016,36(2):45-46.
[2]陈红兵,李竹浩,刘刚,等.双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影像学的特征和病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8(3):268-273.
[3]胡文娥,陈蕾,李子付,等.脑干急性梗死所致前核间性眼肌麻痹临床与影像特征分析[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15,36(7):811-812.
[4]刘金有,方应国,胡树坤.不典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华诊断学电子杂志,2015,3(3):179-184.
[5]李晓秋,曲方,陈会生.高血压脑干脑病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5,40(6):440-44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