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CT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8 13:02:2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碘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提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行CT增强及血管成像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年龄、性别、注射速率、注射量、对比剂浓度、穿刺人员资历等可能造成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及穿刺人员资历是对比剂外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对比剂注射速率为碘对比剂外渗的主要正相关因素。结论选择合适的对比剂浓度并控制对比剂注射速率可明显降低外渗发生率,提高碘对比剂在CT检查中的安全性。

关键词:碘对比剂;外渗;危险因素

本文引用格式:洪梅,李晴,李正腾.CT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策略[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63):359-360.

Risk Factors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Strategy of Exosmosis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in CT Examination

LIU Hong-mei,LI Qing*,LI Zheng-teng

(Jini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Jining Shandong)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retrospectively the risk factors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exosmosis,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ntrast agent exosmosis.Methods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patients who underwent CT enhancement and angiography scans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The risk factors of contrast agent exosmosis,such as age,sex,injection rate,injection volume,contrast agent concentration and seniority of puncture personnel,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Results The risk factors of contrast agent exosmosis were injection rate,patient's age,contrast agent concentration and puncture personnel's qualifications.Conclu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extravasation,and through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extravasation and improve the safety of iodine contrast agent in CT examination.

KEY WORDS:Iodine contrast agent;Exosmosis;Risk factors

0引言

碘对比剂是CT增强及血管成像必不可少的诊断性用药,可以明显提高病变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1]。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是通过高压注射的方式将含碘对比剂注入外周浅静脉,这种注射方式具有流速快、压力高的特点,再加上碘对比剂浓度、渗透压及粘滞度高等特性[2,3],虽然随着时代发展,相对安全的非离子型对比剂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作为对比剂主要不良反应之一的对比剂外渗事件还是不可避免的发生。因此通过加强对比剂外渗危险因素的观察和研究,从而预测对比剂外渗发生可能性以及增加适当的护理干预依然十分重要[4]。减少对比剂外渗的发生率,不仅提高碘对比剂在CT检查中的安全性,而且有助于减少日益增多的医患矛盾。本文将患者年龄、性别、注射速率、注射量、对比剂浓度、穿刺人员资历等作为碘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指导护理干预的实施。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东院区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行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9202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注射速率、注射量、对比剂浓度、穿刺人员资历、对比剂外渗情况等(其中穿刺人员工作年限以两年为界,小于两年记为1,大于两年者记为2)。

1.2检查方法

对行CT增强扫描及血管成像的患者选择较为粗细适中、走行平直、弹性良好的上肢静脉段,尽可能避开活动关节,采用22G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II-A型)。于检查前15min内采用直刺法静脉穿刺,即先进行皮肤消毒,范围≥6cm2,手持留置针且针头与皮肤呈15-30°角对准血管,进皮肤且见回血后,压低留置针尾部平行进针5~10 mm,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将留置针全部送入相应静脉血管,将针芯退回,再次观察回血情况,以穿刺点为中心采用无菌透明敷贴无张力固定。高压注射器为medrad公司的stellant双筒高压注射器。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前将对比剂加热至37℃,碘浓度分别为300、320、350、370mg/mL。用量为40~90 mL,普通强化为70-80mL,CT血管成像为40-90mL。注射速度为2.0~5.0mL/s,其中普通强化为2.0-3.0mL/s,CT血管成像为4.0-5.0mL/s。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并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单因素分析得到的可能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性别及年龄分布


纳入统计的患者共9202例,其中男性4552例,女性4650例,年龄10-96岁,平均(49.54±13.99)岁。发生碘外渗患者共22例,,发生率为0.24%。男性患者9例,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为0.20%,女性患者13例,对比剂外渗发生率为0.28%,年龄为32-72岁,平均(61.6±14.0)岁。

2.2碘浓度、注射量情况

碘浓度分别为300、320、350、370mg/mL,其中有18例外渗患者使用370mg/mL。注射量为40~90 mL。注射速度为2.0~5.0mL/s,发生外渗注射速率平均值为(4.37±1.23)mL/s。

2.3护理人员工资年限情况

我院CT室护理人员6名,工作年限小于2年护理人员全年穿刺4327人次,发生外渗17人次,发生率0.39%,工作年限大于2年护理人员全年穿刺4875人次,发生外渗5人次,发生率0.10%。

2.4单因素分析

分别将危险因素中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如下表1、表2。


\


由表1及表2可知患者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及穿刺人员资历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将以上四项危险因素进行进一步分析,以判断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程度。

2.5对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穿刺人员资历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具体结果见下表3。


\


其中注射速率、患者年龄、对比剂浓度以及穿刺人员资历是对比剂外渗的危险因素。通过分别对比OR值,注射速率OR值为2.319,大于其余三项总和,因此注射速率为主要正相关因素,值得重点关注。

3护理干预策略及总结

注射速率碘对比剂外渗时轻则局部疼痛、肿胀,大量对比剂皮下渗出可导致皮肤溃疡甚至坏死[5]。发生对比剂外渗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处理。①抬高患肢。②局部热敷或冷敷。③药物干预,如硫酸镁外敷。④外科干预等。虽然以上方法均简单有效,而且临床工作中需要外科手术干预的患者极为罕见,但是通过总结导致外渗发生的因素,找到有效的预防措施才是关键。现将本文结果及干预措施分析如下:

3.1随着高压注射器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大剂量对比剂团注成为可能,这种方式可以是靶器官及靶血管显示更清晰,尤其在CT血管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可以明显提高图像质量。但是注射速率过快时,患者静脉血管压力过高,极易导致对比剂外渗发生。因此在不影响诊断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对比剂注射速率,对减少外渗发生极为重要。

3.2患者年龄

随着患者年龄增加,机体功能减退明显,外周静脉弹性降低,研究表明衰老可以引起心血管系统的改变。因此对高龄患者可以仔细查找更粗直、且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并且适当降低对比剂浓度及注射速率,对于多次穿刺均为有回血或难以寻找合适血管的高龄患者,可以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穿刺。再者部分老年患者因多种因素导致上肢上抬幅度有限,加之检查床的快速运动,CT机架极易触碰到穿刺部位,因此及妥善摆放穿刺侧肢体也可避免部分对比外渗发生。

3.3对比剂浓度

往往采用碘浓度较高的对比剂进行CT血管成像,但随着技术的发展,采用迭代算法重建以及能谱CT等技术可以降低对比剂碘浓度[4],从而减少对比剂外渗发生率。

3.4穿刺人员资历

本研究表明穿刺人员资历作为影响对比剂外渗发生的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仍然需要通过加强护理人员穿刺熟练度以及多名护理人员会诊的方式做到减少对比剂外渗发生目的。

综上所述,高压注射碘对比剂外渗是年龄、注射速率、对比剂浓度及穿刺人员熟练度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比剂注射速率为碘对比剂外渗的主要危险因素,适当降低对比剂流速,选择相对低浓度的对比剂,认真寻找最优血管以及提高护士操作技术,对有效减少碘对比剂外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的研究表明患者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情况、穿刺部位影响对比剂外渗发生率[1,6],由于本研究是回顾性研究,这些因素未进行记录,建议今后研究可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

参考文献

[1]王超琴,刘延锦,李素兰.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药液外渗与注射部位相关性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5).
[2]周科峰,何健,胡晴,等.不同浓度碘对比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不良反应及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15,17(11):2035-2036.
[3]Bellin MF,Jakobsen JA,T om assin I,et al.Contrast medium ex travasati on inju ry:guidelines fo r preventi on and management[J].Eu r Radiol,2002,12(11):2807-2812.
[4]碘对比剂血管造影应用相关不良反应中国专家共识[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14(6):341-348.
[5]Kim S H,Park JH,Kim YI.Experimen tal tissu e damage aft ersub cut aneous injection of w at er solu ble con trast media[J].InvestRadiol,1990,25(6):678-85.
[6]程莉芬,王晓弥,陈琴蓝.CT增强检查中碘对比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2,11(10):966-967.
[7]张兆锋,陈海曦,沈尊理.碘造影剂外渗损伤的预防和治疗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62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