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改善其并发症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02例住院的患儿作为观察分析对象,分为对照护理组和观察护理组,每组患儿51例。给予对照护理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给予观察护理组患儿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观察分析两组患儿的平均置管时间和拔管原因。结果本次观察分析数据显示,观察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指标均优于对照护理组患儿。结论实施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利于有效控制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延长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儿科,针对性护理干预,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本文引用格式:王晶晶.针对性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347,349.
0引言
静脉留置针又为套管针,目前临床应用留置针越来越广泛。因为留置针在其应用上有着能减少患儿穿刺痛苦,降低患儿反复静脉穿刺次数,利于保护血管,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等优势,深受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喜爱[1]。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留置时间减短或者留置导管失败等问题,致使未能实现静脉留置针的理想效果。本文观察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后改善其并发症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患儿基本资料
选择本院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02例住院的患儿作为观察分析对象,分为对照护理组和观察护理组,每组患儿51例。对照护理组患儿中,男性22例,女性29例;年龄为11个月-10岁,平均年龄(5.23±2.11)岁。观察护理组患儿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为10个月-11岁,年龄平均(5.31±2.12)岁。两组患儿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给予对照护理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主要护理措施[2]:①做好消毒。操作者严格无菌操作,特别是要做好穿刺部位的消毒。②选择合适型号的静脉留置针以患儿血管情况为依据。③选取合适的血管,做好放置留置针准备。要求选定血管富有弹性,粗且直,不含静脉瓣,远离关节等,易于固定的血管。选择手背静脉适宜2周岁以上患儿,选择头皮静脉适宜2周岁以下患儿。④实施穿刺后,将留置针用3M透明贴膜固定,且在其上注明留置日期、时间。⑤为防止患儿无意拔除针头,护理人员需在穿刺成功后,嘱咐患儿家属要看护好患儿动态,有留置针肢体的衣服注意先穿后脱。
给予观察护理组患儿在常规护干预基础上,再行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模式。主要护理措施:一是妥善固定留置针[3]。患儿家属看护不周时,患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会使留置针易被患儿拔除。因此,护理人员可采取以下两种方法避免置留管被患儿意外拔除:①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妥善使用透气性好的3M弹力绷带包裹患儿穿刺部位的手或足,以固定置留管。②对于头皮静脉穿刺的患儿,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采用弹力网帽加以固定。二是防止导管堵管[4]。导致静脉留置针发生堵管的主要原因是血液凝固。因此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方法加以避免:①减少穿刺部位的肢体活动,同时要避免将穿刺部位处于低位。②测量血压时,为避免引发堵管,必须选择未留置导管的手臂进行测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袖带内压升高导致血液逆流进入导管。③输液过程中,为防止血液回流引起堵管,要密切观察液体输注情况。④输液结束时,为防止造成堵管,必须用3-5ml的0.9%生理盐水正压封管,避免软管头端血液凝固堵管。三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5]。①减少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输液前、中、后应注意观察静脉导管周围皮肤有无条索状、发红、疼痛等现象。静脉留置时间夏季不超过72h,其他季节一般为72-96h。应在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前后使用无菌生理盐水冲管,贴膜潮湿、卷边、污染应及时更换,通常情况下隔天换1次贴膜。②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选择的留置导管材质要柔软,而稳定固定输液管和导管时,必须避开关节部位穿刺,在肝素帽、透明三通、针柄下垫无菌棉花或人工皮,避免由于压迫而引起皮肤发红破损。③多巴胺等刺激性药物的药理作用决定了其是引发静脉炎的主要药物,收缩外周血管是其作用的主要表现。如果持续泵入,外周血管就会持续收缩,由此容易引发乏痒。④应选择外周粗且直的血管进行穿刺,穿刺部位会沿着静脉走向出现发白或者发红的条索状改变,穿刺时,应根据医嘱减慢输液速度,密切观注并做好交接班。为避免同一条静脉受到药物持续刺激,可以使用具有加快创面愈合、止痛、抗炎的50%硫酸镁湿敷于停止药物输注的血管处,或者使用喜疗妥软膏涂抹局部,由此缩短静脉血管内皮回复时间,以此防止或减少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
1.3统计学方法
对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以P<0.05表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本次观察分析数据显示,观察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护理组患儿。两组数据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所示。
2.2两组患儿留置针置留时间对比
本次观察分析数据显示,对照护理组患儿留置针置留的平均时间为(35.82±11.18)h,观察护理组患儿留置针置留的平均时间为(83.31±11.69)h。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以上观察分析中可见,静脉留置针广泛应用儿科临床输液中,其优势是提高了输液效果,避免了反复穿刺带给患儿的痛苦[6]。其应用缺点是可能会出现静脉炎、输液导管堵塞、液体外漏等问题[7]。因此,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本观察分析中,给予对照护理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给予观察护理组患儿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通过分析对比可见,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护理组患儿的保留置管的时间明显高于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护理组患儿,同时观察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护理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表明,全面细心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实施有效的针对性护理干预,利于有效控制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延长患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及推广[8]。
参考文献
[1]赵玉红.探究护理干预减少儿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的临床效果观察[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24(6):234.
[2]陈艳.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儿科患儿静脉留置针非计划拔管率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6,(1):171,174.
[3]宋克华,臧丽芹.护理干预对小儿科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6):197-198.
[4]花环丽,郭之兰,柴丽峰.延长小儿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探讨[J].全科护理,2015,7(8C):2209.
[5]冯瑞玲.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临床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741-742.
[6]徐迎春.静脉留置针两种封管方法效果的观察[J].护理研究,2015,19(27):2517-2518.
[7]申洁,耿秀双.特殊护理干预在儿科静脉留置针使用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7(19):46-47.
[8]付爱珍.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分析[J].求医问药,2013,11(1):539-540.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