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延迟断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分娩的新生儿200例,按随机原则分两组,延迟组120例,常规组8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早断脐方法,延迟组给予延迟断脐方法,就两组产妇、新生儿状况,以及新生儿并发症情况比较。结果两组产妇第三产生时间差异不大(P>0.05),但延迟组产妇的产后2h出血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差异不大(P>0.05),但延迟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脐带残端脱离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延迟组新生儿中出现脐部感染5例、出血2例、发红3例,并发症发生率8.33%;常规组新生儿中出现脐部感染8例、出血6例,发红7例,并发症发生率26.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延迟断脐法能显著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脐带残端脱离时间和并发症发生,值得借鉴推广。
关键词:延迟断脐;新生儿;脐部护理;应用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孙桂荣.探讨延迟断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271,273.
0引言
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时与母体联系的通道,具有物质交换、代谢营养物质等作用,对于胎儿在母体内的生长和发育过程有重要意义[1]。胎儿在娩出母体后,需要对脐带进行切断,而新生儿的脐带残端由于暴露于体外,容易被外界细菌侵袭而造成感染。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脐带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可能导致腹膜炎或败血症,对新生儿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于新生儿的脐部护理工作尤其重要[2-3]。本研究探讨了延迟断脐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取得满意的效果,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10月至2019年3月分娩的新生儿200例,按随机原则分两组,延迟组120例:其中男69例,女51例,出生孕周37~41周,平均(38.72±1.41)周,出生时体重2.45~3.87kg,平均(3.08±0.14)kg;常规组8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出生孕周38~41周,平均(39.56±1.43)周,出生时体重2.41~3.82kg,平均(3.12±0.19)kg。两组新生儿在性别、出生孕周、出生时体重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
常规组给予常规早断脐方法,具体为:新生儿在出生后立即切断脐带,使用气门芯进行结扎,再用75%酒精消毒处理,距结扎处50mm断脐,使用5%碘伏处理脐带残端,最后无菌包扎。延迟组给予延迟断脐方法,具体为:新生儿在出生后不立即切断脐带,在呼吸道清理、羊水擦干后,使用钳子在脐带轮10cm地方钳住脐带,然后使用气门芯结扎,进行创面包扎,在新生儿同产妇进行0.5h皮肤直接接触后,再行脐带切断,最后碘伏处理和包扎[4]。
对两组新生儿脐部进行日常护理,包括:每日沐浴后,使用95%酒精清除脐部分泌物,再用75%酒精对脐部周围皮肤消毒处理,并对残端结痂处状况进行观察;出生1~2d除去气门芯和包扎绷带、纱布,注意保持脐带的干燥与卫生;出院时对新生儿家属给予健康指导,使其掌握脐部护理常规方法。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状况(第三产生时间、产后2h出血量)与新生儿状况(总胆红素、血红蛋白和脐带残端脱离时间),观察新生儿脐部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出血和发红。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9.0进行,两组新生儿状况比较应用t检验,新生儿并发症情况比较应用2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产妇状况比较
两组产妇第三产生时间差异不大(P>0.05),但延迟组产妇的产后2h出血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状况比较
两组新生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差异不大(P>0.05),但延迟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脐带残端脱离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见表2。
2.3两组新生儿并发症情况比较
延迟组新生儿中出现脐部感染5例、出血2例、发红3例,并发症发生率8.33%;常规组新生儿中出现脐部感染8例、出血6例,发红7例,并发症发生率26.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脐带是胎儿与产妇连接的通道,在胎儿娩出后需要对脐带进行切断,使胎儿与产妇进行分离。医学临床中对于胎儿脐带的切断时间还没有统一的见解,目前临床常使用的脐带切断处理方法有:早断脐方法和延迟断脐方法,早断脐方法在临床中应用较早,属于较为传统的方法,指新生儿在娩出母体后立即(30s内)完成脐带切断与结扎工作[5]。延迟断脐方法在近年来逐渐得到应用,指新生儿在娩出母体后,待脐带停止搏动之后再行切断与结扎[6]。相关报告显示,我国新生儿缺铁性贫血与铁缺乏症发生率均较高,这与脐带切断时间存在一定关联。同时,脐带过早的切断与结扎容易造成脐带内血液凝集,进而导致胎盘不易娩出母体,这与母婴血型不合的发生有关[7]。
延迟断脐方法是在胎儿脐带自行闭合之后再行切断与结扎,从而有效降低了脐带出血的发生危险[8]。新生儿在分娩后3min再行脐带切断,一般会25mL/kg左右的血液,以及50mg左右铁储备,这对于减少新生儿贫血和提高新生心肺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延迟断脐方法还能明显提高免疫系统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减少感染和败血症出现[9]。本研究的两组新生儿分别采用延迟断脐方法和常规早断脐方法,比较了两组产妇、新生儿状况,以及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显示:两组产妇第三产生时间差异不大(P>0.05),但延迟组产妇的产后2h出血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总胆红素水平差异不大(P>0.05),但延迟组新生儿的血红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脐带残端脱离时间显著少于常规组(P<0.05);延迟组新生儿中出现脐部感染5例、出血2例、发红3例,并发症发生率8.33%;常规组新生儿中出现脐部感染8例、出血6例,发红7例,并发症发生率26.2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说明采用延迟断脐方法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产妇和新生儿状态良好,且脐部并发症发生较少。
综上所述,延迟断脐法能显著减少产妇产后出血量,提高新生儿血红蛋白水平,减少脐带残端脱离时间和并发症发生,值得借鉴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燕娜,曹小红,罗秀容,等.新生儿断脐型护理方法的效果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7(11):983-985.
[2]余兰,刘敏.不干预法在新生儿脐带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5):2058-2059.
[3]吉方丽.新生儿脐部护理方法的临床分析[J].健康周刊,2017,12(20):153,156.
[4]徐祖芬,冯莉,谢芳芳.延迟断脐在新生儿脐部护理中应用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4):75-76.
[5]胡建梅,刘芬,胡艺.新生儿脐部断端开放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34):160-162.
[6]冯嘉蕾,刘军,包艾荣,等.新生儿延迟断脐对母婴结局的影响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2):144-148.
[7]洪瑛,胡兰新,吴美玲.不同新生儿断脐方法的临床效果观察[J].上海护理,2017,17(3):66-67.
[8]施维妙,韩翠存.延迟断脐对母亲及新生儿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4):582-585.
[9]毛竹香.新生儿改良式断脐护理方法研究与分析体现[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80):287,28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