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探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在血液筛查工作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3 13:03:5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血液筛查工作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XXX血站的10571例无偿献血患者的标本,在给予献血者标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础之上应用核酸检测法。结果本次研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0571例标本,共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50例,抗-HCV阳性96例,抗-HIV阳性58例。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础之上增加核酸检测,检测出HBV-DNA阳性20例,HCV-RNA和HIV-RNA未发现阳性标本。20例HBV-DNA检测阳性标本经乙肝两对半ELISA检测,结果均为感染状态。通过对两种方法阳性样本的结果比较,其中有4例样本为ELISA检测阴性而NAT检测阳性,通过后期随访证实是窗口期感染。P<0.05。结论在血液筛查中增加核酸检测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漏检率,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性。

关键词:核酸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血液筛查

本文引用格式:黄戌燕.探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在血液筛查工作中的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5):367+370.

0引言

输血传播感染性疾病的防控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性的有效措施。能够有效处理病毒感染的窗口期问题,已经成为血液筛查技术的关键内容。核酸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当前临床上血液筛查的有效措施,能够全面确保输血安全性, 并且提升输血质量 [1]。此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分析探讨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在血液筛查工作中的应用,现将此次研究报告作如下汇报。

\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 2016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 XXX 血站的 10571 例无偿献血患者,其中有 6273 例为男性血液标本, 4298 例女性血液标本,年龄 23-56 岁,平均(36.12±3.74)岁。采集无偿献血者血液并且留取两管血液标本,用于进行核酸检测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将血液标本进行离心处理,并且在 4 摄氏度上进行保存待检,在 72h 内检测。所有献血者均签署无偿献血协议,本研究已经获得本站伦理委员会批准。

1.2仪器与试剂

1.2.1仪器:全自动混样仪,全自动核酸提取,扩增检测系统, 核酸扩增检测仪,核酸提取仪,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分析仪。

1.2.2试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HBsAg,抗 -HCV, 抗 -HIV。HBV-DNA,HIV-RNA ,HCV-RNA,三联合提取试剂和检测试剂 [2]。

1.3方法。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使用两个不同生产厂家酶联免疫吸附试剂盒,并且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平行检测; 阳性标准:使用两种试剂对标本进行HBsAg,抗-HCV,抗-HIV的检测结果均表示为阳性;阴性标准:两种试剂对标本进行HBsAg,抗 -HCV,抗 -HIV 的检测结果均表示为阴性 [3]。② 核酸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和仪器实行 HBV-DNA,HIV- RNA,HCV-RNA 检测。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选取 6 个标本为一个混样池,混样测定阴性为阴性,混样测定阳性予以拆分检测,拆分阴性者判为阴性,拆分后阳性者判为阳性。

1.4统计学分析。对所有患者数据资料采用 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χ 2 检验,用 % 表示,P< 0.05 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本次研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 10571 标本,共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 50 例,检出率为 0.4%,抗 -HCV 阳性 96 例,检出率为 0.9%, 抗 -HIV 阳性 58 例,检出率为 0.54%。


\
 

2.2核酸检测结果分析。在联免疫吸附试验基础之上增加核酸检测法,HBV-DNA 阳性 20 例,检出率为 0.18%,HCV- RNA 和 HIV-RNA 未发现阳性标本。20 例 HBV-DNA 检测阳性标本经乙肝两对半 ELISA 检测,结果均为感染状态。

2.3随访。通过对两种方法阳性样本的结果比较,其中有 4 例样本为 ELISA 检测阴性 NAT 检测阳性,通过后期采血随访证实是窗口期感染。

3讨论

人体在产生抗体之后会长期存在于机体内,然而由于浓度比较低,此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的检测效果不佳。核酸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临床上主要是将核酸检测结果作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结果的互补性实验。核酸检测主要是利用血液中微小病毒核酸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 并且可以通过荧光信号识别,尽早检测可以缩短窗口期,但是还存在病毒低滴度,病毒免疫和免疫沉默性感染。按照相关研究报道能够看出,在应用核酸检测方法之前,美国超过90% 以上输血患者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75% 以上输血传播丙肝病毒的危险性主要来源于“窗口期”感染献血 [4]。当前有多数国家都开设了核酸血液筛查项目,其内容主要包含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这样能够有效提升用血安全性,还可以全面降低数学感染率。

多年来,我国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一直采用的模式是选择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际对血液做两遍筛查,以此来降低血液检测误差。在此次研究中,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10571例标本,检测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50例,检出率为0.4%,抗-HCV阳性96例,检出率为0.9%,抗-HIV阳性58例,检出率为0.54%。虽然ELISA检测技术不断改进,可将输血感染的风险降到较低水平,但ELISA检测是HBV、HCV、HIV病毒的抗原或抗体,对于HBV、HCV、HIV窗口期感染、变异病毒等仍无法有效检出,同时受仪器、试剂、操作、环境等因素影响,漏诊率较高[5]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基础之上增加核酸检测法,在本次研究中,HBV-DNA阳性20例,检出率为0.18%,HCV-RNA和HIV-RNA未发现阳性标本。通过对乙肝病毒的两种实验方法阳性样本的结果比较,其中有4例样本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阴性而核酸检测阳性,通过后期采血随访证实是窗口期感染。

综上所述,在血液筛查中增加核酸检测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漏检率,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性。

参考文献

[1]詹宗伟,何锐洪,孙爱农,等.广东省中山市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在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乙型肝炎病毒筛查中的应用比较[J].实用医技杂志,2018,25(11):1226-1227.
[2]孙春玲.核酸检测联合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在献血者血液感染性指标筛查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8,19(08):29-31.
[3]郑剑婷.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在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乙肝病毒筛查中的应用比较[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8,9(03):91-92.
[4]马艳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献血者核酸筛查及降低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7,25(10):40-42.
[5]苏俊,骆冬云.核酸检测与酶联免疫吸附检测在无偿献血血液标本乙肝病毒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16):58-5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8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