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食管皮脂腺异位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02 15:22:21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关键词:食管皮脂腺异位;报道;文献复习

本文引用格式:张颜伟,赵见文,兰永臻,等.食管皮脂腺异位2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354.

1病例1

患者,男性,54岁,既往外院胃镜提示食管黏膜下肿物,无明显不适,为进一步明确诊断行超声内镜检查。超声内镜见:食管下段距门齿约34cm见一约0.3cm*0.4cm黏膜微隆起,表面淡黄色、略粗糙,边界清晰。超声内镜示该隆起为实性高回声结节,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均匀,横切面大小0.3cm*0.3cm,结节似来源于黏膜固有层。镜下于结节处咬检一块送病理。病理诊断:皮脂腺异位。

\


 
2病例2

患者,女性,36岁,因腹部不适半年余行胃镜检查。镜下见:食管下段距门齿约32cm左后壁见一约0.3cm*0.3cm黏膜微隆起,表面淡黄色,边界清晰,局部咬检送病理。病理诊断:皮脂腺异位。

3讨论

皮脂腺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脂腺疾病,由Fordyce于1896年首先描述,故又称Fordyce病[1]。皮脂腺异位症常发生于口腔、嘴唇、男性龟头、包皮、女性阴唇等部位,罕见于食管黏膜处。国内有关食管皮脂腺异位症的相关报道相对较少。食管皮脂腺异位症患者在临床上可表现有胃部不适,或有食管异物感及进食哽咽感,组织学上则表现为成团的皮脂腺细胞位于鳞状上皮细胞基底部。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或体征,而在内镜活检时被偶然发现。食管皮脂腺异位症患者的病变直径为数毫米[2],在镜下可表现为多发。由于部分内镜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因此有可能被误诊为黄斑瘤,病理检查有助于进一步确诊。

食管皮脂腺异位的组织起源目前提到的有两种理论[3]:一是化生理论,理由是食管皮脂腺存在中老年人,未见发生于儿童(即使是在大量的尸检病例研究中),并且这些腺体的排列与食管黏膜下腺相似。另外,食管有唾液腺样的粘液腺,而唾液腺中常发现有异位皮脂腺,并被认为是化生的结果。二是异位理论,理由是食管起源于内胚层,而皮脂腺属外胚层,但婴儿和儿童的内窥镜研究和尸检研究不支持这一理论。

食管皮脂腺异位属于良性病变,若病变较小或患者无明显症状时无需进行积极治疗。若病变体积较大或有明显哽咽感时,可在内镜下将病变摘除或进行其他对症支持治疗,一般无需手术[4]。

\

 
参考文献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94-1095.
[2]Fukuchi M’Tsukagoshi R’Sakurai S.Ectopic sebaceous glands in the esophagus endoscopic findings over three years[J].Case Rep Gastroenterol,2012,6(1):217-222.
[3]Bhat RV’Ramaswamy RR’Ectopic LKC.Sebaceous Glangds in the Esophagus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Saudi J Gastroentetol,2008,14:83-84.
[4]王康,彭丽红,王正花,等.食管皮脂腺异位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2,19(6):41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211.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