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30 16:13:28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治疗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标本进行活检作为标准,同时给予粪便HP抗原检测(A组)、唾液抗Hp LgG测定(B组)以及二者联合测定(C组)。分析微生物检验技术准确度、特异性和敏感度。结果A组和B组检测方式准确度与敏感性均超过90%,A组特异性高于B组;而C组检验方式敏感性达到99.46%,特异性却远远低于A组和B组。结论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优点包括操作简单、无侵入性、标本易获得、诊断准确率高等,可广泛用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性慢性胃炎诊断。

关键词:慢性胃炎;微生物检验技术;幽门螺旋杆菌

本文引用格式:李书玲.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4):139,142.

0引言

慢性胃炎是最为常见的胃肠疾病,发病率居各类胃病之首[1]。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性病变是发生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十二指肠反流、药品食物刺激以及免疫因素等也是重要致病因素[2]。早期治疗由于临床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感染机制等认识不足、诊断不明确,往往疗效达不到预期,还容易并发胃神经功能症、消化性溃疡等疾病,甚至引起胃癌。随着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各类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逐渐普及。本文则探讨慢性胃炎应用微生物检验技术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标本。其中男性55例、女性25例,年龄16~78岁,平均(48.8±10.2)岁。

1.2研究方法

将患者胃黏膜标本送至检验科进行活检,检验结果作为研究标准。所有患者均接受粪便HP抗原检测、唾液抗Hp LgG测定以及二者联合测定,将检验结果分别设为A组、B组、C组。胃黏膜标本活检包括常规病理检查、组织学切片查找HP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粪便HP抗原检测即选取胃镜检查当日粪便;唾液抗Hp LgG测定在非刺激条件下采集唾液标本2~3mL。

1.3判断标准

胃黏膜活检时组织切片查找HP与快速尿素酶试验结果一致即作为标准[3],检查结果均为阳性记做HP阳性,均为阴性记做HP阴性。粪便HP抗原检测、唾液抗Hp LgG测定结果与活检结果做比较分析,相符即为准确,统计A、B、C三组检验准确度、特异性及敏感度。

2结果

80例患者胃黏膜标本经活检确诊78例,其中HP阳性55例、HP阴性23例。C组采用粪便HP抗原检测联合唾液抗HP LgG测定结果敏感性高达98.18%,特异性却远远低于A组和B组;A组采用粪便HP抗原检测、B组采用唾液抗HP LgG测定结果敏感性和准确度都超过90%,比较特异性,B组低于A组,数据见表1。


\


3讨论

微生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人类几乎无法通过肉眼看见,只有借助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才可以观察到。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以及无细胞微生物是目前人类已知的三大类微生物,即细菌、真菌、病毒。微生物检验技术则是对微生物采取显微镜观测、组织培养、超速离心等技术进行检测研究,是医学检验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其目的主要在于辅助医生临床确诊感染性疾病,通过一系列检验技术明确感染种类、程度、敏感性等,从而为抗菌用药提供依据[4]。在实际应用中由医院检验科实验室人员向临床医生详细解说报告形式和内容,确保微生物检验技术应用价值。

慢性胃炎致病原因和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临床确诊种类也比较多,发病率较高。1982年国外医学研究者最早发现慢性胃炎患者胃窦黏液层接近上皮细胞处分布着大量幽门螺旋杆菌,进一步明确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有所关联。既往研究证实幽门螺旋杆菌在正常胃黏膜中并不存在,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率高达50%~80%[5]。

\

 
胃黏膜炎细胞发生浸润部位均有幽门螺旋杆菌定居,并且细菌数量越多炎症程度越严重,呈正相关。电镜观察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可见胃窦黏液层上皮细胞微突数目减少、形状变钝,血液分析可发现螺旋杆菌抗体。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单极细菌,革兰染色呈阴性,具有动力,进入胃后可通过鞭毛动力运动以穿透粘膜层,尤其在黏稠环境下运动能力极强,这也是其诱发炎症的重要原因[6]。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途径包括亲密接触、内窥镜、口腔传播以及动物源性传播等,表现出家族性现象,感染后患者往往没有症状表现,幽门螺旋杆菌长期潜伏直至定植、人体免疫系统应答介导及其毒素,损伤胃黏膜或抑制胃功能,才形成呕吐、腹痛、十二指肠溃疡、缺铁性贫血、慢性胃炎等疾病[7]。正常人体胃壁具有一系列系统的、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例如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功能、规律蠕动、不溶与可溶性黏液层保护作用等,用于抵御来自口腔的微生物入侵。但这种保护机制对幽门螺旋杆菌却基本不起作用,无法阻挡其破坏胃上皮细胞,因此临床发生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慢性胃炎发病率最高[8]。

临床检测幽门螺旋杆菌主要包括侵入性和非侵入性两种方式。侵入性检测是指采用胃镜获得胃黏膜标本进行活检,也是目前最传统、最常规的检测方法,操作包括细菌培养、组织切片、快速尿素酶试验以及药敏试验等,但胃镜检查往往使患者感到不适或痛苦,存在恐惧心理,临床接受度较低。非侵入性检测则不通过胃镜获得胃黏膜标本,只需采集患者粪便样本和唾液样本即可有效检出幽门螺旋杆菌,从而及早预防慢性胃炎等疾病。本文中胃黏膜活检确诊HP阳性患者55例,采用粪便HP抗原检测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均超过90%;采用唾液抗HP LgG在98.18%,准确度也在90%以上,但特异性最低。

综上所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慢性胃炎致病原因,及时采用微生物检验技术检测有助于早期预防和治疗,且具有非侵入、操作简单、标本易获得、准确率高等特点,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国.微生物检验技术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意义[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7):1249.
[2]张文斌.幽门螺杆菌检测在慢性胃炎临床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外医学研究,2018,16(12):84-86.
[3]Wang F,Zhang X,Wang J.Effects of domperidone in combination with omeprazole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J].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7,33(2):306-309.
[4]孙刚.培菲康对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2):35,37.
[5]陈慕豪,王立恒,邬美萍.辨证论治配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临床研究[J].陕西中医,2017,38(5):547-548.
[6]Rad NM,Shahmirzadi MR,Shekari M.Association of IL-1B+3954 polymorphism in chronic gastritis as risk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development[J].Journal of Cellular Immunotherapy,2017,3(1):23.
[7]桓伟华,黄芳,贾正艳,等.慢性胃炎患者血清PG变化及临床意义[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7,23(6):749-751.
[8]樊宇靖,蓝宇,贾纯增.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诊断和随访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8,22(4):596-59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704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