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高压氧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术后应用效果观察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8 14:51:0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脑动脉瘤术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行常规护理的4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行护理干预的4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比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MBI评分较对照组高,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动脉瘤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脑动脉瘤;高压氧;护理干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牟谷萼,陈勇,肖露,等.高压氧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术后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136-137.

0引言

脑动脉瘤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其发生主要与脑动脉局部膨出有关,进而引发动脉瘤样扩张,因局部扩张导致动脉管壁变薄,一旦出现情绪激动、血压升高等现象,即可能造成血管破裂、出血,甚至导致患者猝死[1]。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方式治疗脑动脉瘤,且取得一定成效。相关研究指出,脑动脉瘤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利于患者预后[2]。本研究主要探讨高压氧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术后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脑动脉瘤术的9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行常规护理的47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行护理干预的47例患者设为观察组。观察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1-72岁,平均(54.63±8.79)岁。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43-70岁,平均(54.49±8.6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两组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术后实施高压氧治疗,选用HKC-18小型多人高压氧,其氧舱压力为0.2MPa,连续加压20min后,载面罩吸1h纯氧,中间间隔10min,匀速减压20min,在常压下出舱。每天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健康宣教、监测生命体征、饮食指导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取护理干预,内容如下:(1)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由于患者对手术的恐惧及过度担忧,可能导致血压升高,影响手术效果,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此时应及时做好术前心理疏导,向患者讲解手术的目的及安全性;同时,还可以建立脑动脉瘤患者交流群,相互交流自身经历,减轻患者恐惧心理,提升患者治疗自信心;②术前准备。术前做好饮食指导、了解患者血压及电解质情况、指导患者术后排便等准备。(2)术后护理。①病情监测。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密切关注患者意识状态、言语、瞳孔、肢体活动等变化情况;若出现血压波动、意识障碍、瞳孔变化、呼吸异常等情况需及时采取措施;若患者发生动脉痉挛,应根据医嘱使用解痉的药物;对于疑似脑出血、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②体位护理。患者需采取头高脚低的卧位方式,确保颅内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③排便护理。叮嘱患者排便时避免过度用力,若排便困难,可使用杜秘克、开塞露等进行通便。

\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①神经功能分别于干预前后利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NIHSS)[3]进行判定,主要包括患者的视野、意识、语言、面部活动、上下肢活动等,分值越高,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②日常生活能力分别于干预前后利用Barthel指数(modifed Barthel index,MBI)[4]评分系统进行判定,总分100分,分值越高,代表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③并发症包括穿刺部位血肿、动脉瘤破裂出血、脑缺血、脑血管痉挛等。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20.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2检验,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脑血管痉挛程度及神经功能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NIHSS及MBI评分均改善,且观察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MBI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

 
2.2并发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6%(2/47),其中穿刺部位血肿1例,脑血管痉挛1例;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40%(11/47),其中穿刺部位血肿2例,动脉瘤破裂出血4例,脑缺血2例,脑血管痉挛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31,P=0.007)。

3讨论

脑动脉瘤的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在多种因素作用下引发,主要包括创伤、动脉硬化、先天畸形、遗传等。该疾病发病隐匿,患者发病时通常无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阵发性头痛,且头痛剧烈、急骤;若发生破裂出血,则可能出现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但患者一旦发生瘤体破裂,极易导致患者死亡[5]。

目前,脑动脉瘤的治疗常采用介入栓塞治疗的方式,该方式可有效阻断病变血管血供,预防破裂出血的发生。但临床发现,部分患者术后常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动脉瘤破裂出血、脑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进而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因此,术后对患者进行持续的治疗与护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主要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高压氧治疗主要指使患者处于高压氧舱加压环境下,在舱内压>1个大气压下,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后,使血管内的氧储存量及氧分压均增加,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长时间的高压氧治疗还可有效缓解脑血管痉挛,起到神经保护作用[6];同时,通过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提升其配合度,避免发生血压异常升高现象,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进一步提升患者大脑神经水平,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高压氧联合护理干预在脑动脉瘤术后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高压氧联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动脉瘤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8]。

参考文献

[1]杨俊英.人性化护理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1):99-100.
[2]何婉玲,袁惠萍,罗鹏.针对性护理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的临床效果[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24):4180-4182.
[3]高聚,姜华,宛丰,等.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显微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7,12(1):78-79.
[4]彭龙锋,曲绍霞,姜京超,等.高压氧联合盐酸法舒地尔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17,24(2):114-118.
[5]石素真,薛振生,王雪霞,等.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康复效果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7):1091-1093.
[6]张秀燕,冯晓敏,赵欣,等.早期高压氧治疗对动脉瘤术后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6,23(s1):48-49.
[7]杨莹,李肖肖,官彦雷,等.术后综合护理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7,46(12):1138-1140.
[8]宋俊丽.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颅内动脉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96):257-25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84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