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结直肠癌发病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失调可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引发慢性炎症反应、诱发细菌酶和毒性代谢产物的产生,如上的机制会促进癌变发生。近年来人们对肠道菌群和大肠癌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多角度提出肠道菌群失调导致结直肠癌发病的作用模式。本文将结合肠道菌群失调对结直肠癌病情发展的影响,认识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探讨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结直肠癌方法,为早期预防和诊疗提供思路。
关键词:肠道菌群;结直肠癌;益生菌
本文引用格式:王怡睿,潘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9):56,58.
1结直肠癌现状
1.1流行病学
结直肠癌是发生在人体下消化道结肠或直肠部位的恶性肿瘤,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统计的数据表明,全球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率中结直肠癌位于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4位,发病率及死亡率有上升趋势。《中国大肠癌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筛查白皮书》显示,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三位。结直肠癌已经发展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1]。
1.2临床表现
结直肠癌是一种多因素诱发的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涉及众多环节。它的致病因素有遗传和环境因素,生活和饮食习惯也与结直肠癌也有很高相关性。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癌肿的增大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血与局部腹痛、便秘交替等症状,晚期则出现贫血、体重下降等症状。研究表明“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低纤维素”的饮食方式及烟酒习惯会很大程度上增加患病的几率。
2肠道菌群
2.1肠道菌群概述
在人类的肠道,尤其是结肠中,存在着由大量微生物组成的复杂微生态系统,人们称为肠道菌群。其中细菌的数量占绝大多数。正常人体肠道内含有不同类型、不同数量的细菌,包括有益菌、有害菌和中性菌。
2.2肠道菌群的功能
肠道菌群参与人体许多基本的生理活动,如促进肠道发育成熟、促进物质代谢与吸收、合成维生素、刺激免疫功能、抵抗病原体的入侵、维护肠道屏障、降解胆固醇等。肠道菌群可通过降解和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达到抗肿瘤作用[1]。
3结直肠癌患者体内肠道菌群的变化
研究发现,健康人群与结直肠癌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有显著差异。通过对结直肠癌患者肠道菌群进行测序时发现患者肠道中具有产丁酸盐功能的细菌明显降低。结直肠癌患者大肠杆菌等肠道菌群含量显著升高[2]。
4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结直肠癌发生发展机制
基于大规模人群的群组比较分析,发现肠道菌群结构失调现象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普遍存在。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肠道菌群结构均发生变化。结直肠癌高发区和低发区人群中肠道菌群组成有很大差异,显示肠道菌群的变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4.1影响人体肠道菌群失调的因素
首先,我们来分析引起机体肠道菌群失调的因素。人体健康与正常稳态的肠道菌群结构密切相关。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种类和数量种类和数量都维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相互制约和影响,同时在体内发挥多项功能如消化吸收功能、免疫功能等。但是由于年龄、饮食、药物等均会通过影响肠道菌群,引起肠道菌群失调。对于年龄因素,在老年阶段,由于机体功能退化和老年病的高发,引起益生菌数量减少,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在使用过量抗生素药物等体内外刺激作用下,肠道菌群的组成、类别、数量等将发生转变,造成肠道菌群失调。通过基因转移作用人体内肠道内益生菌会转变为致病菌,引起益生菌种类及数量减少,使致病菌则大量繁殖,导致肠道菌群失衡。
4.2肠道菌群失调引发结直肠癌机制
人体肠道内结肠部位由于肠道菌群分布数量大,肠道菌群失调,对结直肠癌疾病的发生有较强的诱导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导致肠道黏膜保护作用受损。各种代谢产物和细菌就会发生易位,细菌内毒素被释放,肠道黏膜受到破坏。细胞失去了原有的保护屏障,对致癌物的易感性增加。肠道菌群稳态失衡引起细菌代谢能力改变,使代谢产物发生变化,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在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产生的酶通过激活或者抑制致癌物来调节肿瘤的生长;在肠道菌群失调状况下,会由于相应酶的失调,引起肠道发生过敏性肠病或炎症性肠病,导致致癌物生成,进而引发结肠癌。某些有益菌或有害菌数量的改变会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可能。通过分析健康人群与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细菌组成的不同,发现结直肠癌患者粪便中多种有益菌群和菌群多样性均下降,有害菌群的比例明显升高[3]。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之间的关系经过了漫长时间的研究,现在才逐渐清晰。有研究者将患有结直肠癌的小白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了一群没有疾病、健康的小白鼠,结果这群健康的小白鼠大部分都患有了结肠癌。目前发现,机体的遗传背景与肠道菌群和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研究者发现了两种基因参与调控肠道菌群和结肠癌,一种是Synbindin,另一种为ATF6。研究者发现Synbindin是因为其对结肠癌患者的肠道黏膜进行基因测序发现该基因在发病期间上调,同时在结肠癌小鼠模型中如果将该基因敲除之后,结肠癌小鼠的病情好转。同时,对结肠癌小鼠进行抗生素处理以破坏其肠道菌群之后,研究者发现敲低Synbindin对结肠癌的保护作用受到抑制,这说明肠道菌群对该基因发挥作用必要性明显。同时,敲低Synbindin可增加杯状细胞的数量及黏蛋白2的表达,并增加肠道上皮细胞(IEC)的凋亡,减少上皮增殖。对于ATF6基因,研究者同样发现在结肠癌患者体内,其在肠道中表达上升,而对肠道组织特异性过表达ATF6基因之后小鼠会发生自发性的结肠癌,肠道菌群会改变,肠上皮细胞增殖加快、黏液屏障丧失。对于小鼠进行抗生素处理删除肠道菌群之后可降低这种小鼠的肿瘤发生率,无菌饲养则完全阻止了肿瘤发生,盲肠菌群移植实验也证实其肿瘤形成需要肠道菌群存在,因此如上证据说明了肠道菌群对该基因影响结肠癌的重要作用[3]。
5调节肠道菌群防治结直肠癌方法探讨
5.1通过肠道益生菌抑制肿瘤增殖
肠道菌群中的益生菌具有稳定菌群丰度、抑制炎症性疾病的效果。调节肠道菌群是防治结直肠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利用这些益生菌制剂来维护肠道稳态,就可以减少肠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肠道内益生菌作为肠道菌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在肠道中形成肠道黏膜,预防致病菌的黏附和侵袭。含有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食物可以作为益生元修复肠上皮黏膜,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对结直肠肿瘤产生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4]。
5.2通过改善饮食结构来调整肠道菌群
据研究,常食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人群比进食膳食纤维较少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生率显著降低。可以通过食物及药物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影响宿主的自身代谢,达到预防治疗的目的。
5.3通过移植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
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微生态系统.移植的粪便中含有的有益菌种能增加胃肠蠕动、增进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5.4通过检测肠道菌群,筛查和预防结直肠癌
筛查和早诊早治是预防结直肠癌的最主要方法,美国2016年肠癌指南中,就把粪便DNA基因检测列为肠癌筛查的7种办法之一。通过对病患者进行粪便细菌检测,可干预炎症性肠病,从而达到防治结肠癌[5]。
6结语
肠道菌群与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随着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大量证据证明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诱发结直肠癌病变的发生发展。多种益生菌有抑制肿瘤作用,可以通过合理改变膳食结构等多种方式来调整肠道菌群,从而抑制结肠癌发病。但对于能否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失衡状态达到防治结肠癌的目的,仍需要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王纯,陈东风,魏艳玲.肠道菌群对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和诊疗影响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9,24(01):62-64.
[2]杨柳,梁新军.肠道菌群微生态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临床,2018,45(24):1239-1242.
[3]李娜,盛剑秋.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相关性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8,27(12):1359-1362.
[4]管世昊,马晓明.结直肠肿瘤与肠道菌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8,38(05):297-300.
[5]赖雪莹,刘乐,陈烨.肠道菌群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8,38(09):865-86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