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艾灸疗法退热验案举隅论文

发布时间:2020-05-26 13:48:33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艾灸是中医治疗手段中的常用疗法之一。中医可用艾灸疗法治疗虚证、寒证等,也可用于治疗热证。本文主要对艾灸疗法退热进行了研究探索,以进一步补充发热病症的治疗方法,为减少退热药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节约治疗成本、缩短发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提供临床理论支持。

关键词:艾灸疗法;退热;验案;理论

本文引用格式:方静,孙龙,焦力婷,等.艾灸疗法退热验案举隅[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7):239-240.

0引言

《医学入门》曰:“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中医可用艾灸疗法治疗虚证、寒证等,随着“热证可灸”思想的发展,根据辨证施治,艾灸疗法也可用于治疗热证。

艾灸疗法退热自古即有记载,《黄帝内经》中提出用灸法治疗热证,为“热证可灸”奠定了思想基础。吴静等[1]学者提出,后世医家不断完善“热证可灸”理论思想,并形成了“热证可灸”学派,尤以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最盛。这些理论指导于临床,可进一步补充发热病症的治疗方法,为减少退热药以及抗生素的使用、节约治疗成本、缩短发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提供了临床理论支持。

1艾灸疗法退热的理论渊源

早在《素问·骨空论》中就已记载了使用灸法治疗寒热病[3],“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数;次灸橛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篇第六十》)。此外,艾灸疗法还有补泻手法,《黄帝内经·灵枢·背腧》记载,“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本条文表明了艾灸疗法有补阳以及泻热的作用,故而,艾灸疗法可治疗热证。东晋葛洪《肘后备急要方》曾载:“一切毒肿,疼痛不可忍者,搜面团肿头如钱大,满中安椒,以面饼子盖头上,灸令彻痛,即立止。”《千金要方》指出:“治心实热,不能食,胸中满隔上逆气闷热,灸心俞二十七壮,小儿减之”。《千金翼方》记载:“胃中热,灸三里三十壮”以及“诸烦热时气温病,灸大椎百壮。”宋代《圣济总录》曰:“凡灸后却似火掀痛,经一宿乃定,即火气下彻。肿内热气被火夺之随火而出也”。元代《丹溪心法》曰:“火病虚脱,本是阴虚,可灸丹田,所以补阳,阳生则阴长也。”明代龚居中《痰火点雪》论述:“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医学入门》亦有:“凡寒热虚实皆可灸之。”

\

 
2艾灸疗法退热的古今运用

陈冬等[2]学者指出艾灸疗法可应用于:①宣通发散,疏解表热,治疗表热证;②调理脏腑,清泻里热,治疗里热证;③补阳益阴,降退虚热,治疗虚热证;④拔毒泄热,引邪外出,治疗外科实热证;⑤畅达三焦,清化湿热,治疗湿热证。沈泓等[3]学者指出艾灸疗法可对于:①皮肤之热,导而出之;②经络之热,温而通之;③脏腑之热,引而泄之。吴静等[1]学者总结指出,金元时期和明清时期“热证可灸”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应用,金元时期如:①刘完素主张热证用灸,热能引热、引热下行;②朱丹溪也擅长热证用灸,可应用于引热下泻、养阴清热、散火祛痰等;明清时期如:①龚居中将火郁发之、实者泻之、行气化痰等灸法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热病;②杨继洲将泻火实下、灸温除热、醒脑开窍、清热解毒等运用于临床中。此外,现代医家中,魏稼认为灸法能以热引热,使热外出,以达透泄热毒之效,对于艾灸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带状疱疹、细菌感染的菌痢、原虫感染的疟疾、阿米巴疾病以及真菌感染的脚气,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周楣声提出“热证宜灸、贵灸”,认为艾灸有退热、抗病毒、提升免疫力功能,抗休克、防治肾功能损害,改善临床病状和缩短病程的作用,对于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具有现实意义。韩冬等[4]采用灸法治疗外感发热86例,62例显示病情明显好转。

3验案分析

张某,男,12岁,2019年4月6日于夜间23:35无明显诱因突发高热,体温39.2℃,精神差,手足冰凉,无咳嗽、咳痰、头痛、流涕等感冒症状,无恶心、呕吐等其他不适,小便正常,今日未大便。舌红,苔腻,脉滑数。患儿既往有脑性瘫痪病史,运动发育落后,坐姿异常,至今不会四点爬行、站立和行走,语言发育迟缓,不会言语,认知能力和智力低于同龄正常幼儿。考虑患儿为食积便秘,予外用开塞露20ml,用后患儿便解,大便成形,颜色正常,无脓液。于次日凌晨5:00体温下降至39.0℃。随后予沿膀胱经刮痧治疗以及十宣放血疗法,患儿精神显著好转,于8:00体温下降至37.6℃。但患儿于10:00体温再次升高至39.3℃,予服用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20ml后,于11:00测体温高达40℃,期间无高热惊厥。患儿发热症状未能有效控制,予太极三才神灸(少儿脾胃灸)治疗,选取大椎、八髎、檀中、中脘、关元、涌泉穴,各灸10min结束。触摸患儿头部,体温似升高,额头烘热,面色红赤,手足温热,脉数,较前稍大。予少量频饮水,合理喂养,清淡饮食。于12:30测体温降至39.0℃,随后体温逐渐下降,于17:00测体温降至38.5℃。晚上患儿体温再次反复,于19:00测体温,再次升高至39.0℃,患儿精神萎靡不振,于22:00体温升高至39.3℃,再次依上法行一次艾灸疗法,每穴各灸10min结束。触摸患儿头部,症状大致同前,予少量频饮水。患儿夜间睡眠尚可,于23:30体温降至38.7℃,之后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患儿于8日晨起6:00测体温36.5℃,精神佳,诸症转愈,无不适。

按:患儿平素食欲较好,胃火旺盛,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其肢体活动受限,易致消化不良,脾虚失运,纳运失司,食积不化,气机郁滞,日久化火,发为本病。因此,脉数为热象,脉滑表明为食积。从脉象上可知该病的病因为食积,病机为气机郁滞,病位在中焦脾胃。所以用小儿柴桂退热口服液效果差,而解决中焦气机郁滞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根据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医学思想[5],杨必安等学者[6]指出,黄元御提出的“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焦土气斡旋”气机运动理论模型,正是人体一气,如环无端,周流不息的运行状态的恰当描述。周博文[7]指出,当周流于人体的这种无形之气,发生郁滞,致其升不上去或降不下来,而郁结于相应的脏腑经络时,人体则处于病理状态。大椎选自督脉,八髎是能量所存地,而檀中、中脘、关元均为任脉之穴位,采用艾灸疗法选取任脉、督脉之穴位,使任督二脉相通,则人体一气周流,中焦脾胃运行正常,脾升胃降,中气轮转,恢复气机周流,最后灸涌泉穴引热下行,引火归元,达到退热的治疗效果。此外,贾坤平等学者[8]根据现代研究指出,艾灸局部的热刺激使血液循环加快,散热增加;其产生的红外线可增强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消除肉芽水肿,并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并且局部的灼痛感使交感神经兴奋,增加了汗腺的分泌,均有利于机体退热。

\

 
4总结

艾灸疗法退热较为经济方便,无不良反应,减少了患者的治疗痛苦,是绿色自热疗法。艾灸疗法退热探讨将为治疗热证拓宽思路和方法。但是,艾灸疗法用于热证治疗,在治疗规范上尚需进一步研究,我们也将继续深入探索其现代医学机制,并在以后的临床中进一步观察验证。

参考文献

[1]吴静,蔡圣朝“.热证可灸”理论的发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7,29(4):455-458.
[2]陈冬,夏有兵.试论“热证可灸”[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1)169-171.
[3]沈泓,许金森.热证禁灸与热证可灸[J].吉林中医药,2017,37(1)85-88.
[4]韩冬,赵宇芳.灸法对于外感发热退热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2014(2):266-267.
[5]李玉宾.《四圣心源》白话讲记: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学习及实践的16堂课[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3.
[6]杨必安,王兆,黄作阵.黄元御“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理论的针灸应用探索[J].世界中医药,2016,11,(5):861-864.
[7]周博文.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治疗瘿病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8,24,(3):313-314.
[8]贾坤平,孙忠人,尹洪娜,等.艾灸预处理大椎穴对发热大鼠血清IL-6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5):61-6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650.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