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手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选取为我院收治的114例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恢复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的握力由(4.69±1.12)kg提升至(7.39±1.48)kg、捏力由(25.14±3.75)kg提升至(43.16±4.43)kg,拇指对指功能评分由(1.59±0.63)分提升至(3.61±0.87)分,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14±2.15)d后,患者顺利出院。术后(6.06±1.26)周,其骨伤完全愈合。治疗恢复期间,3.50%患者出现并发症。结论在手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内固定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克氏针在其中的应用,能够更好地修复骨伤,加快骨伤愈合和手功能的恢复。
关键词:手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治疗效果
本文引用格式:王宇波.手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临床治疗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3):46-47.
0引言
手部开放性骨折是意外事故所致外伤,发生骨折的同时,还伴随有皮肤组织、血管和神经损伤,并会产生明显的疼痛感,患者手部活动受到限制,给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手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对骨折部位进行复位、固定。而固定方法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骨折的愈合效果[1]。本研究探讨了114例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内固定治疗方法,结合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对于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效果做出评价,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114例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其中男、女分别为68例和46例,年龄为21~67岁,平均(38.65±5.14)岁。
1.2方法
患者接受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在骨折发生后,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全面的检查[2]。先行清创处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失活组织和污染物,使用双氧水进行灭菌处理,为骨折修复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然后实施内固定治疗,行臂丛神经麻醉,在手背骨折部位做手术切口(1.5cm左右),呈弧形,暴露骨折部位,观察其具体伤情,予以复位处理。纵向切开骨折端旁皮肤,切口距离骨折端1.5cm,长度为0.4cm。做手术切口时,注意保护其周围的血管、神经组织,避免形成意外的损伤。使用交叉克氏针,穿过骨折部位的左右两端,对骨折部位的进行固定。经过内固定治疗后,密切观察两组患者的骨伤愈合情况和手功能恢复情况,在适当的时间拔除克氏针。使用握力计和捏力计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握力、捏力情况,结合拇指对指功能评分,对于患者的手功能进行评价。
1.3诊断标准
临床疗效:根据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骨伤愈合情况,评价其治疗恢复效果。患者的骨伤部位复位、固定良好,无疼痛、关节僵硬等不适症状,握力、捏力恢复正常,说明患者完全治愈康复。
1.4统计学处理
在本研究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中,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发生并发症的患者比例应用(%)进行计数,由2检验,而握力、捏力和拇指对指功能评分、住院时间和骨折完全愈合时间等指标,则应用(±s)进行计量,由t检验,P<0.05代表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恢复时间
观察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治疗恢复情况,其住院时间为(8.14±2.15)d,骨折完全愈合时间为(6.06±1.26)d。
2.2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
观察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手功能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治疗前后握力、捏力和拇指对指功能评分的变化进行评价。治疗前,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握力、捏力和拇指对指功能评分分别为(4.69±1.12)kg、(25.14±3.75)kg以及(1.5 9±0.6 3)分,而治疗后患者的握力、捏力和拇指对指功能评分分别为(7.39±1.48)kg、(43.16±4.43)kg以及(3.61±0.87)分。
2.3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其感染、疼痛以及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其中2例(1.75%)患者发生疼痛症状,2例(1.75%)患者发生关节僵硬症状,并发症发生率为3.50%。
3讨论
手部开放性骨折的发生,在产生剧烈疼痛症状的同时,还会严重干扰其正常的生活活动。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中,需要采取清创、复位、固定等方法,可以有效修复损伤,改善其手部功能。在清创治疗中,需要将骨伤部位的坏死组织和污染物清除,以降低感染风险,便于复位、固定治疗的顺利进行。在手部开放性骨折的复位、固定治疗中,既要考虑患者的实际伤情,同时也要了解手部结构和功能特点。石膏绷带以及牵引制动等外固定治疗方法的应用,可以有效进行骨折部位的固定,但是容易引起关节僵硬、压迫性溃疡等并发症,严重者会出现畸形和功能障碍[3]。与此同时,外固定的固定范围较大,患者的关节活动严重受限,不利于早期康复训练的开展。而内固定方法则是利用金属内固定物,置于骨折段,进行复位、固定。经过内固定治疗后,患者手部关节、肌肉可适当进行活动,进而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骨伤修复[4-5]。
克氏针固定是手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治疗中的常用方法,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中,利用克氏针穿过骨折两端,对骨折部位的进行复位固定。考虑到克氏针对于骨折部位并无加压作用,容易发生松动,存在针道感染的发生风险[6]。因此,在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中,需要配合外固定方法,临床常见方法包括小夹板、石膏绷带、外固定支架、牵引制动固定等手段。确保骨折断端紧密贴合,进而提高复位效果,保障固定的稳定性,无需配合外固定方法。经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患者可以接受早期功能恢复训练,加快骨伤愈合和手功能的恢复。实施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创面小、污染轻、固定强度高的优势,能够为患者的快速良好康复提供良好的保障[7]。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后,手部开放性骨折患者的握力、捏力和拇指对指功能明显恢复,骨伤愈合时间更快,有助于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充分凸显了克氏针内固定在手部开放性骨折临床治疗中的优势作用。
综上所述,在手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治疗中,内固定治疗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是良好的治疗选择,在促进骨伤愈合和手功能恢复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沈建军.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25):73-74
[2]葛友平,王干生,凌爱军,等.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对跟骨骨折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8):258-259.
[3]陈敏聪,苏凯毅.锁骨骨折应用石膏绷带加弹性绷带外固定治疗[J].按摩与导引,2001,17(4):43.
[4]宋茜.螺纹加压骨针固定治疗手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手部功能恢复的影响[J].淮海医药,2018,36(1):35-37,40
[5]杨继国,石玮,陈伟达,等.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对手部骨折患者愈合时间、屈伸范围及治疗效果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3):503-504
[6]杨利,曾可培,仙登沁,等.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治疗132例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9):1290-1291.
[7]熊胜文,谢玉珍,周卓.碎骨钻孔肌腱线捆绑联合克氏针内固定在手指甲粗隆粉碎性开放性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工程,2018,25(6):757-758.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6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