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造成血常规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具体原因。方法以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30例血常规临床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所选样本不合格的因素进行统计观察和总结分析,探讨具体的应对策略。结果对过对样本的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和整理分析,人为因素、患者自身的生理因素、检测仪器因素、试剂因素等,均可造成血常规的临床检验结果不合格。结论血常规的检验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其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针对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干扰、提高操作人员的护理水平和操作能力、完善相关流程和制度,减少出现不合格的血常规检验结果,可为临床的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血常规;检验结果;影响因素;对策
本文引用格式:古丽尼格尔·阿不都尼牙孜.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5):175,180.
0引言
“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血常规检查包括有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白细胞分类计数及血小板(PLT)等”[1]。血常规检验是临床诊断和一种重要辅助检测手段,也是用药和疗效观察、病情康复情况、是否继续治疗等常用和重要的参考指标,是临床诸多检验、化验的重要部分。如今的血常规检验,是通过采集患者的末梢血或者静脉血作为血液标本,由血液细胞分析仪器进行血液相关指标的检测和分析,最终得到检验结果。随着医疗科技的提高和医疗设备的发展,血常规检验已经越来越普遍地被临床诊断所应用,有效地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2]。本次研究,对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出现的30例不合格的血液检验标本为研究样本,总结分析其出现检验结果不合格的相关因素,探讨提高临床血常规检验质量的具体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30例血常规临床检验不合格的标本作为本次研究的样本,对所选样本造成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相关因素进行观察统计和总结分析。所选样本的来源及一般临床资料如表1所示。
1.2方法
本研究所选的患者均进行常规血液采集,血液标本的采集方式包括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两种方式[3],并使用真空抗凝管和溶血剂、稀释液及自动血液分析进行相关血液指标的处理分析。
2结果
对本次研究所选的患者,其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的结果表明,其造成血液常规检验不合格的因素[4]包括人为因素、患者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其它因素,各因素的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3讨论
本次研究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人为因素、患者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这四类原因是造成患者血常规检验临床出现不合格的主要因素,所占比例为93.33%。具体分析如下:
3.1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是指检验中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血常规检验的操作人员的操作不当,是造成血常规检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是操作人员的血液采集方法不正确和对采集的血液标本保存和送检方式不当。
3.1.1血液采集方法
主要包括:人体不同部位的血液,其各种血液成分占比有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血液的采集部位不同有可能使检验结果发生偏差;人体在一天的不同时间,血液成分也会有所差异,如在采血的前一天运动量不同、进食不当等,均会对所采集的血液造成影响,因而进行常规血液检测一般需在每日的清晨患者未进食前空腹进行[5];对所采集的血液必须防止多次标本在同一试管中的混合,还要防止空气的混入、震荡等,否则易出现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偏差;对采集的血液量应符合所需检测项目的需要,如所采集的血液量过少,也无法进行相应的血液检验项目。
3.1.2所采集的血液标本保存与送检方式
对进行血常规检验所采集的血液样本,需予以规范的保存,并按照流程及时送检[6]。如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者未在放置时做好避光处理,则标本可能出现溶血影响血常规的检验结果。
3.2患者的生理原因也可能造成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不合格
如患者在进行血常规检验前曾服用过其他药物,则会对患者的身体内的相关指标造成影响;如患者因血管异常或受伤等原因,会造成采血量不足、溶血等;患者如生理、心理状态不良,也可能使其血液成分出现差异,影响检验结果。
3.3检测仪器的使用和保管不当,造成结果异常
血液分析仪器在使用前后,应进行规范的清洁和消毒处理,杜绝污染的发生[7];同时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应严格调控仪器温度,避免因仪器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致使检测的结果出现偏差。
3.4 适量使用抗凝剂,防止因抗凝剂的比例不当影响检验结果
为防止采集的血液样本出现凝结,一般会在所采集的血液标本中加入适量的抗凝剂[8]。抗凝剂的使用需严格加入比例,防止因抗凝剂的比例异常影响所采集的血液样本质量,导致血常规检验的结果不合格。
针对上述造成血常规检验结果不准确、不合格的各因素,应加强对进行血液采集的护理人员的操作能力培训,确保血液样本的采集方法、制剂使用、保存、送检及仪器的保管和使用各个流程的规范化;同时,还应当完善血常规检验的相关制度建设,对原有的流程进行梳理,完善相关制度,使血液检验的整个过程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顺利进行血常规的检验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血常规的检验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一种重要辅助,其结果的准确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出现不合格的血常规检验结果,为对患者的临床准确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亚伟.研究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12):117-118.
[2]海迪.研究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5):141.
[3]闫杰.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13(14):102-104.
[4]李润媛.试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可靠性与准确性[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8):3495、3498.
[5]吕守云.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研究[J].智慧健康,2018,4(04):7-8.
[6]郑际伦.影响血常规临床检验精准度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电子版),2017,6(01):45-47.
[7]何仁丰.影响临床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因素及对策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8):19358-19359.
[8]杜秀芳.分析血常规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3):1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