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观察急诊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从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选取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参照组,均实施常规的急诊护理抢救,另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后收治的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的抢救效率及康复效果。结果研究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平均门球时间均短于参照组(P>0.05),门球达标率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1周内的院内心肌梗死再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不仅能缩救治时间、提高门球达标率,还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院内心肌梗死再复发率。
关键词:急诊护理路径;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效率;康复
本文引用格式:马贞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率与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4):290-291.
0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常见类型,以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为主要症状,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情况,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1]。心肌梗死后尽早在治疗时间窗内开通闭塞的血管、恢复心肌灌注是改善预后的关键。急诊护理路径是根据急诊的某种疾病制定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能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效率[2]。本研究中主要观察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抢救效率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0例为参照组,另从急诊护理路径应用后的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选取5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组。参照组中男28例,女22例;患者年龄45-87岁,平均(65.3±8.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0 h,平均(6.2±2.0)h。研究组中男27例,女25例;患者年龄45-86岁,平均(65.5±9.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9 h,平均(6.0±2.0)h。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参照组予以常规的急诊护理抢救,预检分诊后进入抢救室,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连接心电监护、遵医嘱予以吸氧处理,迅速建2条及以上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并采集血液标本送检等。研究组则实施急诊护理路径,内容如下:
(1)时钟统一:所有门、急诊病房、导管室内配备心电图机、监护仪、除颤仪、DSA、CT、电脑等诊疗设备,手机内均设置系统时间,采用全国统一北京时间,精确到秒,急诊分诊台配备时间节点管理表格及伴随时钟,每天由专人校对,并设置时间校对记录表,在病人入院、转运过程中以秒表记录每一段时间。
(2)急诊护理路径:①分诊护士确定患者存在明显的胸痛表现后,快速观察患者的呼吸、意识、循环情况,于5 min内完成生命体征评估。②确定为危急重症后呼叫急诊科医师,同时于10 min内完成12导联心电图检查并测量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抽血化验,20 min内获得肌钙蛋白结果,以供急诊医师判读。③急诊医师达到后查看检测结果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新发右束支阻滞(LBBB)或ST段压低,立即转入急诊抢救室,予以吸氧、心电监护救治,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若发病时间<12 h同意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立刻实施术前准备,送入导管室治疗,对于非STEMI、LBBB、ST段压低患者则转入急诊科,由急诊科医师继续进一步诊治。
1.3观察指标
(1)对比抢救效率。主要比较急诊抢救时间(开始抢救至抢救结束时间)、平均门球时间(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门球时间)和门球达标率。
(2)对比康复效果。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及住院1周的院内心肌梗死再复发率。
1.4统计学分析。研究中所得数据均录入Excel软件,以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数据比较为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数据比较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抢救效率比较。研究组患者死亡2例,参照组死亡1例,死亡患者未计入统计。两组存活患者中的急诊抢救时间、平均门球时间比较研究组更短(P<0.05),两组的门球达标率比较研究组更高(P<0.05),见表1。
2.2康复效果。两组的住院时间比较研究组更短(P<0.05),研究组的院内心肌梗死再复发率低于参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急诊科是为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等以急性胸痛为表现的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的快速诊疗通道,目的是提高诊疗
效率,通过快速的评估及准确的诊断,及时开展相关的就诊措施,提高早期诊疗能力,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3]。在急诊患者救治过程中,良好的护理配合是提高急救效果的关键。因此如何优化急救护理流程,提高抢救效率是急诊护理人员的工作重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急诊抢救时间、平均门球时间均短于参照组,两组的门球达标率比较研究组更高,说明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救护理路径能提高抢救效率;研究组的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1周内院内心肌梗死再复发率低于参照组,证实急救护理路径可达到更满意的康复效果。急诊护理路径是根据临床路径发展而来的一种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具有更好的规范性,通过制定详细的急救护理流程,按照预先制定的方案执行,使诊疗护理常规化、合理化,按照疾病的进展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降低医患双方成本[4]。将急诊护理路径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根据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过程制定了具体的操作事项、流程及时间限制,明确了医务人员分工合作、全责要求,能调动医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在规定的时间内有预见性的完成所负责的工作,通过具体化、精确化的流程,减少急救过程中不必要的滞留时间,提高了诊疗的规范性和及时性,从而更好的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效率和康复效果[5]。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急诊护理路径,可缩救治时间,提高门球达标率,并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院内心肌梗死再复发率。
参考文献
[1]王咏梅,刘晖,安辉,等.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7,23(23):3047.
[2]杨华,黄贵祥,曾俊.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7,14(2):83-85.
[3]赵文风,沈洁,杨娟,等.急救护理路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17):2362-2363,2366.
[4]王宇,陈云云,周鸳,等.规范化急救全程优质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8,13(3):371-373,377.
[5]刘敏,荣燕,翟飞飞,等.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中的康复效果探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4):1-4.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5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