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我院就诊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150例纳入研究对象,以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观察组75例,以康复训练联合中医按摩方式进行治疗,对两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I)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按摩与康复训练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改善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病情及生活能力。
关键词:中医按摩;康复训练;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日常生活能力;运动能力
本文引用格式:刘延顺.中医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1):168-169.
0引言
脑卒中后偏瘫痉挛为临床常见病,也是导致患者产生运动功能障碍的一项重要因素,对患者健康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极大[1]。康复训练为临床上治疗该病的常用方式,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有一定功效;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病情,本研究中以康复训练与中医按摩联合方式对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进行了研究,详细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自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150例进行研究;患者家属均知晓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信封法进行分组,对照组75例,其中男45例,女30例,患者年龄45-73岁,平均(61.4±4.0)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6个月,平均(3.1±0.3)个月;观察组75例,其中男48例,女27例,患者年龄47-76岁,平均(62.1±4.8)岁;病程最短3周,最长5个月,平均(3.2±0.4)个月;两组基本资料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可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接受康复训练治疗:第一,体位康复训练:医务人员需叮嘱并协助患者多翻身,通常需控制在2-3h/次,以防关节僵硬、肢体挛缩畸形等现象发生;同时需注意翻身时需避免以关节僵硬部位为着力点;第二,肢体被动锻炼:医务人员需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根据病患健侧肢体活动范围,协助患者进行翻身、起坐等训练,一天一次,一次15-30 min;第三,肢体主动锻炼:以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为依据,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训练,包括步行训练、上下台阶训练等,一天一次,一次30-45 min;第四,Bobath握拳训练:指导患者将头举过头顶,并在医生指导下行肩关节外展、扩外旋、前屈运动等,同时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前臂旋转运动;若患者痉挛程度较为严重,则需由理疗师协助患者进行相应的被动康复训练,每个动作均需进行2-4 min;上述各项锻炼均连续进行2个月。
1.2.2观察组在对照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行中医按摩治疗:先以按法进行,取穴胆腧穴、肝腧穴、膈腧穴、肾腧穴、天宗穴等穴位,以从上向下的方式进行2-3次按摩;然后以滚法按摩,向下按摩至臀部、股及小腿后部、委中、跟腱部等;一天三次,每次30-60 min;按摩强度以患者自身情况依据合理进行调整,连续治疗2个月。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比较,显效:治疗后患者痉挛分级下降程度不低于2级;有效:痉挛分级下降1级;无效:治疗后肌张力无明显改善,甚至升高[2]。②比较两组关节活动度变化情况,包括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③以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估两组痉挛分级情况,包括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均分为0-4级,分级越高表示痉挛状态越严重[3]。④以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估两组肢体运动功能,包括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分值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好。⑤以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BI)评估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变化情况,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好[4]。
1.4统计学分析。以SPSS 20.0处理数据资料,计量与计数资料分别行t与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其中无效、有效、显效者分别为3例、22例、50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3%,其中显效33例,有效28例,无效14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8.03,P=0.005)。
2.2两组关节活动度比较。治疗前,观察组患者肘关节屈伸活动度、前臂旋转活动度分别为(30.5±3.5)°、(70.9±6.3)°;对照组分别为(30.2±3.7)°、(69.8±5.8)°;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t=0.510、1.112,P=0.305、0.134)。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60.8±5.5)°、(107.9±9.8)°;对照组分别为(42.5±4.4)°、(82.6±7.6)°;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t=22.501、17.667,P=0.000、0.000)。
2.3两组MSA分级比较。治疗前,观察组屈肘肌群及前臂旋前肌群肌张力分级分别为(2.2±0.5)级、(2.1±0.4)级;对照组分别为(2.3±0.4)级、(2.1±0.5)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353、0.000,P=0.089、0.500)。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1.3±0.2)级、(1.2±0.2)级;对照组分别为(1.8±0.4)级、(1.8±0.3)级;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9.682、14.412,P=0.000、0.000)。
2.4两组运动功能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上肢及下肢FAM评分分别为(12.5±2.0)分、(11.9±1.8)分;对照组分别为(12.8±2.2)分、(11.7±1.9)分;两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t=0.874、0.662,P=0.192、0.255);治疗后观察组分别为(46.7±3.9)分、(35.4±4.1)分;与对照组的(32.3±3.1)分、(25.3±3.3)分比较各项评分均明显升高(t=3.509、16.619,P=0.000、0.000)。
2.5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指数比较。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BI指数分别为(40.3±5.8)分、(41.1±6.3)分;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t=1.112,P=0.134);治疗后观察组为(72.5±6.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1.3±6.6)分(t=10.313,P=0.000)。
3讨论
脑卒中为临床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患者极易因中枢神经系统被破坏而引发偏瘫痉挛状态,而该状态的发生则极易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及工作。肌张力增加为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主要表现,故而,临床上通常将重建运动功能作为该病患者康复治疗的关键[5]。通过予以患者体位康复、肢体康复训练等能够有效的改善痉挛状态对病患运动模式的影响,同时还可在一定程度上调控患者肌张力情况,对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有重要意义。但单纯给予患者康复训练尚未达到理想效果,对于患者病情的改善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医学研究的深入致使中医疗法逐渐在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其中以中医按摩疗法最为常见。中医康复学认为脑卒中后脑髓神机受损知识肝筋正常统摄受到不良影响,从而导致肝主筋功能异常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病机;同时肝气血不足、筋脉失养对该病的发生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中医按摩则具有调补气血、疏通经络的功效;且通过中医按摩还可促使肢体局部营养增强,有利于肢体筋脉得到充分濡养,这对松解关节粘连、萎缩,促进患者肢体痉挛状态改善重要意义[6]。且通过中医按摩与康复训练的有效结合,则可发挥协同功效,有利于促使患者神经原轴突发芽机制加速,有利于新的突触形成,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可逐渐形成新的突出链,达到功能重建的功效,对改善患者病情、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意义重大。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疗效、肢体运动能力、关节活动度、痉挛分级、生活能力均优于对照组(P<0.05);也证实了上述理论。
综上所述,给予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中医按摩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减轻其痉挛状态,且有利于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立晨.中医推拿、现代康复训练联合运用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治疗中的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65):149.
[2]张于刚.现代康复训练与传统中医按摩相结合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0):146-147.
[3]蔡扬帆.中西医复合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肌痉挛状态的影响[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2):118-121.
[4]张扬,许建霞.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预后影响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2):114-115.
[5]黄志强,赵宁,苏昭元,等.刺络拔罐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屈肘痉挛状态及肌电积分值的临床研究[J].中国针灸,2018,38(2):119-124.
[6]苏芳静.多元化康复理疗联合早期改良强制运动训练改善脑卒中痉挛性偏瘫近期疗效的价值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8):1249-125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