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对特殊重手法结合传统中医按摩治疗高位截瘫下肢痉挛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采集时间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位截瘫下肢痉挛患者40例,通过随机表法分为20例传统组与20例实验组,其中,传统组接受传统中医按摩治疗,实验组接受特殊重手法结合传统中医按摩治疗,分析并对比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探讨其治疗有效性。结果经过对比后,相较于传统组,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性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恢复,治疗前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相较于传统组,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更好,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位截瘫下肢痉挛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通过特殊重手法结合传统中医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可取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身体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具备较高临床推广及使用价值。
关键词:特殊重手法;传统中医按摩;高位截瘫;下肢痉挛
本文引用格式:庞文涛.特殊重手法结合传统中医按摩治疗高位截瘫下肢痉挛[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97):210,212.
0引言
高位截瘫属于医院神经科中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疾病患者症状通常表现为四肢瘫痪、肢体感觉的运动性与反射性消失、膀胱功能消失等[1]。高位截瘫往往会在病情进展后出现下肢痉挛的情况,由于该疾病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因此需尽早接受治疗[2]。本研究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集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高位截瘫下肢痉挛患者40例,通过随机表法分为20例传统组与20例实验组。其中,传统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35.62±5.33)岁;实验组男性9例,女性11例,年龄为20~60岁,平均(36.19±5.64)岁。纳入标准:①经过诊断后,确诊为高位截瘫,并且有下肢痉挛症状出现;②患者以自愿为原则参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经过对比后,两组一般资料差异小且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传统组。本组患者接受传统中医按摩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以按摩的方法对患者双侧部位进行治疗,在推拿时需对患者废用肌群进行着重按摩;同时选取相应穴位进行按摩治疗,以太冲穴及太白穴为主,对阳陵泉穴、行间穴、阴陵泉穴、肝俞穴等相关穴位进行按摩,以对肝经与脾经的调理为主要治疗目标[3-4]。按摩治疗1次/d,以8次作为1个疗程。
实验组。本组患者接受特殊重手法结合传统中医按摩治疗,其具体治疗方法如下:使患者呈仰卧位,同时以重手法持续点按的方式,对患者腓肠肌和内收肌进行按摩治疗,通过外力的方式使肌肉痉挛得到抑制;同时辅以传统中医按摩治疗,按摩治疗方法与传统组相同。
1.3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参考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总共分为4级,等级越高患者下肢痉挛程度越高,具体标准为: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下肢痉挛程度降低2级或以上;有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下肢痉挛程度降低1级;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下肢痉挛程度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2)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表进行评价,总共为19项,总分最高为34分,评分越高则代表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对所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运用软件SPSS 23.0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卡方和(%)来检验及表示计数资料,以t和(±s)来检验及表示计量资料,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传统组与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对比情况
经过对比后,相较于传统组,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性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2传统组与实验组治疗前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情况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恢复,治疗前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相较于传统组,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更好,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讨论
高位截瘫具体指的就是发生于患者脊髓高位处的横贯性病变;不过临床上通常以第二胸椎以上的横贯性病变瘫痪作为高位截瘫[5]。高位截瘫致病原因较多,其主要由外部损伤、脊髓病变及部分先天性疾病等原因所导致,而下肢痉挛则是高位截瘫所引发的相关并发症[6]。目前针对高位截瘫的治疗较多,包括:物理治疗、临床康复治疗、营养治疗、中医康复治疗等,其中中医康复治疗临床效果较好,开始得到广泛关注[7]。
通过研究发现,在高位截瘫引发的下肢痉挛临床治疗中,传统中医按摩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不够理想,因此需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特殊重手法治疗则是经过多年治疗后,由本人所总结出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外力刺激来提高细胞生物电阈值,并在反复刺激下形成脊髓和肌肉之间的神经传导回路,最终达到抑制痉挛的目的[8]。通过研究发现,实验组治疗有效率为95%,传统组治疗有效率为80%,经过对比后,相较于传统组,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性更高,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同时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下肢功能均有恢复,治疗前后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并且相较于传统组,实验组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更好,组间差异大且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高位截瘫下肢痉挛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可通过特殊重手法结合传统中医按摩的方法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可取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身体恢复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具备较高临床推广及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贾新燕,黄石钊,袁旭,等.火针散刺患肢阳经皮部结合抗痉挛康复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7,8(2):107-109.
[2]司马振奋,龚剑秋,冯玲.中药穴位熏蒸改善卒中后下肢痉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8,40(9):677-678.
[3]杨盼.按压法辅助治疗血液透析中患者下肢肌肉痉挛的效果观察及护理体会[J].双足与保健,2018,27(22):26-27.
[4]Ding X,Huang L,Wang Q,et al.Clinical study of botulinum toxin A injection combined with spasmodic muscle therapeutic instrument on lower limb spasticity in patients with stroke[J].Experimental&Therapeutic Medicine,2017,13(6):3319-3326.
[5]卢利萍,桑德春,季淑凤.下肢康复机器人LR2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肌痉挛和ADL能力改善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33(1):45-49.
[6]陈栋,鲍超,陆斌,等.刃针松解术改善脑瘫儿童下肢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9):2190-2191.
[7]Morais S,Raymond L,Mairey M,et al.Massive sequencing of 70 genes reveals a myriad of missing genes or mechanisms to be uncovered in hereditary spastic paraplegias[J].Europe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Ejhg,2017,25(11):1217.
[8]蒋苹,王海燕,赵志军,等.镜像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伴下肢痉挛状态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J].贵州医药,2018,42(2):184-18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26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