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以及引起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期在临床诊断中能早期识别或鉴别,并尽早治疗,避免预后不良。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206例MP感染患儿,将其中发生肺外并发症的60例列入观察组,无并发症的14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肺外并发症发生的临床特征,并和未发生并发症的一些临床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MP感染发生肺外并发症中,以消化道症状发生比例最高,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血液系统等肺外症状,观察组患儿,病程和发热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胸片呈大片状阴影的发生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CRP)与降钙素原(PCT)同为阳性结果的比例观察组也高于对照组。结论MP感染后对发热时间长、病程长、肺部影像学检查结果重,CRP与PCT同为阳性结果的患儿引起肺外并发症的可能性很大,临床中应积极观察并鉴别病程中出现的肺外症状并及早采取治疗。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患儿;临床特点分析
本文引用格式:赵韵清.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2):169-170.
0引言
肺炎支原体(MP)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近些年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MP感染后主要累及患儿呼吸系统,表现为发热、咳嗽等症状,同时还会损害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皮肤粘膜、关节以及血液系统,加重病情导致病程迁延,严重威胁患儿的身心健康,也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为分析小儿MP感染肺外并发症的特点以及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预防策略,整理近些年住院患者资料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206例在我院儿科收治的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将合并肺外并发症的60例列为观察组,无并发症的14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60例患儿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8个月至13岁,平均(3.2±1.7)岁;对照组146例患儿中男93例、女53例,年龄6个月至14岁,平均(3.4±1.6)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诊断标准
以《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中肺炎支原体肺炎作为诊断标准[1]。
(1)持续刺激性咳嗽;(2)伴有发热或不发热,体温多在37-41℃;(3)有流行病学史;(4)肺部体征不明显或听诊呼吸音低、闻及固定的中细湿啰音;(5)X线胸片提示肺炎,可见肺纹理增多、增粗,云絮状或斑点状阴影,也可呈不均匀大片阴影;(6)咽部分泌物肺炎支原体肺炎阳性或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1.3排除标准
(1)有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畸形;(2)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3)已诊断支气管哮喘或咳嗽变异性哮喘;(4)有心、脑、肝、肾等主要脏器疾患。
1.4方法
搜集并整理20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发热时间、总病程时间、血生化指标以及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将两组患儿的上述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应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患儿肺外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见表1。
在上述60例出现肺外并发症患儿中,累及一个肺外脏器的52例(86.7%),2个肺外脏器的8例(13.3%),单个肺外脏器并发症中,消化系统比例发生最高,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粘膜、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
2.2两组患儿临床指征比较,见表2。
表2中各项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发热病程和总病程明显长于对照组,胸片呈大片状阴影的发生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CRP与PCT检测值结果同为阳性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临床检出率和准确性也不断升高,使肺炎支原体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目前临床对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诊疗日趋规范,但对肺外损害的症状体征鉴别诊断不够[2],容易出现误诊漏诊。MP感染引起的肺外脏器损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不少学者认为支原体抗原与患者多种组织有共同的抗原,在出现感染后,产生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进而引起相应器官病变[3]。本研究中,通过对住院的MP感染患儿临床资料的回顾性分析发现,206例MP感染患儿中,有60例出现肺外并发症,发生率为29.1%,而累及肺外脏器中,消化系统发病率最高,其次是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粘膜,以国内相关报道基本类似。临床医师应高度关注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的相关表现和合并症,尽早做相关实验室检测,明确诊断。此外,列入本次研究的206例支原体感染患儿中,有6例患儿,以消化系统受累为首发表现就诊,主要症状是腹痛或恶心呕吐,伴低热等症状,极易造成临床误诊,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关注。
本研究中,对两组病例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组病程和热程明显长于对照组,胸片呈大片状阴影的比例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近年来随着肺炎支原体感染的血清炎性因子检测技术的发展,临床中,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降钙素原(PCT)检测在急性感染期应用较广泛,本研究也对比分析了观察组和对照组中CRP和PCT的检测结果,观察组中CRP与PCT同时为阳性结果的比例[4-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T是一种甲状腺C细胞分泌的降钙素前肽物质,正常情况下,其血清含量极低,且其有较强的稳定性,当人体发生细菌感染后,血清PCT水平便会开始急剧升高,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水平,因此临床常用测定血清PCT水平作为临床细菌感染的判断指标,但在部分研究中,血PCT在MP重症感染急性期呈增高的[6]。CRP是一种可作为反应炎症损伤及过程的指标,对组织损伤程度的判断是有较高的灵敏性与特异性。因此对MP感染患儿,联合检测CRP和PCT,如同为阳性结果,可提示肺外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同时在早期识别难治性MP感染上有临床指导价值[7]。
综上所述,肺炎支原体感染,可累积呼吸系统以外的多脏器,而发热时间长,病程长,以及肺实变影,CRP与PCT同时阳性结果均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在临床诊疗中,应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对出现的消化系统症状,皮肤粘膜,以及泌尿和心血管系统等症状体征,进行积极的鉴别诊断,以期早期干预和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04-1205.
[2]陈咏丽,严晓娟.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消化系统损害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4,43(7):864-865.
[3]刘德新,连凤芝.小儿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J].吉林医学,2016,37(5):1200-1201.
[4]络鹏,卢杰,颜科.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致肺外并发症12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4,4(5):196-197.
[5]李天颂.肺炎支原体感染肺外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4(8):1530-1531.
[6]高芳,王永霞,高心静.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4):1011-1014.
[7]高海燕,王秋平.重症支原体肺炎血清中炎性指标水平及临床意义[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8(7):1238-123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