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关键词:穴位埋线;胸痹
本文引用格式:付璇 , 黄蜀 . 穴位埋线治疗胸痹案 1 则 [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19(80):283
1病例
患者郑某,女,47岁。
主诉:反复胸痛3年余,加重2月。
病史: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12年,长期服用氯沙坦氢氯噻嗪片控制血压。2年前,患者自诉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疼痛时间约为3—5秒,可自行缓解,发作频率约一月一次,患者自行前往当地医院行心电图、心脏彩超、小心肌酶谱未见明显异常,遂未予以特殊治疗。3年间,患者发作次数、频率、持续时间逐渐增加,约一周两到三次,每次持续时间为十多至二十几秒,患者多次前往医院查心脏彩超均未见明显异常,故均为治疗。两月前,患者上诉症状加重,每日无明显诱因胸痛发作三到四次,疼痛放射至胸背部,服用“速效救心”后可缓解或可自行缓解,伴头晕、全身乏力,且收缩压在“130-140mmHg”波动,偶可达150mmHg。患者遂查心脏彩超示:1、左房增大,左室饱满;2、二尖瓣轻度关闭不全;总胆固醇5.27mmol/L。现下症:胸痛,疼痛性质为刺痛,疼痛放射至背部,每次发作持续二十多秒,伴头晕、全身乏力,纳可,食后腹胀,自诉遇事易急躁,平素工作压力较大,睡眠较浅,夜尿1至2次,大便调;舌暗且边有齿痕,苔白,脉弦细。诊断:胸痹(气滞血瘀证)
治则:疏肝行气,活血养心。
治疗方法:①取穴:心俞、肝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②操作工具:9号埋线针,2-0号靓紫线(每根线长约2cm),棉签,酒精,埋线包;③操作方法:将上诉穴位常规消毒,将靓紫线置于埋线针内,垂直皮肤进针(背俞埋线时,左手提捏其穴区皮肤,防止操作不当导致气胸)将线埋入穴位。
结果:一月后患者诉曾于某夜间发作胸痛一次,持续时间约为十秒,后无再发,遂再次埋线。一月及二月后随访,患者均未再发胸痛,且血压平稳。
2讨论
胸痹病其病位在心,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患者工作压力大,则易情志不畅,肝失疏泄则气滞,气滞则血行不畅,而致血瘀阻心脉,发为胸痹。治宜疏肝行气,活血养心。
《灵枢》提到:“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患者病程长,属久病,普通针刺难以实现久留针的目的,而穴位埋线是将可吸收蛋白线埋入穴位,可起到持久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深而留之”的目的。另外,该患者总胆固醇高,这也是心绞痛的高风险因素,而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的刺激可加快脂质的代谢,减少或阻断胆固醇的合成[1]。
心俞穴为心之背俞穴,可调节脏腑之气,可活血养心。患者肝气不疏,加之既往患有高血压多年,血压易波动,考虑肝阳上亢,遂取肝俞穴疏肝行气、平抑肝阳。膈俞为八会穴之血会,可活血化瘀。患者发病时伴头晕、全身乏力,而该病多为本虚标实,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之穴,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之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且该穴联络三阴经,与足三里合用可补益气血、调气行血。患者舌体边有齿痕,且食后腹胀,考虑肝郁脾虚以致痰湿偏盛,故取丰隆穴化痰祛湿散结。诸穴合用,最终实现行气活血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方妹辉,周自强.穴位埋线治疗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脂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9):140-142.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