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从《内经》“和”理论浅谈《血证论》治疗血瘀证论文

发布时间:2020-04-24 17:04:29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宗《内经》中“血气和”与“血气不和”的生理病理观及张仲景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宁气宁血”的治则思想,系统归纳了血证论治,总以“祛瘀为治血之要”,认为“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针对瘀血在经络脏腑、三焦不同部位及瘀血所致的痢疾、发热、血渴等不同疾病,善用小柴胡加减以宁血和血。

关键词:和法;《内经》;小柴胡汤;唐宗海;瘀血

本文引用格式:陈瑛,张文燕,张梦瑶,等.从《内经》“和”理论浅谈《血证论》治疗血瘀证[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80):240,242.

0引言

晚清名医唐宗海自认为其学术理论“寝馈于《内经》、仲景之书,触类旁通”,在《血证论》中对瘀血的理、法、方、药体系条分缕析,尊《内经》“气血和”理论为出发点,从仲景治疗杂病之“和”法,认为“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1],善用小柴胡汤宁血和血。本文总结及分析唐宗海宗《内经》“血和”的思想探讨张仲景小柴胡汤在瘀血及其变证中的运用。

\

 
1《内经》“气血和”对唐宗海的影响

《灵枢•本藏》中提出血和的生理特点,认为血和则经脉流行,气血运行顺畅则“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2];《素问•调经论》论述了“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3]的病理变化,认为五脏之道不得发挥则血气不行,百病由生;《素问·腹中论》记载的以具有消散瘀血的四乌鲗骨一藘茹丸治疗气血耗伤、日久气血瘀滞而成的“血枯”一病,开“和气血”以治瘀之先河;《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人体一身之血、上下之经脉以冲和流行、通利畅达为贵,从而提出了“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3]的治疗总则。《内经》从生理、病理和治则治法角度提出了“血气和”的思想,对后世气血“和”法的提出、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唐宗海基于《内经》的理论,分析血证的病机与气的关系十分紧密,言天地之大,总是以阳统阴,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1],在《血证论》中提出“气为血之帅……气得之而静谧”[1]的生理特点,认为气血失和会有气结、气虚、气迫等病理变化,出现血凝、血脱、血走等相应的临床表现[1]。基于以上认识唐宗海总结出治疗血证的关键在于和气顺气,认为“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

2小柴胡汤“和法”立方对唐宗海的启示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立的和解名方,成无己在对小柴胡汤的注解中,提出小柴胡汤的治法为“和法”,认为小柴胡汤主要通过和解少阳、升清降浊而发挥和里达表的作用。《伤寒论》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小柴胡汤主之。”[4]。《伤寒论》提出小柴胡汤证以“血弱气尽,腠理开”为病理基础,若此时感受邪气,则“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抟,结于胁下”[4]46而致病。唐宗海以“血之所以不安者,皆由气不安故也”[1]论述了血病与气的密切关系,认为治疗血证时当以“宁气即是宁血”为原则。少阳可统治内外,小柴胡汤“乃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1],故唐氏于血证加减运用,方取人参、大枣、甘草滋阴益气之品以培养其胃使气血生化有源,少阳胆火被郁,升降失司,用黄芩、半夏凉血清降之品降其浊火,柴胡、生姜清轻发散之品升其清阳,全方升清降浊使气宁血宁[5]。

3唐宗海对血瘀证辨治的认识

唐宗海认为,凡是离经之气血停留体内,不论其色黑成块或清血、鲜血都是瘀血[1],总结治疗血证“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大法则。根据《内经》冲即“气街”和“血海”的概念,以及仲景“治血以治冲为要”治疗原则,认为气血不和,运行失司是血证的一大关键,但止血、消瘀药药性多峻猛,以攻邪为主,属急则治标之法,宁血才是和气血以溯本求源、缓则治本之法[6]。“宁气即宁血”,认为“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唐氏运用和法,尊《内经》及仲景思想,以少阳为枢纽,从治冲即治血理论出发,以阴阳水火气血论为核心思想,首推“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之活剂”的小柴胡汤调气以和血治瘀[7]。

4唐宗海以小柴胡汤“和”血化瘀

4.1根据部位、加减用药


瘀血在经络脏腑之间则周身作痛。《素问·举痛论》提出:“经脉流行不止……气不通,故卒然而痛。”[3],认为不通则痛,因此唐宗海认为瘀血疼痛的病变机制为“堵塞气之往来”而气行不畅,故“滞碍而痛”[1],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之半表半里气血方,对于瘀血所导致的气血运行不畅,可用小柴胡汤加辛散行气之药物荆芥而通外瘀,加滋阴活血之当归、芍药、丹皮、桃仁而逐内瘀,内外皆通,气血得畅而周身痛解。

瘀血在上焦,主要导致上半身发生病变,瘀阻头面则可出现发脱不生,目不了了等症状,瘀阻胸膈四肢则可见以顽硬刺痛为特点的股膊胸膈疼痛,唐氏认为可用小柴胡汤合用甘温之当归、红花、白芍、桃仁以活血化瘀、滋阴养血,少佐苦凉之大蓟以凉血祛瘀止痛。瘀血在中焦,中焦主要位于上腹部,《灵枢·营卫生会》载有“中焦如沤”的生理特点,“沤”即腐熟、运化水谷,使气血化生有源,故瘀阻于此则气血不得化生,表现为腹痛胁痛,疼痛特点为刺痛着滞[1],腹痛胁痛,当理肝脾。小柴胡汤中生姜、黄芩入肝经、脾经行气活血,唐氏以小柴胡汤加减治之,配当归、芍药以养血活血,配桃仁、红花可活血化瘀,配当归、芍药可养血活血,使活血而不伤血,与桃仁合用还可引瘀血下行,此四药与小柴胡汤合用为容川祛瘀的妙用。

4.2瘀血变证、亦和气血

4.2.1痢疾


对于痢疾的治疗自刘完素提出“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观点后,后世医家认为痢证下痢脓血者,脓血源自大肠而随大便排出,大肠之间,有血海居,故知理血当理血海,则可谓善治血;痢疾调气自当用陈皮、木香等理脾气之药。然唐宗海在《血证论·便脓》首次提出“一切血证,总不外理肝也”[1]的观点,认为痢疾的治疗当以“理肝”为重。

瘀血阻于经络脏腑之间,气血运行受阻,瘀血与气相搏斗,郁热腐化大肠而变为痢疾,红痢乃是肝火旺逼血妄行所致,故唐氏认为治疗痢疾当以达木火之郁为重,使血分自守则痢证得解,宜小柴胡汤去半夏,意在其降逆之功,另加当归、白芍疏肝解郁,益气健脾,使血有源、气得行而瘀血化、痢得止[1]。

此外,在理肝的基础上,唐宗海参黄坤载之论触类旁通而知痢证之原,认为痢疾的发病亦离不开肺的作用。唐宗海认为肝藏血,痢好发于秋季,肺五行属金而四季当秋,金克肝而木郁,肝失疏泄,气机失常,大肠运化失司,则大便不畅,甚至塞而不通,此为痢疾。据此,唐氏认为痢疾的治疗当“和肝调肺理脾”以肝脾肺同治,因此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加花粉、杏仁、枳壳、桑皮、茯苓、知母、桔梗既疏肝养血,又健脾益气,使肺气不迫注,肝气得开利,才能达到“止奔迫、解郁闭”的目的。

4.2.2发热

唐氏最先指出瘀血发热“治法宜解其郁,使遍身微汗[1]”的治则主张,依“治冲以治血”之法,以小柴胡汤作为血家解热之基础方,加用活血化瘀之品。

瘀血在腠理,可见寒热如疟状,其病变机制为气血为瘀血所阻,不能荣养营卫,机体不得营阴之濡养和卫阳之固护,则见恶寒发热,而腠理又位于半表半里之间,半表半里感邪故而见寒热如疟状。唐氏以小柴胡汤加桃仁、红花、当归增强化瘀之功以治其本,配伍荆芥解表发汗以治其标,标本兼顾。瘀血在腑,见阳明燥热之证,冲脉丽于阳明,故唐氏以小柴胡汤加滋阴凉血、活血化瘀之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1],使瘀血得化,且新血得生、表热得解,此即“治冲以治血”之法的体现。

以“治冲以治血”为出发点,唐氏在瘀血发热的治疗上亦有其他发挥。对于妇人热入血室之证,唐氏遵从《伤寒论》运用小柴胡可用于治疗妇人中风、热入血室的记载,认为此为清肝火,是治冲以治血之法。《血证论•蓄血》提及瘀血在胞中而血尤未结,但是热入血室,夜则谵语,亦用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凉血和血化瘀以治之[1]107,冲为血海,此配伍亦体现了“治冲以治血”之法。

\

 
4.2.3血渴

瘀血致发渴由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论及,“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是瘀血也。”[8]。仲师在《伤寒论》中论述小柴胡汤证表现出口渴症状是由于邪入少阳,少阳胆火内蕴,热盛伤津所致,仲景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而治之。而唐容川在《血证论•瘀血》中明确了瘀血发渴的病变机制为“内有瘀血,气不得通,水液不得上布”[1],治疗上强调“瘀去则不渴矣”,认为祛瘀是治疗血渴的根本。并在发渴门进一步分析血渴是由于瘀血阻于胞中,气化失司,不能上布推动水液上行所致,故而治疗时去下焦之瘀则渴自止[1],唐容川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达邪外出,加用丹皮、桃仁活血化瘀,牛膝引药下行化下焦之瘀血而解发渴之证,补充和完善了张仲景瘀血发渴的病变机制和范围。

5总结和述评

《内经》中认为人体脏腑生理是相对协调、和谐、平衡的一种状态,治疗疾病以达到“以平为期”、“阴平阳秘”、“气血和”的目的和状态,《内经》提出了“血气和”与“血气不和”的生理病理观,而少有具体的运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将“血气和”的理论和思想进一步具体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形成了以小柴胡汤为代表的“和”的理法方药体系。唐宗海宗《内经》理论和张仲景之法,将小柴胡汤运用至血证的治疗,不仅拓宽了“和”的理论学术价值和“和法”临床应用价值,也提升了小柴胡汤的学术价值、扩大了其临床应用范围。

参考文献

[1]唐宗海.血证论[M].魏武英,李佺,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2]田代华,刘更生.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3]田代华.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4]张仲景.伤寒论[M].钱超尘,郝万山,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5]赵国平,钱三旗,陆婷婷.小柴胡汤方证辨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10):44-46.
[6]陈宇谨.唐容川医学思想与诊疗特点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2011:55.
[7]泥虎林,张庆祥.《血证论》应用小柴胡汤浅探[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2):164-165.
[8]张仲景.金匮要略[M].何任,何若苹,整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457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