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论文 > 正文

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3例临床治疗分析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25 18:49:5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Bullous Pemphigoid,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本院的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共23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常规对症处理,并在此基础上增加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观察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23例患者病情控制时糖皮质激素最大使用剂量为(63.30±25.44)mg/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30±3.46)d。治疗期间,23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

结论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较为特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关键词:大疱性类天疱疮;神经系统疾病;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本文引用格式:周亚平.大疱性类天疱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23例临床治疗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52):166,180.

0引言

大疱性类天疱疮(BP)属于免疫性皮肤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随着近年来生存环境及生活方式改变,该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1]。BP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的特点,若未及时治疗,病情可能延续数月或数年,且常伴有多种合并症,其中以各类神经系统疾病较为多见。

目前临床治疗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多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疗效,但有研究指出单纯使用糖皮质激素往往达不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急需寻找一种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2]。基于此,本文对收治的23例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开展研究,给予所有患者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分析治疗结果,以供后续研究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6年5月至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共23例,其中男13例,年龄55~83岁,平均(69.60±7.50)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年,平均(7.60±3.15)个月;女10例,年龄56~84岁,平(68.96±7.44)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2.5年,平均(7.99±3.05)个月。

并发神经系统疾病类型:痴呆5例、多发性硬化6例、帕金森病4例、脑血管病2例、癫痫2例、周围神经病变1例、其他3例。征得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开始研究,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先行相关检查,确诊后视患者病情予以治疗。本组所有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主要使用药物包括甲强龙、地塞米松和泼尼松,以泼尼松换算量计算,记录疾病控制期间泼尼松的最大使用量。

同时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主要包括环磷酰胺(生产厂家:山西普德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084513),加入到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给药,0.6 g/d,1次/d,连续用药2 d,每周重复1次;甲氨蝶呤(生产厂家: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31020644)溶于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给药,2.5 mg/次,1次/d。治疗期间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予以对症处理。

\
 
1.3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情况;记录患者病情控制时糖皮质激素使用最大剂量;记录患者平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处理数据,(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率表示计数资料,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情况

比较治疗前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检测结果发现,治疗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

2.2治疗相关指标

2 3例患者病情控制时糖皮质激素最大使用剂量为(63.30±25.44)mg/d;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9.30±3.46)d。治疗期间,23例患者中有9例出现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头痛3例、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异常1例、马拉色菌毛囊炎1例、皮肤创面感染1例、血压控制不佳2例、血糖控制不佳4例。所有患者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

\
 
3讨论

大疱性类天疱疮(BP)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发生率都有明显上升趋势,由于BP患者多为老年人,且常合并多种并发症,所以目前临床治疗多根据地区、临床经验和国家相关学会制定的指导方针开展,BP治疗仍然缺少有力的科学依据[3]。

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近年来临床BP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虽然能有效改善患者症状,但经大剂量系统应用后,患者容易出现多种不良反应,如肺部感染、肝功能异常等,影响其预后[4-5]。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更高,因此有人提出,治疗方案不合理可能是增加BP患者死亡风险的重要因素。

2015年欧洲皮肤病学论坛提出,治疗泛发性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尽量控制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剂量,同时可增加免疫球蛋白和免疫抑制药物治疗[6]。尤其是对糖皮质激素抵抗或耐受性较差的患者,推荐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制剂作为二线治疗方案。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明显降低,糖皮质计数最大使用量较低,患者短时间内即可出院,并且治疗期间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证明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应用于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治疗中确有较佳效果[7]。

该治疗方案的最显著优点即减少了糖皮质激素的用量,避免了大剂量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引起的各种药物不良反应,大大提高了治疗安全性[8]。但本次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选取样本量较少,所以研究结论仅供参考,期待后续有更多、更全面、更大范围的研究来证实此结论。

综上所述,BP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临床特征较为特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治疗方案,以保证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邢宏军,武宇鼎.大疱性类天疱疮疮合并神经系统疾病6例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6,10(10):20-22.
[2]殷董,曹冰清,党倩丽,等.大疱性类天疱疮疮与内科疾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8,11(2):29-31.
[3]Hui-Bo L,Ji-Peng Z.Based on Neural Network a Approach Used to Estimated Brushless DC Motor Rotor Position[J].Hla,2017,89(3):127-134.
[4]苏芳,陈晴燕,孙晓杰,等.130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疮患者系统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7,5(9):20-22.
[5]Försti AK,Jokelainen J,Ansakorpi H,et al.Psychiatric and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re associated with bullous pemphigoid-a nationwide Finnish Care Register study[J].Scientific Reports,2016,136(9):S165.
[6]徐小平.大疱性类天疱疮疮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皮质激素治疗前后患病情况[J].糖尿病新世界,2017,20(23):95-96.
[7]王亚如,李洪军,许德志,等.131例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血清中抗BP180和抗BP230抗体的检测[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8,34(5):7-10,14.
[8]费龙,郭珩,张耕,等.临床药师参与环孢素治疗大疱性类天疱疮疮患者的药学监护[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6,16(3):423-42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yixuelunwen/1150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