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以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构建“互联网+思政教育”“共享思维”模式,搭建“微文化”传播新载体,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为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突破口,促进毕业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毕业生;思政教育;新模式;成长成才
本文引用格式:薛少,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4):217-2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尤其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将直接影响学生能否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结合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和现实特点,探索针对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促进毕业生成长成才无疑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实际意义。
一 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的思想现状
当前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使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形势异常严峻:首先,复杂的内外环境下毕业生呈现多样化特性,加大了毕业生思政教育的困难程度。其次,每年毕业生人数直线型上升,激发出毕业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问题。第三,网络、媒体舆论环境下,对当前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造成冲击[1]。
同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思想出现多种特性:一、个性自我,缺乏集体团结意识,社会责任感缺失。二、有想法、有思想,但过于浮躁,不沉稳。三、事不关己,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法规学习不强。
当前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客观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新形势、新挑战的出现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增加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为创新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催化剂。
二 当前高校毕业生思政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站在时代发展前沿和国家战略高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核心问题,提出一系列重要论断,针对当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现状和性格特点,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中如何调换工作思路,探究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开创出新局面,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一定的要求。
(一)思政教育者对毕业生思想变化认识不到位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虽然对毕业生思想观念、心理、价值观、就业等各方面的变化有所认识,但是在毕业生毕业过程中的自我定位、就业思想、心理状态等认识不到位,尚不能与其他低年级区别对待,特别是在毕业前后的思想变化、情绪、心态等不能够完全掌握,容易造成对毕业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盲目性[2]。
(二)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单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高校在学生的思政教育中,主要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在毕业生的诚信教育、择业就业心理、创新创业等就业过程中的教育引导体系不够全面,不能满足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思政教育的方法与途径缺乏创新性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课堂理论传输为主,教育方式往往过于冗乏单一,不足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思政教育者、辅导员、班主任应该扬长避短,拓展多种教育形式,如“主题班会”“职业生涯体验”“创新创业引导”“心理疏导”等贯穿于整个“就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增强教育服务创新发展能力。
同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利用移动自媒体终端为主要载体,在毕业生中开展多种形式的理想信念教育、爱校感恩教育、文明诚信教育、少数民族毕业生教育、贫困地区家庭毕业生教育等,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从而实现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质量,达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确保毕业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 构建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模式
纵观当前时代发展背景,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何实现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激发毕业生的主观能动性、满足其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化需求,促进成才;如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新媒体介质,形成有效链接,达成互构,并落到实处;将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探究创新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互联网”+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互联网+”背景下,现代网络思维已然成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新平台,“互联网+”模式教育具有多元、内容丰富等特点,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拓展他们的想像空间,调动他们获取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对知识的创新性,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思维模式、教育模式在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帮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社会现状,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
(二)“共享思维”+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
现在的“95后”年轻人,都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每天习惯于在互联网上学习知识、专业技能,交流互动等共享生活方式。在互联网新时代,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开拓思维,尤其在毕业生的思政教育中,融入“共享思维”模式,把被动的、自上而下毕业生的思政教育方式转变为鼓励引导学生们之间互动、个体单一学习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共享学习方式,逐渐形成扁平化自我教育管理模式。同时利用“共享思维”将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团体辅导的模式中,鼓励学生相互促进,积极思考,共同交流,达到一定教育目的[4]。
(三)“微文化”+毕业生思政教育新载体
新时代新思维网络传播的模式在不断发展,激发了高校思政教育、人才培养的新形态,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内容、方式等进行不断的革新变化,因此借助“微文化”传播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微信、微博等工具,激发其自主参与的热情,充分调动高校毕业生获取就业政策、相关信息的主动性。同时,利用微视频、抖音等“微文化”传播途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高度契合高校毕业生的特点,把握“微文化”的传播规律,探索微载体传播新途径,进一步推动静态到动态、单一向多维的转变,传递思想正能量,形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新平台[5]。
“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与探索,是贯穿于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的突破与尝试,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进行深度与广度、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延伸;通过该模式的构建,更是充分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切实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促进毕业生成长成才,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6]。
四 总结
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新媒体视域下,结合当前新形势下毕业生的思想特点,不断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同时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坚持以内容与现实为导向,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为出发点,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共享思维”模式,搭建“微文化”传播新载体,切实提高高校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提升其思想认知的层次,确保坚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从而促进毕业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培然.构建新形势下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09):161-162.
[2]张伟华,孙文娟.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J].文学教育(下),2017(03):166-167.
[3]张宝君,刘静涵.“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载体探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1):114-119.
[4]陈东旭.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原因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3):104-106.
[5]程毅,刘军.“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01):102-107+116.
[6]韩玉霞.探析当代大学生思政教育与管理的有效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8,5(52):207-20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