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新时代高校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及课程中德育元素之探析 ——以《日语精读》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7 13:06:1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日语教育要注重从专业课程中渗透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思想意识。本文从立德树人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日语专业主修课程《日语精读》为例,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探讨立德树人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日语教育;德育功能;德育元素

本文引用格式:杨丹.新时代高校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及课程中德育元素之探析——以《日语精读》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2):163-165.

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对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指导意义。高校日语教育,应以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办好中国的日语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将结合日语专业的特点,从立德树人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两个方面,探讨高校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以日语专业主修课程《日语精读》为例,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探讨立德树人的培养路径。

二 新时代高校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

        改革开放至今,高校日语专业教育规模蓬勃发展。据统计,截止2014年,中国大陆地区具有颁发日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的公立高等院校有526所(包括综合性高校、语言类综合高校和非语言类综合高校)。在全国各专业规模排名中,日语专业位于第12名①。日语作为我国的第二大外语,高校日语专业肩负着向社会输送大量日语人才的职责。作为合格的日语人才,除了要有过硬的日语专业知识和语言技能,更要有优秀的道德品质,做到德才兼备。在高校立德树人教育中,首先要明确高校日语教育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有“德”之人,才能有的放矢,做好培养有德之人的教育工作,避免德育教育空泛、空谈。以下,将从立德树人的着眼点和立足点两个方面来探讨高校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

(一)从立德树人的着眼点看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

       立德树人的着眼点是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与信念②。树立共产主义之德,即要以共产主义奋斗为基础,在调整人们的行为关系时,坚持个人利益服从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时刻忠于共产主义事业,以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为基础③。外语学习者作为一种人才资源,有着鲜明的的国家利益导向。陈毅曾说:为外国语而学外国语,学了不是为我们服务,而利用我们给他的学习机会,学好外文去为外国人服务,那将是我们一个绝大的失败④。高校日语教育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日语人才,培养出来的日语人才不但要具备精湛的日语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以及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思想政治觉悟。因此,高校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首要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政治观,要提升学生“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的思想觉悟,培养学生学成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情怀。
日本是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国家,国民拥有很高的生活水平。近年来,赴日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逐年增加。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公布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7年5月1日,在日中国大陆留学生数量已突破十万,高居榜首⑤。在高校注重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背景下,高校日语教育尤为不能忽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要注重从专业课程中渗透对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的思想意识。

\

 
(二)从立德树人的立足点看日语教育的德育功能

         立德树人的立足点是历史、文化和国情⑥。中国独特的历史是立德树人的底气,独特的文化是立德树人的底蕴,独特的国情是立德树人的底线,三个“独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的现实境遇⑦。高校日语教育培养的日语人才不仅要具备日语专业的知识,了解日本的历史、文化和国情,更要了解和熟悉本国的历史、文化和国情。这不仅是出于外语学习者有着鲜明的国家利益导向的需要,也是学习者从根本上学好专业知识、树立本国文化自信、在中日交流中更好发挥桥梁作用之所需。我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说过:“一个人外语再好,也好不过他的母语。⑧”可见,一个人的母语素养的高度决定了外语素养的高度。而母语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对本国家或本民族历史、文化、国情的感知与认识。洪堡特认为:“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二者的统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⑨”民族精神是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体现在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与国情之中,是该民族母语素养赖以生存的土壤。由此看来,高校日语教育要提升学生的日语素养,根本之策是要提升学生对母语素养,转变日语学习者普遍重视日语而忽视母语学习的现象。

       同时,立足本国历史、文化、国情教育,是坚定日语学习者文化自信、在中日沟通和交流中更好发挥桥梁作用,助力中华文化走出去之所需。中日一衣带水,关系源远流长,曲折复杂。两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也有过50年不幸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日恢复邦交,两国在经济、教育、文化领域取得了迅猛发展。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等问题两国关系冷暖起伏。受两国关系影响,日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欲也会受到颠簸起伏。2017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会见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时明确指出:中日互为重要近邻,两国关系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两国人民福祉,对亚洲和世界也具有重要影响⑩。高校日语专业是培养日语人才的主要阵地,培养的人才是中日两国交流和交往的排头兵,在对推进两国关系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责无旁贷。因此在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对日本的历史、文化、国情了解和熟知,还要加深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国情的了解与关注,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自信和文化自信,学会用冷静、长远的眼光和心态看待两国关系,在两国交流与交往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合理借鉴对方先进的经验,在跨文化交流中丰富、创新中国文化;同时拥有中国情怀、文化自信,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

三《日语精读》课程中德育元素挖掘

        在高校日语专业课程中,《日语精读》(有的院校称《基础日语》)是面向大学一、二年级开设的必修主干课程,主要以日语零起点的学生为教授对象,培养学生在听、说、读、写、译多方面的综合语言技能,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核心地位。本文以《日语精读》课程为例,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以下,主要通过日语教学中文字与词汇、语法与句型、课文三条主干线来进行探析。

(一)日语文字和词汇中的德育元素

        日语的文字主要由汉字和假名混合书写而成。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在隋唐时期大量传入日本后,日本人开始用汉字写文章、作诗,汉字一度成为当时日本官方使用的文字。之后日本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假借汉字草书变化创造了平假名,假借汉字楷书的偏旁冠盖制造了片假名。日语的汉字与与中国的汉字、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讲授日语文字和词汇的教学中可以借用中国文化来解释一些语言和文化现象,既便于学生对日语语言现象的理解,又渗透了中国文化的教育,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底蕴,做到润物细无声。

         例如,在学习日语中对家人称呼的词语时,日本人向外人介绍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表达分别是:“父”“母”“兄”“姉”“弟”“妹”,这些日语汉字的形和意与汉语相同或相似,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是,日本人在提到对对方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时,称呼则变为:“お父さん”“お母さん”“お兄さん”“お姉さん”“弟さん”“妹さん”,分别在原来的词头加上“お”,或在词尾处加上“さん”。这种现象类似中国古代的尊称:“令尊”“令堂”“令兄”“令姐”“令弟”“令妹”,日语中的接头词“お”和结尾词“さん”如同中文中的礼貌敬辞“令”,表示对对方家人的尊敬。像这样借用中文当中的现象来解释日语表达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以上是中日词义表达相同的例子,也有表达词义不同的。例如,日语中的“娘”是“女儿”的意思,“姑”是“婆婆、岳母”的意思,而“舅”是“公公、岳父”的意思。像这种汉字的中日词义变化,往往会令初学者不解。教师在讲授时,如果从中文汉语的角度介入来解释就很容易理解了。在古汉语中,“娘”同“嬢”,指年轻女子。日语中的“娘”就是使用这类意思,来表达“女儿”,这类表达在现代中文的合成词中也有保留,比如:“姑娘”“新娘”“伴娘”等。在古汉语中的“姑”是称丈夫的母亲,如“翁姑”;“舅”是称丈夫的父亲,如“舅姑”。如此借用古汉语文化来解释,既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日语中出现的疑惑,同时也增长了古汉语知识,认识到古汉语对日语的影响,引起对古汉语学习的兴趣与重视。

(二)日语语法和句型中的德育元素

         日语按语言的形态特点划分,属于黏着语。特点是主要通过实词后面附加各种要素表示语法功能。这与属于孤立语的汉语有很大不同,但也有类似之处。教师在教授日语语法和句型中,也可将德育教育潜移默化移入教学中。例如:汉语的判断句“~是~”在日语中用“~は~です”句型表示,这里的“は”是提示助词,附在表示判断的主体体言后面;“です”是助动词,附在表示判断的谓语体言后面。学生在初学这个句型时,因为在现代汉语语法中没有对应表达往往会对“は”和“です”不理解,这时可以将古汉语中表示判断句式的“~者~也”进行类比。例如,借用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指出“は”和“です”的语法作用类似这里的虚词“者”和“也”,表示判断语气,这样会令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

(三)日语课文中的德育元素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日语精读》课程使用的教材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教材中的课文涵盖了学习方法、人际关系、环境保护、人物传记、至理名言等多方面的内容,渗透了丰富的德育元素。以《日语精读(三)》使用的《新经典日本语基础教程(第三册)》教材为例,结合课文主题挖掘的德育元素如下表格:


\


      如上表,结合各课课文内容,深入挖掘课文中蕴育的德育元素,可将互助学习、尊重他人、遵循自然、保护环境、尊重文化习俗、忍耐精神、坚韧不拔、孝敬父母、坚持梦想、珍惜韶华、学无止境、阅读经典、爱护动物、热爱自然等丰富的德育元素嵌入教学中来,将教书与育人统一。

四 结语

          以上分析了高校日语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明确了日语专业教育中教师在德育方面的方向与使命;并以日语专业核心课程《日语精读》为例,从文字与词汇、语法与句型、以及课文三个方面探讨了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元素,以便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在教学中,要做好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除了要明确本专业在教育中的德育功能,深入挖掘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关键还要不断提升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学水平,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和语言教育的有机统一。

注释

①日本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教育機構検索[EB/OL]https://jpsurvey.net/jfsearch/do/result.
②王学俭.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立身之本.光明日报[N].2017年02月01日03版.
③同2。
④彭龙.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办“中国的”外语教育.光明日报[N].2017年04月13日14版.
⑤搜狐网[EB/OL].http://www.sohu.com/a/218577169_100057778.
⑥同2。
⑦同2。
⑧曹明伦.关于中国诗歌英译的一点思考——以李白《月下独酌·其一》前四行的两种英译为例.英语世界[J].2015(3).
⑨徐艳.深入开掘汉字教育内蕴的文化矿藏.人民教育[J].2018(5).
⑩人民网[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7/0708/c1001-29391935.html.

参考文献

[1]陈发初.新时期“思政课”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10(6).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新华网[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2016年12月08.18:11:30
[3]彭龙.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办“中国的”外语教育.光明日报[N].2017年04月13日14版.
[4]王开琼.红色文化资源价值与德育功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3(24):219-220+232.
[5]沈银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育功能——从文化的角度看德育功能[J].教育现代化,2017,4(43):218-219.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83.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