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站在新工科和大工程观的视角,对机械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时代背景和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并以南京工程学院机械领域专业硕士培养经验为例,提出一条多元协同、内外整合、优势互补、学研融合的优质育人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校企协同;学研融合;专业硕士;育人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李钢等.新工科视域下的机械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1):92-94.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成为推动工程教育范式变革的巨大动力。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服务于地方区域经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如何响应新工科建设号召,引入新思维、新体制、新机制、全面创新工程教育范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撑和引领新经济发展,成为关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课题。事实证明,只有通过高等学校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发挥高等院校的理论优势和企事业单位的实践优势,才能培养出满足新工科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一 机械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时代背景
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是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门类齐全、品种完整的制造体系,其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国工业的20%左右。但是,我们虽然已经成为机械制造大国,但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在一些领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基础、共性技术与先进工艺缺失,关键零部件与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不足、低端产能过剩;部分产品质量不高、可靠性较差,整体竞争力较弱,处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而破解瓶颈、实现提质增效升级由大变强,人才是本源、是基础、是保障。
目前的情况一是人才队伍现状不适应。主要是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够精良,结构不够优化。尤其是高端人才短缺,领军人才匮乏,据对企业抽样调查,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工程类人员不足8%,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以上人员比例不足20%。有93%参与调查的企业认为“高端技术人员短缺、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企业中知识型、复合型技工少,职工职业情感、自信心欠缺,企业用人难、留人难等问题较为突出。二是人才建设工作中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措施办法不够得力,实际效果不够理想。调查显示,近54%的企业认为社会输入人才的质量与企业要求差距较大[1]。高等院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人才,是解决培养人才质量最根本的问题。
二 新工科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模式
(一)“大工程观”与新工科内涵的实质等效
历史上,美国的工程教育的范式已经历了从经验范式向技术范式和从技术范式向主张更加强调基础科学知识的科学技术范式转变。到了1994年,针对科学技术范式教育带来的工程科学化和狭义技术化(离散化)的缺陷,由原麻省理工学院院长乔尔·莫西斯首先提出“大工程观”,标志着工程教育回归工程的实践本质。就此美国工程教育的科学技术范式向工程实践范式转变[2]。
大工程观中的“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工程规模的大小。这个“大”首先指的是现代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整体性,不仅是工程这个人工建造物自身,还包含工程活动的自然世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作用。前者代表工程的技术属性,而后者则体现了它的社会属性。而“新工科”之“新”是相对于“旧”而言的,其核心使命就是实现工科人才培养的跨界、交叉与融合。从目标内容和方法上看,两者具有内在统一性和实质等效性。
(二)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的主要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任务是将现有理论和技术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此过程中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因此,应用型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体系要围绕生产实践的需要设计。其培养过程也更强调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更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训练。这一点,对于作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也同样适用。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就是学校和企业之间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相互协调配合,协力运作,以实现1+1>2的人才协同培养效果[3]。校企协同过程能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功能,同时也能以企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培养企业紧缺人才,是一种双赢的合作形式。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实践,我国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已初见成效。实际操作中,常以以下几种代表性模式出现:
“学工”交替模式。这是一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交替进行的校企合作模式。理论学习主要在学校进行,实习任务主要在企业完成。实训任务则由校内实训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共同承担。比较典型的有“3+1”模式和“2+1+1”模式。“3+1”模式学生前三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最后一年在企业完成实习和毕业设计。“2+1+1”模式则安排两年的校内学习,一年的混合培养,和一年企业培养。
“教学工厂”模式。“教学工厂”模式。以“引企入校”为核心思想,把企业生产环境引入学校,实现生产环境和教学环境合二为一。学校教学人员和企业工作人员交叉任职、双岗双责。将学校变成以教学为主导的企业,企业则变成有生产任务的学校,从而把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产品研发融为一体,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4]。“技术服务”模式。学校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是学校为企业进行人员培训,也可以是教师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和管理中的某些问题。由于这对教师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故是一种着眼于师资力量提升的校企合作模式[5]。
“教学-科研-开发”模式。这是一种基于学科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教师和企业合作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企业产品或技术。企业在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时,也需要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高校教师帮助其提升理论高度,优化产品结构。教师在科研和技术开发中提高实践能力从而反哺教学,学生在辅助教师科研和开发活动中获得实战训练巩固知识提升实践水平。三位一体,实现三赢,故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
三 南京工程学院机械领域专业硕士校企协同培养经验
南京工程学院2011年获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机械领域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特定职业领域相关理论知识、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学院结合本校的办学特色和本领域所积淀的学科优势,针对机械工程、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及现代工程机械行业的需求,采取“统筹兼顾,动态实施”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工程实践环节的层层推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创造性思维能力,获得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体现对职业、社会、环境的责任感。其具体经验有:
(一)坚持多元协同,优化培养资源,共建培养团队
其做法有:积极推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指导”的导师队伍建设新模式,组建由领衔专家、责任导师(校内导师)、企业导师(校外导师)、协作导师(相关学科和实验教师)构成的多元协同团队,实现研究生个体的团队化指导,分阶段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工程训练与毕业论文指导。本领域现有校内导师36人,校外导师31人,校外导师全部具有高级职称。依托“校资产业”优势,坚持多元协同,联合行业企业,整合内外资源,创新培养途径和培养载体。学院与康尼公司(校资企业)、江苏省机械研究院、农业部农机研究所等联合共建了国家级工程教育实践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与实践平台和16个研究生培养工作站;与美国GE、德国西门子、博世-力士乐、日本三菱等世界500强共建7个校企共建实验室;整合校内资源,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支持,建设了中央地方共建“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实验室”、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省机械产品现代设计技术及应用学科综合训练示范中心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或实训中心,较好地满足了本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利用教师科研和科技服务活动反哺教学
学院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在注重导师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导师科技服务社会,特别是服务企业的能力。利用导师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带动学生深入一线,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贯穿培养全过程的“三层次(认知+综合创新+专业)、两结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不断线(1-5学期)”的系统化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实践标准中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工作;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工作;参与企业产品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工作;参与导师横向课题科研项目所涉及的现场测试、调研、实验等工作。
(三)实施课程协同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采取专家适度介入、责任教师为主、模块教师协同的团队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一位教师从头到底主讲的“大课程、大课堂”教学方式。遴选《机械工程领域前沿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6门重点和特色课程。聘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校外导师和产业教授进行案例教学,建设校企共建课程。例如《机械工程领域前沿技术》课程内容动态跟踪当前装备制造业在设计、制造、材料、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前沿,通过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课程讲授,使新入学的研究生较为清晰的了解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
四 结语
新工科背景下,南京工程学院积极探索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培养,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的人才培养直接面向社会的用人需求,促进了学校新工科建设的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杨洪勇,王福生.新工科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3):18-21.
[2]李培根.工程教育需要大工程观[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3.
[3]李玉倩,蔡瑞林,陈万明.面向新工科的集成化产教融合平台构建——基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8(3).
[4]石芳娟.工程哲学视野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5]朱向庆,曾辉,杨永华,et al.地方性本科院校二级学院产学研结合的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2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