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问题引导性教学法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7 10:09:27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的教学中,采用问题引导性教学法,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成体系的问题,搭建课程全面而清晰的问题框架,问题要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问题难度由浅入深,保证问题教学法的可行性。课堂教学从问题开始,使学生以解决问题为驱动力,教师加以必要的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掌握基于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方法,系统全面的掌握课程知识点。在问题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升。

关键词:问题引导性教学法;专业课;车辆工程

本文引用格式:徐国艳,等.问题引导性教学法在车辆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9,6(33):180-181.

一 引言

       本文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汽车构造》和《汽车制造工艺学》为基础,进行了问题引导性教学法在本校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应用。大学专业课不像数学、物理等基础课前后各章的关联性和逻辑性比较强,也不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人文情怀和趣味性比较强。比如笔者主讲的《汽车构造及拆装实习》和《汽车制造工艺学》两门课,都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都比较多,而各章节之间的衔接又不是太紧密,也就是说关联性不大,多年来学生的反馈总有说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实践性也强,但是概念杂多,显得相对枯燥,需要他们死记硬背。而且往往会碰到让教师们倍受打击的问题是,课程考试完半年或几年之后,在一些场合下(如研究生面试)问学生专业课程问题,有些知识点学生的记忆已经比较模糊,有些学生甚至说老师没讲,虽然这有学生个人的原因,但是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课堂教学效果。

        为此,本教学团队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不断实践摸索,创新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法灵活应用[1-3],尤其是问题引导性教学法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初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 问题引导性教学法

        问题引导性教学以问题为中心和驱动力,围绕问题组织教学活动。教师提出需要研究讨论、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学生需要综合所学知识,通过较为复杂的推理演算等活动,才能解决问题。早在18世纪,卢梭就提出教师应该把学生引导到问题的边缘,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哲学家波普尔、心理学家杜威、理学家布鲁纳、教育学家马赫穆托夫、医学家巴罗斯等人先后提出了“问题理论”、“教学五步”、“问题一发现法”、“问题教学”和“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一系列围绕问题组织或设计教学活动的理论。并且通过多年来的反复实践,发现其在活跃课堂气氛,形成良好师生互动关系,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的心智方面的良好教学效果[4]。

\

 
三 问题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问题教学法中,问题就是一条主线。问题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所以我们不能忽视问题在教学中的地位。为了尽可能地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发挥问题的最大作用,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有层次性和价值性,要抓住学生以问题为导向形成清晰而完整的课程知识构架[4]。

         教师自身首先要有丰富的知识,对课程知识点要有透彻的理解,基于课程教学目标能设计出科学的问题,其次必要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避免课堂沉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寻求解决办法,用设计好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研究问题,并得出解决办法。教师的启发起着提示思路和“搭桥”的作用,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理解掌握新知识[4]。

(一)设置专业课程问题的优势

        笔者主讲的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第一个优势就是学生们对汽车的常识认识还是比较多,最初问题的设置可以基于学生们的认知常识开始。比如开讲汽车底盘构造之时,设计的问题是基于大家对汽车的使用需求和汽车功能出发,分析底盘应该有那些组成部分,这些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独立完成或者教师稍加引导就可以答出,当然,学生说的很多名词可能不专业,老师一定要在最后加以总结规范问题的答案。

        第二个优势就是学生在学专业课之前已经学了或正在学习力学、机械学相关课程的知识,有些问题可以基于这些基础知识寻找答案,这些保证了问题引导性教学的可行性,使问题配合学生的能力。

(二)专业课程问题架构

        问题的知识架构要全面并重点突出,剔除次要内容,以免内容过多,干扰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把握。以汽车构造底盘内容为例,在学习汽车底盘构造之前,学生已学习了汽车发动机构造和发动机原理,对发动的工作特性已了解,比如发动机有最低稳定转速要求、发动机输出交变载荷。教师提出问题,问题基于常识或已学知识,请学生思考汽车使用要求、功能出发以及发动的特性,讨论分析底盘需要哪些零部件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总结、规范出底盘的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汽车传动系统,汽车行驶系统,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制动系统四大部分。给学生一个整体的框架思维图。在每一组成部分,都要设计成体系的问题,比如汽车传动系统系列问题如下:

1.发动机输出的动力能否满足汽车行驶要求?为什么?
2.如何实现不熄火就停车?
3.如何设计传动系统改变发动机高转速、低扭矩性能?
4.发动机曲轴输出的转速只能单向旋转,如何实现倒车?
5.如何实现不同工况下不同车速行驶?
6.如何实现不平路面车辆动力传递?
7.汽车转向时左右轮速度是否一样?如何实现的?

       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学生一起总结出传动系统要实现的功能,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传动系统的功能。

       在接下来具体的每章内容中,教师设计一系列分层次的问题,比如讲变速器,如何实现变速?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机械学知识解决问题,如何防止挂多档等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力学知识解决问题。在同步器讲解过程中设置的问题是什么力可以使转速不同的两个零件同步?也就是使转得快的部件转速变慢,转得慢得部件转速变快。教师引导到这个程度,学生大都明白摩擦力能满足要求,接着设置的后续问题是,如何产生摩擦力?如何设计零部件?通过这一系列由浅到深的问题,激起学生心中的疑惑和对知识探索的欲望,然后教师加以讲解分析,把知识点讲透,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思维活跃,效率必然较高,印象也会更深刻。

         在问题设计时不仅要注意各章问题本身的包含性和关联性,还有注意不同章节之间的前后传承和关联性,防止学生把课程内容学成碎片化的知识,比如以前有学生能把变速器讲明白,但是不知道传动系统中包括变速器。要通过问题给学生课程完整清晰又相互关联的问题集。

\

 
四 结论

        问题引导性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在教师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把课程内容中有意义的“问题”设置到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去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主动学习的兴趣研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6],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辨证分析问题等综合能力和素质都得到较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徐国艳,姬芬竹等.提高汽车构造教学质量的多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32-133.
[2]徐国艳,高峰等.高校专业核心课程团队建设探索[J].中国建设教育,2015(6):53-55.
[3]姬芬竹,高峰,徐国艳.提高“汽车构造”课堂教学质量的探讨[J].高教论坛,2009(9):66-69.
[4]赵靖.问题导向的交通控制案例课程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6(52):91-93.
[5]胡宗霞.关于问题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求知导刊,2018(8):124.
[6]陈丽虹,周莉,等.PBL教学模式效果评价及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3,(1):70-7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95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