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6 10:03:30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首先对国际化人才的概念及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重点分析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及各个子系统的主要内容,旨在表明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实现跨国文化信息交流、提升自身实力、适应国际化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有机构成

本文引用格式:申志永,袁素娟,田泽中,等.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J].教育现代化,2019,6(29):1-2.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进行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世界各国高等教育走向国际的重要前提。目前,国家相关部门以及各界教育工作者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与探讨,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及培养方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并积极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1]。

        其中,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作为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教育培养体系,其有机构成的主要内容包含国际化人才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环境及培养资源,这四个子系统彼此联系、良性互动、高效运作,最终共同构成了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本文将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内容进行简要的分析探讨。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概述

(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我国高校应当在不丧失中华民族本身的人格的前提下进行国际化人才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之熟练掌握国际行业准则、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思维方式、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国际活动的能力、较强的文化信息沟通能力、较强的心理素质和国际政治思想素质。

(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

          在进行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相关专家与教授、学者应当立足于当前的国际形势背景下,树立起一个国际化的思维模式,具备国际化的全局观念其次,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应当紧紧围绕“国际”两个字展开,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逐步与国际教学接轨,满足不同学生需求,并使学生适应国际化教学方式;同时,高校还应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师资水平,并合理加大高水平外籍专业教师比例,优化高校内部国际化环境,提供培育高水平国际化人才的优质土壤;教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国际化特色课程,搭建国际化的远程教育平台,使教育方式不仅仅拘泥于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更有利于高校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

 
二 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分析

(一)有机和谐系统分析


        “有机”是指各个事物之间像生物体一样彼此关联,并且具有不可分的统一性,同样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并不是由各子系统简单相加整合来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彼此相关联、有着和谐共存的关系,任何一个系统发生改变都会影响到整体,唯有在共同和谐的运作下形成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动态协作系统。因此,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不仅仅取决于高校本身需要的资源,还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去分析,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与整体相结合,通过系统论的方法进行设计构建,不断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自我调节功能,最终将整个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进行重新整合,收获良好的成效。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有机构成分析

       1.培养主体。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培养主体是指造就国际化人才的承担者,主要由专业教师和相关管理服务人员构成。其中,专业教师可分为本国专业教师和外籍专业教师。本国专业教师是我国高校国家人才培养的核心承担者,也是我国高校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拥有留学背景的本国教师不仅具备国际化的理念和视野,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行业领域的国际动态,并将国外的先进教学理论融入进自身的课程教学当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养,提高学生从国际化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高校聘请的外籍教师对于国际规则和国际理念的掌握程度更加熟练,能够在有效提升我国高校师资力量的同时,提升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同时,外籍教师能够与本国教师形成沟通交流,合作研究及学术探讨,更有利于提升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相关管理人员则是指针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战略而成立的一支具有高水平和国际化视野的管理策划团队,能够不断对高校目前存在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优化与完善,推动高校明确培养方向、设计培养方针、提升培养实效,并对国外的教学模式组织研讨分析,进行改良和创新找出适应高校的培养方式,从而在内部打造出一个真正具备国际化氛围的管理团队。

        2.培养客体。培养客体主要是指在高校国际化人才过程中需要接受培养或者提升自身国际化能力的人群,主要包括高校本国以及外籍学生。本国学生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加速国际化经济建设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外的学习经历能够有效培养本国学生的思考能力、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国外生存能力等,同时能够切实地让学生体会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开拓国际化视野。交换生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途径,能够有效推动本国学生的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对于外籍学生的培养也是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逐渐增加自身外籍学生的数量,这也是影响高校实现国际化的重要衡量指标。高校积极培养并发展外籍学生,不仅能够为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还可以培养知华、友华人士,推动我国和平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3.培养环境。教育环境对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国际化学术环境和服务环境,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在优良的环境下进行学习,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更好地开展。国际化学术环境是高校开展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国际化学术环境的形成,能够产生一定程度的群体效应,在这样的群体效应下,与国际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并为以后国际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国际化的服务环境则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国际化优质服务、国际化教学资源平台两个方面。国际化优质服务涵盖培养客体入学前后、方面,为学生提供符合国际规范的优质服务,优化各个管理服务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同时建设好线上教育及资料查询平台,为学生国际化培养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2]。

        4.培养资源。培养资源主要体现在国际化教学体系、国际化科研平台和国际化就业机会三个方面。它依托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之上,旨在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保障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其中,国际化教学体系是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基础,唯有积极扩大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队伍、丰富学校资源、完善学生培养规模和结构,积极开展国际联合教学模式、合理规划英语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才能够有效提高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国际化科研平台主要方便高校能够立足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提升国际化科研水平,从而推动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其中,国际化教学资源平台包括高校实时更新自身的国际化教学资料库,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与各大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实时学习网络课程,全面化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服务水平。同时,科研成果还可以有效转化为实际的科研产品,为高校创造更多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高效自身的学术价值与社会价值[3]。国际化就业机会是指高校为国际化人才提供的丰富就业资源。近年来,随着国际企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多,国际化人才的工作机会也随之增大。高校为学生寻求充足的就业资源,有利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长久发展。作为国际留学教育目的国的美国就将30%的科学工程博士学位留给外国留学生,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作为激励,从而留住更多优秀的国际人才,促进自身教育水平的发展。

三结语

          如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愈加重视对于国家人才队伍的建设,为了更好地适应党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必须全面落实人才培养计划,而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我国实现跨国文化信息交流、提升自身实力、适应国际化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责任所在。高校唯有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我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最终保障我国在未来的民族振兴、国际竞争中实现健康稳定的发展与进步。

\

 
参考文献

[1]刘颖.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7(05):125-127.
[2]夏玉荣,周桂生.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机构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19(03):37-41.
[3]陶加强,陈时高.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2):12-13.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847.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