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以河海大学为例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4 17:18:05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一种素质教育、一种系统教育,虽然大家很重视,但存在一些不足。针对当前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不足,文章提出了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体系;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技能体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品质体系的四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从创新创业教育文化氛围、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素质教育四个方面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模型;实践路径

本文引用格式:赵志涵等.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河海大学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6(31):13-16+3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Water Conservancy Students——Taking Hohai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ZHAO Zhi-han DAI Yu-zhen

(Schoo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Hohai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s one of the important tasks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has receiv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s a kind of non-utilitarian education,a quality education,and a systematic education.Although everyone pay great importance to it,there are some shortcomings.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current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 article puts forward the combination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sciousness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mbined with professional education,constructs the knowledge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ducation,builds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skill system of education;combined with quality education,constructs the theoretical model of four-dimens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f the quality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nd on this basis,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lture atmosphere,professional education,practical education and quality education,we explore the practical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eywords: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heoretical model;practice path

         创新创业教育最早始于美国,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迅速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比尔盖茨为首的创业潮流,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从此,在美国的带动下,创新创业成为各国竞相采纳的国家战略。1989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家研讨会”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概念,标志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传播,也标志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始迅速发展。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创新创业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创新教育并不陌生,早在1989年共青团、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举办了第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很多人都知道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质量上的重要一环,但对创业教育则比较陌生,甚至误解颇多,注重创新教育,轻视创业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注重对人的发展总体把握。创业教育是开发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初步能力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非功利性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诞生之初,很多人理解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就业岗位。这种理解是偏颇的,也许这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初动力,鼓励毕业生勇于跳出传统的岗位就业、自主择业等被他人聘用的就业模式,努力实现自我聘用的就业模式。但创新创业教育绝不仅仅是就业教育,为实现充分就业而存在,它应该由为充分就业的功利性目标向自我价值实现的非功利性目标转变,由单纯的就业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

\

 
          第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相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有些人理解,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针对那些有创业打算或者发明天赋的人,但现实生活中只有一小部分人会开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或是拥有一项发明创造专利,显然,这种狭隘的理解会阻碍我们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推进。我们所提倡的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健全学生人格,提升学生能力的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但又不局限于做发明创造和创业开公司的事,它表现为一种思维方式,通俗的说就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这种思维方式广泛存在于生产、制造、服务、娱乐、教育、艺术、科学研究等各行各业中,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鼓励大学生敢于突破固有的框架,想别人所未想,见别人所未见,做别人所未做的事,不断进取,不断开拓,勤于思考,大胆实践,小心求证,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轻松驾驭生活与工作,适应日新月异的环境变化和各种挑战。可见,要实现这种创新创业教育绝不是开设几门课就可以实现的,它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贯穿正规教育始终,拥有自己完备的教育体系。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系统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并称为学习的三本护照。可见,创新创业教育应将专业教育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教育中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它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养成。我们知道单纯的知识传授和知识积累并不能内化为一个人的能力,知识不等于能力,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操作,一步一步转化成能力。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种系统教育,它以一定的专业教育为基础,通过实践,培养能力,这种实践区别于传统的实践,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是一种超越性的实践,每个人通过这种系统教育,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自我的超越。

二 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设立如下体系:学分制、主辅修相结合、允许优秀本科生校内转换专业、吸引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本科生早期参与科研等,这是目前大多数高校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方面,很多高校实行“基础要求+特色教育”,即将优秀的生源,集中培养,并往往配以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培养模式,以河海大学为例。2006年,河海大学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成立水利类基地强化班,录取时按水利学科大类录取,学生入学两年后,再确定主修专业。2009年,在水利类基地强化班的基础上成立了大禹学院,专门培养水利拔尖创新人才。在课程贯通的基础上,实行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前三学期按大类培养,主要是通识教育和基础培养;第四学期开始按专业方向培养,经过双向选择分流到以下专业: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土木工程。所有专业第三学年开始配备专业导师,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和科研训练计划。第四学年开始,满足一定条件者推荐为免试研究生。大类培养阶段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将达不到培养要求的学生调整到相关专业,同时选拔一定数量的优秀学生到大禹学院。此外每年各种出国交换学习,也是各类高校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的常用方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方面,很多学校都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建设方面颇下功夫。

\

 
三 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水利类专业是老牌专业,关系的都是民生基础工程,水利行业本身也是一个相对保守的行业,对创新的需求也没有其他行业要求高。所以,我们很多水利类专家、教授、学者,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这个行业、对这个专业的重要意义,而是片面地认为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就是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从而让其能很好地立足于社会[1]。这里主要存在两种错误观念:一是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相分离,认为大学生搞搞创新教育就可以了,创业教育还是留给其他行业的大学生去做吧,或者是毕业几年的水利学生才适合考虑创业,水利类在校大学生不需要考虑创业,否则就是不务正业。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归于就业教育,认为找不到工作的学生才会去考虑创业,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解决充分就业的途径。在这种错误的观念下,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缺乏长远的规划和可持续发展的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很难收到成效,也难以培养处真正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由于在水利类专家、教授、学者的群体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比较陈旧,加上水利专业自身特点,目前水利类专业还没有自己独立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还处在边缘化的地位,其创新创业的课程教育流于形式,或基本为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没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重专业轻创业,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普遍,很难建立目标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2]。学校、社会以及专家、学者们还没有真正投入到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这使得我们水利类大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不足,了解不够,相关知识体系也不全面,因此很难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竞赛中崭露头角,更难以在实际的创新创业活动中初露锋芒。创新创业教育没有与专业教育良好结合,也没有与实践教育良好衔接。

(三)创新创业教育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高校整体的创新创业环境还是很不完善的。从政策层面来说,虽然很多城市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给出了很多优惠的政策,但在宏观的指导和管理过程中,重数量,轻质量,重扶持,轻规划,导致很多大学生刚创业的时候信心十足,但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大学生创办的企业难以持续发展,缺乏规划,失败的经历又影响了在校的大学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很多人认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毕业生才会去考虑自己创业。从社会环境而言,很多人还处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教育的阶段,狭隘的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好的专业好的学校学生供不应求,做不做创新创业教育不重要,做好传统教育就可以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创业资金的来源和创业实践平台的建设[3]。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国竞赛平台来看,适合水利类的竞赛还非常少,基本上只有“挑战杯”和“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两年一次的“水工创新杯”。前两者并不是针对水利类学生设置,相反是一个全国大学生的赛事,水利类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每年在这两个赛事中参与人数十分有限,第三个比赛虽然是针对水利类大学生,确是创新教育范畴,基本上没有涉及到创业教育。因此水利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的改善仍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四)创新创业教育队伍有待提升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那这个前提也是要有“师傅”领进门才行。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而言,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兼职教师,他们自身就缺乏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结构,创新创业课程由辅导员或者就业指导老师来讲授的现象也非常普遍。有的专业老师一毕业就到高校进行科研和教学,自身没有实践经历,相关创新创业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阶段,因此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性不足、时效性不高[4]。针对师资的各种创业培训也多为“学院派”,大多以理论培训为主,对创业过程的演练和实践比例很少,对创业的复杂性和曲折性估计不足,很难与大学生创业团队产生共鸣[5]。此外,一些高校为了弥补自身师资不足的缺点,会聘期创业校友或者相关企业家等来校担任创业指导师,但这种课程大多是以讲座的形式呈现,由于对方的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课程不能形成系统化,而且这种课程也难以持续发展,因此只能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队伍的一种补充形式。没有专门的或者职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队伍,导致没有人能真正全身心的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和创新中,这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

四 构建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

         构建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为了培养水利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能使他们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保持活力,更好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对于水利行业而言,可以更好的促进水利新发展,保持行业新的增长。

(一)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创新创业的认识问题,需要明确创新创业的动机、意向、精神等主要要素。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为了解决就业,它代表了一种健康的人格教育,它倡导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种创新的精神,创业的意志,成为社会发展中积极的一员,使自己的生活充满一种昂扬的斗志,不能保守守成,必须不断进取,不断适应社会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拓宽自己的事业基础[6]。它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人具有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创造性思维、遵纪守法的意识。创新意识、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新创业行为的内在动力,是从事创新创业行为的前提与基础。创造性思维、遵纪守法的意识则是创新创业成功的思想保障。通过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意识体系,使学生、教授、专家、学者等正确认识创新创业教育,从而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基础和保障。

(二)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传统教育模式,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完善的体系,在高校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创新创业教育应该立足于专业教育,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的基础层是丰富的综合性知识,这一层包罗万象,大多数人都拥有但每个人的综合知识储备宽度和深度各不相同。中间层是深厚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这是创新创业知识体系的核心层,大多数人创新创业的领域都是集中在自己的专业范畴之内的,也是我们专业教育核心部分。处在知识体系塔尖的是创新创业学科知识,这也是需要专门学习的,同时也是各个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范畴。可见,水利类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水利学科专业教育为基础,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实际需求,组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实施和教学手段应用上,与专业教育实现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发挥协同作用。

(三)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技能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技能体系强调的是操作能力,是实践层面的能力,包括敏锐的洞察力,科学的分析力,客观的自我评估能力,快速的决断力,高效的执行力,和谐的沟通能力,卓越的应变力,可持续的学习能力等等。这些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后天不断实践,不断积累,不断反思。目前,很多高校都知道实践教育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积极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新创业实践大赛等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结合。此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也是不错的选择,鼓励大学生进行专利成果转化,或是让大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创业经营,全景模拟创业环境,感受真实的市场环境,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创新创业的经验。

(四)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品质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是人格教育,其表象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因素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品质体系包含了一个人的个人性格,品德,思想道德素质,健全的心理人格等。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核心在于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性,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通过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品质体系。同时,创新创业教育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突破口,为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提升,提供多种渠道。

五 构建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路径

(一)扭转水利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


        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是成功的保证,只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理解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才能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获得成效。因此做好正确的教育理念宣传是当务之急。其次,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水利类大学生一贯重创新轻创业,可以通过榜样宣传,树立创新创业活动成功典型人物等方式,开放思想,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通过榜样的替代效应,强化创新创业信念;组织针对水利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竞赛,开展各种各样,形式丰富的创新创业活动,通过竞赛锻炼能力,通过竞赛代替课堂上的传统授课模式,扩大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更好的融合专业教育

        水利类专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构建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而不是生搬硬套。建立专门组织机构挑选专门的负责人,负责工作落到实处。在形式上,设置以选修课为主,必修课为辅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式,同时邀请已经毕业的创业成功校友回校做专题讲座,注重创新创业课程教育的普及型、覆盖性和时代性。在内容上,应当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分层分对象,针对第二第三层,既要有专业基础知识,又要有创新创业知识,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业能力的训练,丰富专业内涵,拓展创新创业课程的宽度。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有相应的奖励机制作保障,保证教材的前沿性,专业型,整体性和实用性。

(三)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更好的融合实践教育

         以校团委、学生处就业科为主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统筹协调。校团委负责“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创新创业教育竞赛等,就业科负责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建设等。各有分工,各有责任。校团委在对接创新创业各种信息资源,政策解读,项目筛选,竞赛支持,考核激励等方面提供服务,通过组织论坛,交流平台,学术报告、研讨会,成立社团组织等多种方式,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模式,通过树立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成功案例,营造良好创新创业校园文化氛围。就业科通过各种创新创业园区建设,更进一步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将来走上社会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积累经验。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更好的融合素质教育

        首先应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用科学的教育观念武装教师头脑,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保障。其次,制定激励政策,积极引导更多的专业教师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来,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各种活动中。此外,还应注重与专家型创新创业教师的合作。可以邀请专家型教师以讲座等形式,为学生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启发创新创业欲望,调动创新创业精神等。

参考文献

[1]黄兴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机制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1):122-124.
[2]曹勇,张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探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7):36-39.
[3]薛慧.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J].江苏高教,2014(3):65-66.
[4]钟汝能.转型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学术探索,2015(3):152-156.
[5]廖琪丽,孟秀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74-76.
[6]王洪才.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蕴[J].江苏高教,2018(3):1-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42.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