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适用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模式。本模式采用了课堂上教学和课堂外辅导双管齐下的方式,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实践能力。在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增强了学习热情的持续性,不失为一种适合推广的好方法。
关键词:独立学院;数学实践
本文引用格式:高旭彬.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0):144-145,159.
数学实践,就是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有关数学方面生活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数学建模正是数学实践活动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数学建模,就是利用数学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它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尤其能培养学生主动有兴趣地获取知识,对学风的建设大有益处。
为了将数学实践活动规范化,并且适应独立学院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但基础相对薄弱、信心不足、对数学不感兴趣、学习自觉性差等特点,我们对独立学院学生如何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是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研究:
一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在独立学院内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的体现。在数学实践活动中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宽基础、精专业”为依据,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和提高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让他们研究与其专业相关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打牢数学基础,挖掘学生潜力,更要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而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重在培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园内形成科研、创新的良好氛围。这样的模式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从数学教学角度探讨可行方案。
二 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的目标
转换教学理念。坚持数学教学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服务的理念。改革教学内容。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加强知识的实用性。改革教学方法。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法,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学有余力的学生有能力钻研较深的知识,为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发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对于某些已经成型的问题或模型,要求学生会通过查阅资料找到已有的解决方法。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对于给出的问题能够找合适的方法或者合适的模型。培养学生自学知识的能力:需要用到的知识和模型不可能都是已经学过的,对于新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了合适方法还需要找到合适的解法。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等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实践的能力:引导学生想出正确的新方法,打破陈规,推陈出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提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要想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需要知识的积累还需要细致的观察,通过到外面实际观察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敏锐性。培养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有了好的想法需要与他人交流,论文是与他人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常用学术论文格式的讲解达到目的。
三 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及实施方案
实施数学实践活动主要分为课堂上教学和课堂外辅导两个方面:
(一)课堂上教学
1、必修的数学课。
课堂教学上,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法。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数学应用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精讲”一指内容精,即精选教学材料,整合教学内容,注意以问题引导知识,注重知识的实用性;二指方法精,即有趣味性,有层次性,并结合人文知识授课。“多练”一是练的时间要充足,课堂讲课与练习时间为1:1,二是练的内容分层,三是练的方法多样实用性。
“精讲多练”教学法解除了传统教学理念带来的束缚,教学效果好。传统的教学是以“以教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重心”,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实践的机会,只是被强灌下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学习的自主性和学习热情都不到发挥。
课程设置上,适应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数学课程理论性一向比较强,原来教学的任务就是把数学理论教授给学生,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具有较强基础知识以及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数学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注意加强知识的实用性,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内容体系上,体现“五多五少两充分一注重的原则”。即多一点思想方法,少一点死记硬背;多一点归纳引入,少一点演绎证明;多一点实例论证,少一点理论推导;多一点概念强化,少一点计算技巧;多一点模型渗透,少一点特殊题型;独立学院的学生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比较不好,学习方法掌握不够,但思维非常活跃,计算机及动手方面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建模”这个词是十分陌生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认识“数学建模”,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数学实践的“启蒙教育”。我们尽量找一些与实际生活相关、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而且尽量让学生用本节课的知识来解决,让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并且培养了学生对数学建模的兴趣。
2、数学建模通识课。
如果说平时的必修课只是让同学们初步了解数学建模的含义,那么数学建模通识课则系统讲述了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使同学们对数学建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课堂上我们会讲解一些简单的、常用的数学模型以及相关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能够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为了达到强化数学建模知识,培养学生数学建模兴趣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我们将通识课的班型设计为小班型授课,并将上课地点设置在机房,这样更有利于有兴趣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二)课堂外辅导
课堂外辅导既是对课上内容的补充,也是对课上内容的深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周期性讨论班。
这是课外培养计划中最重要的一环,现为了使得学生对数学建模的热情得以延续,不仅仅要在学生有问题的时候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更应该形成一个有规律的指导活动时间。讨论班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在之前的教学,还是出于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模式。由于数学建模与传统的数学课不同,需要创新能力,所以这种传统的模式不适用于数学建模讨论班的教学。我们采取了新的教学模式,首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再将不同类别的问题提前交给不同小组的学生,由学生在小组内部进行学习、讨论,再由学生主讲相关内容。老师只起到引导作用,讨论以学生的想法为主,形成一个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的氛围。
2、学术论文指导
学术论文是最具有权威性的成果之一。将学生分成小组的形式,进行单独指导,引导学生对一些自己有思路的问题进一步构思,并最终形成论文,并在相应的刊物上发表。虽然这对于大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困难,但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过程,学生们都具有合作发表论文的能力,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合作撰写学术论文,既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
3、竞赛辅导
针对每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进行赛前强化训练。主要内容包括:历年试题演练、优秀论文讨论、常用知识及模型强化、英文数学词汇讲解、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培养(后两项针对国际竞赛)。一般时间在赛前一个月左右。
4、参加竞赛
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数学建模竞赛,在竞赛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坚强的毅力,并且找到差距为下一年的数学实践工作打下基础。通过竞赛的实践,学生对平时学到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竞赛也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综上,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促进了数学课堂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课堂上教学和课堂外指导两方面的相辅相成,使得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更为全面,立体,更切合“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际”和“宽基础,精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