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文章从专业建设的定义和内涵出发,结合国家的政策和产业发展背景,分析了现阶段品牌专业建设的瓶颈和难点。结合这些难点,提出了如何建设品牌专业的具体方法、路径和措施,并以电气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成效来说明该路径和措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品牌专业;专业建设;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本文引用格式:吴国中.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9,6(31):232-234.
专业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高等职业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内容,专业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也极大地影响着一所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
当前中国《专业建设标准》按合格、特色和品牌专业分别制定,专业建设内容基本包括课程建设规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设置及课程标准)、师资队伍配置、实训基地建设、专业特色发展等。为了更好地让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社会发展,让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融入和适合社会需求。在当前高职院校由外延规模扩张向内涵质量提升转变和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开展特色以及品牌专业的培育和建设来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活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一 全国品牌专业以及江苏省品牌建设情况
2007年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指导意见下,我国开始进行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点的遴选工作,提出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三千多个特色的专业建设点,而这些建设点具体分为“第一类”及“第二类”。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这一方针政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办公室又制订了《关于启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遴选工作的通知》。启动通知的印发,是国家教育相关部门对于我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肯定,同时在通知中,也具体地为高校如何更好地推选和进行品牌专业建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规定。从建设内容和建设要求入手,最终达到充分发展高校本身专业特色,紧密结合国家发展需求的目标。
江苏省在推动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方面,始终走在全国的前列。2014年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5年3月份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在召开的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一期项目申报建设工作培训会中指出,着力打造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的四个一流:首先是一流的专业;其次是一流的人才;第三是一流的平台;第四是一流的成果。
二 目前电气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存在一些困难和发展瓶颈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没有形成一种或者几种业界公认的专业建设范式,可借鉴的典型案例不多;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法途径不多,较难形成“水乳交融”的良好状态;
(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注重硬件投入,内涵建设不够;
(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对学生就业等方面的措施和力度不够。
三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品牌专业建设思路与措施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凝练与创新研究
在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提炼创新,找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提炼出适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用以指导本校以及其他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与修订流程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进行前期调研,主要是到行业企业和相关院校进行调研,了解企业实际需求和岗位要求。
(2)征求已毕业学生、社会和行业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案意见和建议。
(3)邀请企业专家、业内资深人士组成修订专家组,根据以上调研和反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
具体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三)师资队伍建设方法与途径—打造有国际视野、一流教练型师资队伍
(1)利用“政、校、企、行”的相关培训平台锻炼和培养师资队伍
利用教育部以及省教育厅大力开展培训骨干教师的机遇,培训骨干教师7-8人,给予相应经费支持每年20万,鼓励团队教师积极参加国家以及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类培训,开拓视野,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向。参加各种形式的企业以及行业的相关培训,去名校进修和攻读学位等活动,鼓励教师多参与各类学会会议,加强与本专业的专家的横向联系,开阔眼界,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情况。
(2)利用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师资队伍
利用我校在江苏省高职工科类的唯一的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风力发电协同创新中心平台,该平台为纽带,鼓励本团队教师深入企业参与生产和管理,兼任企业的技术顾问或到政府部门挂职,下企业锻炼每年10-12人,参与地方经济建设等;支持团队老师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学术团体的活动;主持教学改革和科研推广工作,专业、课程、教材、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建设项目。
(3)利用政府以及学校的国际合作平台,锻炼和培养师资队伍
支持本团队教师赴国外进行研修,每年支持20万,出国进修每年3-5人,与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开展交流合作,参加专业国际论坛、国际学术会议等,培养和锻炼师资队伍。
(4)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优化团队结构
针对目前团队成员学历、职称、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积极采取人才引进,每年投入100万,面向海内外招聘领军型人才,采用“一人一议、一事一议、特事特议”等创新机制,优先引进一流专业的带头人1名、引进博士5人,引进企业能工巧匠2-5人。积极与行业内企业建立联系,引进经验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以及专家作为专兼职教师,优化团队结构,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教学以及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团队。
(5)支持团队参加教科研等各类项目的申报,提升团队的教科研能力
出台相应激励措施,设立相关科研岗位3个,配套科研经费每年40万,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类教科研项目。以项目为纽带,整合优势资源、形成强强联合,打造电气自动化创新团队工作室,鼓励教师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发挥团队优势,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法与途径
(1)梳理、完善现有实训基地,整合资源,升级打造面向自动化行业的工程技术中心
梳理现有国家级电工电子和自动化实训基地以及三菱、西门子、施耐德PLC以及罗克韦尔等实训中心,整合优势资源,升级维修电工省级鉴定中心,升级打造面向自动化行业的工程技术中心。
(2)积极申报政府项目,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合作,争取政府资助来打造工程技术中心
全力申报相应的政府资助项目,承担国家以及江苏省的建设项目,与世界最先进的自动化企业合作,引进目前最先进的测试的技术和设备。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劳动力转移培训资助项目,升级打造工程技术中心。与江苏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合作,利用我校的维修电工示范基地,为学生、也为全省的维修电工培训和考证提供社会服务来进一步打造工程技术中心。
(3)利用行业企业以及协会、学会等资源来打造工程技术中心
利用行业内先进企业的优质资源以及协会、学会等优质资源,学校配套相应投入,共建能满足企业设备测试、企业员工和客户培训、学生实训实习、教师科研的共享型工程技术中心。
(五)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生态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
生态型校企合作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合作企业的多样性、合作模式的多样性、合作的可持续性和持续发展性。主要思路是充分利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特点,建设生态型校企合作模式。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服务的行业广泛、合作企业多、学生就业面广的特点,和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企业合作,形成合作的企业的种类多、范围广、层次丰富的生态型群落,其中和核心企业是自动化行业内的骨干企业、500强企业,其他企业是中小微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发展,形成为生态型校企合作模式。
(六)对品牌专业建设规律进行理论研究
(1)对专业建设的一般规律进行探索和实践,总结出适合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建设的规律和方法。
(2)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教学标准和相关规范进行研究。
(3)对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研究,提出构建生态型的校企合作模式。
五 品牌专业建设取得的成果
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依托“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联合”的团队建设模式,团队实力有了显著提升。获得青蓝工程创新团队1个、省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333”第二、三层次的12人,中国轻工业联合会2016年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奖项,师资团队成员均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认证证书,企业和海外研修近100人次,获得微课和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等各类奖项近20项。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职本专科毕业生超过20%毕业生应聘进入如三菱、罗森伯格公司、通力电梯、汇川、信捷、康尼机电等大型自动化企业工作,就业率100%,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学生对自己定位准确、适应一线、动手能力强、理论扎实、适应岗位时间短,用人单位普遍受益。
我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办学美誉获得了机械行指委、电力行指委等行业的高度认可。特色鲜明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领军企业三菱、无锡信捷电气、汇川和康尼机电等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王国平.品牌制胜(高校品牌战略体系的构建及实施)[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2]黄崇林.特色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9):36-38.
[3]施岳定,张学昌.地方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2):34-36.
[4]彭三河,眭满仓.独立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特色建设探讨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2014(12):92-94.
[5]孙霞.地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09.
[6]李松丽.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6):58-61
[7]陆为群.以特色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论地方高等院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建[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99-104.
[8]郭福春.品牌专业建设的实证研究——以高职院校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9):54-5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