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岗位资格证书是必须具备的条件,是具备某种专业知识或技能的凭证。同时,除了有岗位证还需要具备与之匹配的实操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岗位工作才是社会真正需求的人才。笔者借助《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计价》课程获得校级示范课程立项这一契机,探讨如何融合岗位资格证对人才需求和专业工作室的工作场优势,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课程教学改革模式[1]。
关键词:岗位证;工作室;课程教学改革
本文引用格式:韦丽,等.岗位证与工作室结合模式下的《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计价》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4):49-50.
《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与计价》是笔者所在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核心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建筑与装饰工程造价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熟悉建筑工程招标和投标的程序和方法,具备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清单报价等方面的能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将是笔者接下来要重点阐述的问题。
一 本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部分高校、企业的调研,笔者发现目前工程造价专业课程的教学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的脱节
这几年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增长较快,工程造价专业也遍地开花。但是由于工程造价综合性、专业性很强,而由于懂专业有经验人才的缺口较大,造成部分专业课程没有老师能胜任,只能安排毫无工程经验的研究生上课,学生难以学到实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需求有一定差距,学生在课堂上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老师指导下模拟完成某个工程项目的预算,无法真刀真枪地实操演练,毕业后的工作表现差强人意。而用人单位希望招聘来的毕业生立马能独立上岗,不愿意承担对学生再培训的责任,说明能有一个平台给学生实际操练的重要性。
(二)课程标准不统一,授课内容较单一
当今的建设工程领域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专业化,不仅有较丰富的实际经验,还需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岗位资格证无疑是最直接的证明。而当前的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标准没有与岗位资格证接轨,课程内容设置上偏重于基础理论的知识,如工程经济、管理学原理、财务分析等,导致专业课程被挤压,与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有差距。同时,因为课堂时间所限,学生能学到的技能有局限,比如本门课程,因课堂时间有限,课堂上侧重于预算的部分,而估算、概算、结算等基本是简单带过,而学生实际到用人单位工作时,可能涉及到工程造价的全过程管理,导致难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要求。所以,笔者提出岗位资格证与工作室融合的模式进行本门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以期对类似专业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 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一)与岗位资格证的目标接轨,厘清课程教学内容
预算员、二级造价师和一级造价师是在工程造价领域三个不同层次的岗位资格证,预算员的要求最低,一级造价师的考试难度是最大的,所包含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也是较其他两个岗位资格证无法比拟的。笔者授课对象是工程造价本科生,在课程内容和难度上以一级造价师为标准。按照我国现有一级造价师考试大纲规定,一级造价师主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较高的实践能力,掌握编制概算、预(结)算的审查、招投标标底及投标报价编制、合同以及索赔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概算、招投标标书的编制能力等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这一目标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对于本门课程的内容设置,笔者认为“以应用为目的,以能力为本位,理论够用为度”。课堂上加强消耗定额的应用、工程量清单及计价的编制方面能力的培养,课后布置实际工程项目的工作任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完成概算、结算和索赔等方面的训练。实施中,以项目为主线,课程设计为依托,利用超星、对分易等网络平台指导学生完成。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了工程造价的主要理论知识,还掌握了职业技能,在校能够考取预算员证,毕业后具备参加二级造价师、一级造价师证考试的资格和能力,工作岗位技能符合用人单位需求。
(二)建立专业工作室,引进企业工程项目,打造最真实的工作场
所谓工作室就是以教学为中心,通过专业教师对外承接真实的项目,由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将真实的工作情境融入教学情境,实现教学、生产、科研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工程造价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目标,笔者所在的南宁学院已经与火天信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成立了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并命名为“工程造价创新人才培训中心”。工作室配有多台电脑、各种算量和计价文件资料及软件,与造价咨询机构工作环境完全吻合;工作室分为教学区和工作区两部分,教学区主要用于学生日常的学习、查阅图纸和已有案例资料等,工作区主要是学生具体工作的区域,严格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考核管理学生,指导学生完成实际工程项目[3]。老师将合作企业真实的工程项目引进工作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任务后,老师审核并提出意见,再由学生修改,最后提交给企业。这样不仅实现了“理论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和工作情境再现”融合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且也是对本门课程的延伸,大大拓宽了本门课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法
为适应预算员、造价师岗位能力要求,以及有能力参与工作室的工程项目,必须在课堂上就要以培养学生实操能力为中心,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尝试过多种方法,比如案例法、讨论法、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等,其中姜大源教授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教学法是我校近几年大力推行的一种教学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理念就是打破按教材章节授课的传统模式,将教材内容重新解构并重组,并以真实项目为主线贯穿其中,以此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模式与笔者所授课程的目标完全一致。依托工作室的教学实训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情境中学习“如何工作”,形成来源于工作实际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综合性学习任务,使得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与工作室有效的衔接。首先,将教材学科体系的知识建设项目投资组成、工程计价依据、定额计价、清单计价、工程造价信息技术应用等,通过四个真实的工程项目简单结构、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等结构类型的计量与计价完成知识体系的重构;其次,预算员、造价师岗位真实的工作过程是识图、列项套价、计算工程量、工程取费及汇总工程总造价,通过四个由简单到复杂工程项目完成预算文件编制,前两个项目由老师手把手教,第三个项目开始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第四个项目完全由学生组成团队协作完成,老师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和监督[4]。学生在四个项目的学习过程中,均是按照造价师岗位的四个步骤来做,在每完成一个项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都在逐步提高,学生有满满的获得感,在新的项目中,会投入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更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独立完成项目。
三 改革阶段性成果
本门课程从去年上半年获得示范课程立项开始,改革实施了不到一年,学生和老师的成长都是较大的。首先,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学习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特别是对今后从事预算员、造价师岗位工作的重要性,学习态度有了很大改善;其次,结合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项目教学、专业工作室真实工作场,学生很有成就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期末考试成绩也有了显著提高;最后,笔者的工程实践能力、教改科研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四 结论
总之,设置本门课程培养目标时,与岗位资格证的要求接轨,依托工作室作为真实的工作场,运用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的模式,改革《建筑与装饰工程计量计价》课程教学模式,丰富学生工程造价专业知识,提升学生工程造价职业能力。学生未来不仅能考取岗位资格证,也能较快胜任工作岗位能力要求,实现与工作岗位的无缝接轨。
参考文献
[1]赵欣欣.岗位职业资格对《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改革的激励效应[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03):144-145.
[2]王翠琴.“案例+任务”教学法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8,5(52):234-235.
[3]梁金柱.校企合作背景下“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铁画大师工作室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44):330-332.
[4]袁娇娇,侯新宇,火映霞.课证岗赛融合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13):70-71.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