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学习共同体”提倡课堂的翻转,教师变成倾听者,把课堂更多地还于学生,从中捕捉有效教学信息。而学生间倾听的关系也有所改变,是组间的低声交谈,是优生的无私分享,是后进生的大胆交流,是大家的共同学习。故本篇文章在新的教学模式“学习共同体”倡导下,重新审视课堂间师生、生生的倾听关系,使参与课堂的人能引起重视,强化倾听的意识。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教师;学生;倾听关系
本文引用格式:杨希.翻转师生倾听,重塑课堂新关系[J].教育现代化,2019,6(29):94-95.
一述传统课堂关系
以往的授课中,教学方式较单一,枯燥无味的讲授式教学,就像填鸭,能不能理解全靠孩子自己消化,中下生明显吃力,学习效果差。教师教得也累,同个题型,要不断重复,事倍功半。
而学生间的学习,更多得是好生的“一言堂”,举手发言的大多是优秀生,他们的答案就是正确答案,有错也极少有学生会指正;后进生更是胆小,怯懦,积极发言的可能性小,偶尔被点名发言,也是三缄其口,大气不敢喘。长此以往,优秀生难免会骄傲,目无同学,而后进生学习动力渐弱,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低迷。
在这种“师讲、优强、差弱”的关系下,学习效率低,学生兴趣差,对学习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必须重塑倾听关系,特别是“学习共同体”倡导的“教师要放低身段,同学要乐于分享”的新型倾听关系,更值得我们学习。
二 转教师倾听,塑良好关系
倾听,是一种品质,是一种素养,是进行科学文化交流的中介。教师的倾听素养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倾听的精神、思想和态度来审视和应对教学问题时自觉而持续的修为涵养。[1]我认为教师的倾听素养至少应该包括正确的倾听态度、良好的倾听能力和较强的倾听习惯。
(一)转变意识,驱内在动力
倾听意识是教师倾听素养得以生成的内在驱动力,是教师理解倾听意蕴并愿将倾听应用于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意识上重视了,才能指导行为。[2]教师平时可多阅读关于倾听教学的书籍和期刊杂志,如《卡耐基魅力口才与演讲的艺术》《教学月刊-中学版》等,系统地讲述了正确倾听态度的重要性。把学生作为平等的对象看待从而不断生成倾听的意识。只有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才会主动地去学习倾听理念、转变倾听思想,并付诸行动。
(二)提升能力,生成素养
1.让倾听能力为教学保驾护航。教师的倾听能力是教学顺利展开的根本保障,教师倾听是获取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的一种方式。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人文教育更加浓厚,更注重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师生思想的交流是维持教学的有效手段。如果师生之间的交流纽带断了,教师讲教师的,学生说学生的,彼此隔绝开来,缺少了“语文味”,教学就没有了意义。为了促进语文教学,增进师生之间的了解和交流,培养和提升教师倾听能力是尤为重要的。这也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
2.用倾听能力走进学生心灵。在课堂中教师尊重学生的感受,移情式倾听,在融洽的氛围中鼓励学生表达真实的声音,敏感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3]“学习共同体”倡导教师放低身段,走进学生。我们可以在学生交流时,走到他们中间,轻轻地、耐心地、认真地听学生交流,不打断、不插话,捕捉他们交谈时的有效信息。在学生交流后,和他们分享你的想法或疑惑,请求学生解答。这种放低姿态的方式,不是轻视教师的权威,而是更好地与学生交心。不只是姿态上,心理上也要提醒自己,只有具备较强倾听能力的教师才能在倾听教学实践中应付自如,听出学生知识方面的掌握情况,又听出学生情感方面的价值取向;听出文本信息本身的含义,又听出信息的弦外之音;从言语信息中听到有用的信息,又从形态信息中倾听到有用的信息。从而不断生成倾听素养、倾听智慧。
(三)强化实践,养倾听习惯
教师要让倾听变成教学中的常态、成为一种习惯。当教师将倾听变成一种习惯时,它将在教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中流露出来,从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小学生处于模仿能力强,可塑性强的阶段,教师的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常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过:“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最直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是学生可以视为榜样并拿来同自己作比较的任务。”[4]因此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反映,皱一下眉头、嘴角轻轻一翘、肯定地点头、咽一咽口水,看似简单的回应,却能给学生很多信息,老师是肯定我?还是否定我?
教师通过前期的倾听和描述之后给学生提供切合实际的引导,包括思想和方向上的引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帮助。这种回应可以是言语上的,也可以是行为上的,因为稍不留意,这些细节都有可能阻碍学生正确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中断更为精彩的演说或掩饰了即将暴露的问题。
老师的倾听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倾听素养,继而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的倾听素养是一个整体,倾听意识、倾听能力和倾听习惯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三 变生生倾听,造友好关系
(一)取能力相当者,创学习小组
在“学习共同体”的模式下,班级同学两两或者四人一组,创建“学共”的小组。组内成员在学习程度上都差不多,无代沟,能有共同的语言。他们之间没有什么高低差别,所以每个人更能敞开心扉,交流思想,擦出更绚烂的火花。
特别是四人一组,组内成员不少,如果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众人拾柴,火焰高。”就能学到更多。如,之前听《猴王出世》教学,孩子就能针对前一个学生的发言互相补充,让回答更完整,也让之前的学生明白自己理解上的不足。
(二)鼓励后进生,建双向倾听
1.适应模式,促后进生参与交流。虽然小组编排是让能力相当者同组,不过,现实教学中,不能总是让弱的和弱的交谈,他们思想太狭隘,不能擦出火花。所以更多的时候,我安排了后进生成为“学习共同体”小组组员之一。一切的交流、合作都是小组一起行动的,俗话说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群人的能力是无限的。我会认真倾听学生小组内的交流,特别关注大胆说“不,我不会”的孩子。如,讲评练习时,不再是教师一味的核对,而是老师把握难易程度,一些题型让学生大胆地说出不会、不确定的选项或者解答,全班商榷出最佳答案,供参考。当然,总有些不能认真倾听的学生。仍然是用多提问方法,请他或者他们重复其他同学的回答。关注这部分学生的语言、神态、动作,不认真的学生会心虚,他们的言行已经出卖自己。老师还是“高高在上”的,能用火眼金睛判断,帮助后进生关注到学习上来,摈弃不良的课堂习惯[5]。
2.强化互动,建立生生倾听新模式。“学习共同体”强调“慢”的学习。当后进生表达出强列学习欲望,这比什么都强。以前的“一言堂”,老师总是选取优秀学生的答案,没错都是表扬、表扬再表扬。偶尔后进生答题出彩,教师又把责任归功于其他,却忘了“学习共同体”模式下,每人交流一次,4人小组就有四次听取的机会,每次观点又都不同,孩子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后进生也慢慢地成为学习能力强的孩子。
学生的发言不再是给教师听。更多的是要大胆地在组间交流,说不会、不确定的内容。在倾听中,优生听取后进生不懂的地方,耐心讲解;后进生学习了优生的思维方法,稳步学习,建立起双向的倾听关系新模式。教师不再是主导,学习也不再是优生的事,而是大家共同参与的,我想这也是“学习共同体”提倡的课堂的翻转新模式吧。
师生、生生的倾听关系,对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让师生成为朋友,教学相长。更能让生生间成为知己,相辅相伴。
参考文献
[1]陈丽.倾听的艺术[J].学苑教育,2009(5):12-13.
[2]李惠如.倾听的艺术[J].辅导员,2005(10):15-16.
[3]塞勒·理查德.和平与变革[J].环境教育,1982(1):17
[4]杰罗姆·布鲁纳.教育过程[M].黑龙江教出版社,1960(6):56.
[5]盛柳柳.积极倾听在师生沟通中的作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8,20(02):82-85.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