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是指拥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在对志愿精神进行自主认知、探索和判断的基础上自愿进行的公益性活动。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兴活动,其不仅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也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教育手段。笔者针对高校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探析了发挥大学生志愿服务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
本文引用格式:徐洁.实践育人视域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及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9,6(34):126-127,130.
一、高校志愿服务的内涵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月到天津考察时,与志愿者亲切交流,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指以大学生作为志愿者主体,自愿奉献自己的脑力、体力、时间、精力等帮助他人,以推动社会发展和自身价值实现的公益性服务。高校要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从志愿服务的功能与内涵来看,其正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以及传播媒介的快速发展,多元文化不断融合,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不断地受到各种冲击与碰撞。爱国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培育爱国精神,有利于大学生认清历史使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及积极向上的三观。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高校通过把志愿服作为教育载体,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深入关注国情、社情、民情,对于培育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1]。在志愿服务中,大学生通过亲身体验,逐渐对社会现状有了更加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注入青春力量。
其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的情境下,通过亲身体验,磨练意志品质;借助与受助者之间的对话、协作、交流等,不断的反省思考;在交互、质疑、辩证的过程中,促进大学生志愿者形成积极主动的服务态度,培养其实践能力,使其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最终帮助其加强自身综合能力。
最后,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学生思想境界提升的实践平台。在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下,志愿者在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习与反思,不断地审视自身的道德品质,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传播了青春正能量,从而成为一位真正德才兼备的人。
二 高校志愿服务的现状分析
民政部数据显示,至2018年底,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注册志愿者超过1亿人次,全国标识志愿服务组织1.2万余个,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超过12亿小时。作为社会的重要群体,高校学生一直是志愿服务最关键、最活跃的部分。2017年9月施行的新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鲜明地将“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加入到新修订的规定中,中青联[2017]10号文件《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大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是必要手段之一。在政府、社会和校方的支持下,高校志愿服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高校志愿服务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下,仍然不可否认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使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效果大打折扣。
(一)志愿服务内涵理解偏差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对志愿服务的内涵普及不足,造成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存在偏差,对志愿服务在自身价值实现中的作用认识不深刻、不到位。随着功利主义、物质主义的抬头,部分大学生更是带着功利倾向动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去,而没有将志愿服务看作是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由于没有真正理会志愿服务的精神与意义,这部分志愿者在被动参与志愿服务时,往往会缺乏自主性与积极性,草草完成志愿服务任务,服务质量与效果难以保证,高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功能的发挥更是受到严重影响。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系统化管理机制
2019年2月,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暨岗位学雷锋推进会上强调,“制度化常态化是推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志愿服务活动发展较晚,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一,大学生志愿服务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志愿活动存在行政化的现象。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组织大都采取自上而下的组织管理模式,因此不可避免地沾染了较强的行政色彩,这样就会使大学生在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大打折扣。第二,志愿者招募随意不规范。任意招募大批的大学生志愿者进入志愿者协会,但是后期的服务活动不到位,造成高比例的注册会员无法真正参与志愿服务,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受创,影响其育人功能的发挥。第三,志愿者培训机制不完备。大学生是具有专业知识的特殊群体,但其自身的技能还不够全面、经验还不够丰富。大多数志愿服务组织往往只是在志愿者招募后进行短期的培训且培训多是流于形式,使得志愿者缺失服务本身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在服务过程中运用的方式方法等都会出现偏差[2]。
(三)高校志愿服务缺乏创新性
高校志愿服务内容比较单一且服务方式的创新性还有待提高。目前,高校志愿服务还主要集中在环境保护、社区服务、助老助残、动物救助等方面,形式单一、内容重复,且部分还停留在口号号召的阶段,而没有实质性的活动内容。这不仅仅使志愿服务的范围变得狭小,还无法促进服务方式的更新,同时还会影响高校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志愿服务活动的效率和质量。
(四)激励机制不健全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在道德价值信念的驱使下,自愿投身服务的实践活动。正是由于这种浓厚的“自愿”和“公益”色彩,使得一些志愿组织忽视了对志愿者们的激励。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复杂多样,但除了功利性目的,也有对自我价值实现和生命意义追求等自身需求的满足,然而志愿活动结束后,志愿者往往获得的都是千篇一律的赞美与表扬。长期以来得不到来自组织、社会的认可与支持,也导致大学生志愿者热情逐渐降温,甚至脱离志愿者群体。
三 思考
(一)加强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
培育和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有助于高校学生深化对志愿服务的认知,促使志愿者把志愿服务当做一种持续性、实质性的自律行为和学习方式。营造志愿服务文化氛围,首先应当加深大学生志愿者及志愿者组织对志愿精神的理解,将志愿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已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高校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开发和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开辟青年志愿服务主题栏目,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志愿服务文化,深化高校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不断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思想道德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不断促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自主性和自觉性。
(二)健全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完善实践育人管理体系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高校要结合自身情况,完善制度建设,使大学生从加入直到后期考核都有完整的机制保障。通过确立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志愿服务活动审核机制以及志愿者考核机制等等,构建严密的志愿组织管理体系。首先,志愿服务组织要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进行全方位地合理规划,采取多样化的宣传方式进行公开招募,将大学生个人意愿、实际能力和活动目标相结合筛选出合适的志愿者。其次,严格培训制度,在培训之处,明确培训目的,制定培训规划;开展系统全面的理论基础和技能培训,以技能培训为主,以情感培训为辅丰富培训内容;根据活动内容和大学生志愿者的实际情况,创新培训的方式,提高培训的效用。最后,完善评估机制。设立专门的后期评估机制,制定具体合理的评估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基于大学生志愿者的活动的能力表现和工作效果,及时认真反馈。
(三)促进志愿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丰富实践育人内容
高校应适应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新需求,创造性地开展好高校志愿者工作,使志愿服务活动多元化、专业化。志愿服务活动对高校学生而言,是一项能够感受社会各行各业、提高自我服务意识的活动,高校应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尽可能地与校外各单位加强合作,不断拓宽志愿服务的领域,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各方面共同支持的生动局面,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使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更多发挥大学生的专业智慧和经验,使其服务于公共利益,从而在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志愿服务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创新活动形式,摆脱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社区服务等活动的局限,集思广益,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激发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热情,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实现高校志愿服务育人功能。
(四)完善动力机制,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
必要的激励和表彰是提升大学生满足感、成就感和荣誉感的重要手段,是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高校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通过宣传教师或学生中典型事例,以榜样示范激励,建立星级认定和嘉许制度,根据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时间的综合评估,对其进行星级认定,给予奖励和表扬。
参考文献
[1]张伟娟.刍论完善志愿服务活动与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理论导刊,2014,(8):16-19+31.
[2]张科,彭巧胤.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专业化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0(2):43-4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