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对策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3 17:04:34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尊重课程建设规律,切实强化课程建设管理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对策研究;思政元素

本文引用格式:张楗,等.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30):48-49.

         为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通过课程建设,探索一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德育元素贯穿教学、聚力推进“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推动全程育人,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专业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健康审美情趣、健康的青少年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

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格局

      1)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格局未能根本改变。“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功能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专业课程育人功能,仍处于局部探索,课程元素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未能形成整体设计。

      3)目前,全国范围可供参考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不多,思想政治理论向专业教学体系转化缺少实践路径及经验做法。

二 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的意义

         为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通过课程建设,探索一条“课程思政”实践途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建设方案。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德育元素贯穿教学、聚力推进“课程思政”,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推动全程育人,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专业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健康审美情趣、健康的青少年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2]。

\

 
         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属于“两张皮”,但都有“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共同使命。立足学校办学定位、基于人才培养特色、针对学生思想特点,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是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则,因此,实现由“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扩展,是充分发挥课程价值教育功能,在办好思政课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其他各类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重要路径。马克思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推进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体育德,以美育德,以行育德的五维育德工程,尽可能广泛地把育人元素调动和利用起来,最终回归到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上来[3]。发挥专业课程本身的特色,提炼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要素,转化成核心价值观教育具体而生动的载体。在专业课程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到教学,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阶梯式成长特征,以及学生遇到社会问题的复杂度,系统设计德育递进教学路径,推进思政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全覆盖。

三“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对策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课程育人功能的定位,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路径。如何让专业课上出“思政味”,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

      2.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问题,专业课程思政的评价问题,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师基本而又重要的一项素质,一位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所教授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质量。

      3.专业课程中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评价,通过对学生发展的评价和反思,发现课程思政实施的效果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也可以发现课程思政建设的不足。以改进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施等。

四“课程思政”实践路径内容

         通过教学改革定位课程育人功能,课程思政融入体系,挖掘思政元素,设计融合载体,确定实践途径。完成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体系、课程标准、授课计划、教案、考核方案以及课程思政共享资源库。

(一)定位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的讲授,不能仅仅“就知识谈知识”“就技术谈技术”,而是应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素质教育为核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专业岗位职业素养要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健康审美情趣、健康的青少年人格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4]。

(二)确定课程思政整体设计体系

         围绕如何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立足自身实际,探索“三全育人”在人才培养实践中的突破和创新。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问题,探索建设一套可执行、可复制、可评价的三全育人体系[5]。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结合专业岗位职业道德和行业规范确定课程思政的整体设计体系。

(三)积极开展融合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载体以及考核方式的研究与实践

        根据课程思政的理念,挖掘思政元素,设计融合载体,确定实践途径。思政元素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规范、青少年健康人格、传统文化等,载体包括讲温情的故事、角色扮演、情景再现、案例、做建筑模型等,并确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把课程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中。

(四)课程思政共享资源的建设

         充分发掘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以动画、视频、图片、案例和故事等多样化,多形式地开发资源,将这些资源整合,并建立课程思政共享平台,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使网站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学习的要求,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创建大学生乐于浏览的信息和内容,“课程思政”资源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围绕课程思政培养目标进行体系科学、系统严谨的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育人理念,既不忽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不忽视思政的培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健康人格、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6]。

(五)设计一条转化路径

         功能以专业技能知识为载体开展育人工作。根据自然科学课程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同特性,分别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把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德育元素贯穿教学、聚力推进“课程思政”。

\

 
五 结束语

         课程实现“课程思政”,探索出一条专业课实践“课程思政”的方法和路径。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传统文化、青少年健康人格等思政元素融入课堂、德育元素贯穿教学、聚力推进“课程思政”,将德育与课堂教学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杨文晋.“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建设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1):34-36.
[2]朱梦洁.“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郑奕.大学数学“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01):59-61.
[4]周立斌,王彦婷.全程育人下的《工程伦理》“课程思政”教学[J].教育现代化,2018,5(52):291-292.
[5]徐立新.“课程思政”的教师实践理念与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8,5(15):311-314.
[6]张伟闯.高校思政育人协同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8,5(05):74-76.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9639.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