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论文 - 至繁归于至简,Sci论文网。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 > 正文

悬浮的孤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及对策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发布时间:2019-02-19 10:33:46 文章来源:SCI论文网 我要评论














SCI论文(www.lunwensci.com):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农村基础教育的特殊群体, 父母的长期缺位使该群体呈现出辍学现象频繁、心理问题突出、道德集体滑坡、安全渐成隐患等一系列教育危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产生的原因 多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政府等应协作构建完善的教育工作系统, 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获得全方位的教育。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家庭教育
作  者  冯  倩,湖北工程学院副教授    (湖北孝感  432000)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乡村人口规模庞大,高达6.5亿,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在城镇化进程中纷纷涌入城市。受主客观条件所限, 他们的子女无法随父母到流入地就学,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这种现象在短时间内无法改变。农村留守儿童引发方方面面的难题,首当其冲的是他们的教育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辍学现象频繁、心理问题突出、道德集体滑坡、安全渐成隐患等一系列教育危机,如何妥善应对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
 
农村留守儿童指因为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务工、经商而留守在农村, 由其他亲人负责照顾的16周岁以下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作为我国转型时期特有的社会难题,折射出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社会现实。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型 城镇化深入推进, 农业生产的投入与回报持续失衡,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与日俱增, 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也随之上升。农村留守儿童在个 人成长的关键阶段无法与父母一起生活,父母对他 们的生活、学习鞭长莫及,无法及时给予教育与帮 助,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使他们在学业、心理、德 行、安全等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

\
 
一是辍学现象频繁。农村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辍学现象。一方面,他们多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属负责照看,农村老人群体文化程度有限,不能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学习教育, 更无法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由于缺少必要的学业辅导与及时的心理沟通,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不科学的学习方法得不到及时纠正,不少农村留守儿童逐渐出现厌学心理,进而走上辍学的道路。另一方面, 进城务工、经商,使部分农村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部分进城务工者产生读书无用心理,甚至有人认为 “读不读书没什么区别” “读不来书, 以后跟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打工赚钱也可以”, 这类思想容易导致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的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调查显示,在农村留守的学生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经商的学生占较大比例。[1]
 
二是心理问题突出。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与学习的关键阶段,长期离开父母,缺少来自双亲的关爱,生理需求与心理需求均得不到及时的满足, 当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无法克服、生活上的问题无法解决时只能闷在心里时, 种种负面心理就会逐渐产生。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心理支持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他们看到身边的同学、朋友有父母的陪伴,而自己却没有,在无形的比较中就会产生失落、自卑心理。第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关爱极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有着自己独有的心理体验与内心感受,压抑难平之时只能通过负向方式表达。第三,由于祖辈溺爱农村留守儿童极易出现任性行为。农村留守儿童的任性不是天生的, 容易在后天的生活中由于祖辈过分溺爱、轻易满足他们不合理的要求而逐渐养成。
 
三是道德集体滑坡。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瑕疵, 如未成年就沾染上抽烟、喝酒、赌博等恶习,更有甚者 呈现出较为强烈的反社会倾向,严重违反社会道德 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父母通过外出务工、经商改 善了经济环境,却因长时间不能陪在孩子身边而倍 感亏欠,盲目地以金钱形式弥补亲情的缺位, 使孩子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人生观、价值 观。道德观念的偏差进一步诱发好逸恶劳、专横跋 扈、打架斗殴等道德失范行为。部分农村留守儿童 缺少基本的道德约束, 从未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这种道德集体滑坡的趋势若得不到有效遏制, 必将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遗留下巨大的风险。
 
四是安全渐成隐患。因为欠缺健康的家庭保护环境,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亦是危机重重,拐卖、侵害、意外伤害等事件层出不穷。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多由奶奶、外婆等祖辈隔代抚养,她们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基本的疾病预防观念与卫生保健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面临威胁;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自我安全意识薄弱,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如何求救,经常见诸报端的农村留守儿童长期被猥亵事件即是典型例证。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危机重重,令人担忧,对农村基础教育普及工作造成极大冲击,给农村社会和谐留下众多隐患。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成因解读
 
溺亡、性侵、烤火闷死、服药死亡、校园欺凌等一系列见诸报端的新闻报道集中暴露了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我国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难以避免的社会问题, 该问题产生根源在家庭、学校、政府、社区等多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缺位引发亲情饥渴。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难以替代的重要功能, 农村留守儿童长时间同父母分离, 家庭结构相对不完整,家庭教育在多个方面均存在明显缺陷。第一, 亲子教育难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不能与父母共同 生活,亲子关系脆弱,难以获得来自双亲的亲身教育,亲情支持有限。调查显示,78%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选择闷在心里。第二, 榜样作用不突出。观察学习法是人类本能的学习方法, 而父母通常是少年儿童的主要模仿对象,父母的缺位 使他们的认知评价无法得到正确引导,严重影响价 值观、是非观的确立。第三,情感偏离导致行为异 常。农村留守儿童虽然数量庞大,但是仍然不能独 立地为自己争取权益,当遇到困难又无法得到家庭 的帮助时,他们往往会向同龄人寻求帮助。然而, 由于阅历尚浅、经历不足,他们难以明辨是非, 容易结成不良团体,进而误入歧途。
 
二是学校教育错位导致教育不力。学校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亦有所偏差。一方面,我国农村学校仍然面临着巨大的考试压力。虽然教育部门近年来一直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升学率仍是农村学校吸引生源的重要标准,唯考试论依旧是根深蒂固的办学思想,重视智力教育而轻视道德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非农村留守儿童或许还可以通过家庭培养业余兴趣,但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 缺少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当学校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之时,他们的道德意识难以形成,道德失范行为亦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特殊的教育群体,需要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予以专门考虑。但是,大多数学校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仅仅将其视为普通孩子。于是,他们在生活、心理等方面缺乏针对性引导,只有当他们出现严重问题时,学校才加以干预,但是已经错过了最佳的介入时期。
 
三是社区教育空白使问题儿童增多。少年儿童的教育是家庭、学校、社区共同的责任,而且学生 在校时间毕竟有限,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在他们的 成长过程中承担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在家庭教育缺 位的当下,农村留守儿童的社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我国广大农村, 社区教育发展缓慢, 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随 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农村建设了大量文体娱 乐基础设施,但真正可供儿童利用的少之又少。由 于地理位置偏僻,监管力度有限,网吧、游戏厅等 场所成为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毒瘤,大量农村 留守儿童沉溺其中,沾染上赌博、抽烟、聚众斗殴等恶习,农村留守问题儿童越来越多。[2]
 
四是政府支持不到位影响权益保护。随着一系列问题的爆发,政府逐渐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 育问题,不少部门还将其列为工作内容之一, 但是政府的帮扶模式尚不健全, 欠缺可持续性。第一, 政府投入有限。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有待加 强,不少农村学校面临着教学经费不足、教学设施 落后、教师资源流失等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 教育得不到保障。第二,社会环境治理不力。农村 的庸俗、媚俗、低俗文化未得到有效治理, 读书无用论等不良思想逐渐抬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缺 少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第三, 长效机制尚未建立。政府虽然开展了一系列帮扶活动, 收效也不错,但是帮扶农村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尚在酝酿之 中,平等入学、监护、寄养等制度仍然不够健全。国家政策在某些地方未能落实到位,极大损害了农 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
 
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应对之策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社会问题,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做到标本兼治。所谓治标指立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产生的家 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等原因,结合各地政 府的经济、社会、资源等实际情况,选择及时、可 行的措施,应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表层、眼前、紧迫问题;所谓治本,指从根源上破除农村留守儿 童教育的制度障碍,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旨 在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危机提出现实应对之 策,因此主要探讨治标的对策。
 
(一) 维系家庭沟通,创新家庭教育模式
 
若是经济条件允许,父母双方尽量不要选择同 时外出务工、经商,或是父母一方在离家比较近的 地方务工、经商, 增加与孩子交流的频率与时间, 增进同孩子的情感联系。家长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 应该多关注他们的生活、心理变化,而不能仅仅关 注学习成绩。当孩子面临困境时,家长要及时给予 鼓励与引导,让孩子深刻体会到来自家庭的温暖与 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可以积极探索 “代理家长” “有偿托管家庭” 等新型家庭教育模式, 由地方政府出面,通过动员、经济补偿等方式鼓励社会上有 能力的人士承担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与监 护职责,尽可能让他们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享受来自 “家长” 的呵护与关爱。

\
 
(二) 完善档案管理,探索学校教育新思路
 
以往,农村留守儿童的档案分别由不同的单位统计并分开存放,其实由学校统一跟踪记录农村留守儿童档案的方式更为恰当。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集中的场所,负责记录、更新农村留守儿童的档 案,可以在增加工作效率的同时,获取更为准确的 统计数据。农村留守儿童档案不仅应当包含姓名、班级、父母务工、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而且应当将性格、兴趣、成绩评定等个性化信 息纳入其中,以便展开结对帮扶活动,有效解决农 村留守儿童缺乏交流、心理障碍等问题。
 
另外,学校应当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把农村留守儿童视为重点对象, 将其人格培养置于首要位置,引导他们培育科学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应当以朋友的身份主动走到农村留守儿童身边,通过丰富的课余文化活动, 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三) 建立社区监护体系,挖掘社区教育潜力
 
农村中小学可以尝试与共青团、妇联、工会以及村委会等机构展开合作, 整合各方面的教育资源,共同构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如,在社区成立专门的留 守儿童辅导站,将农村留守儿童组织起来, 增强他们之间的相互支持;鼓励退休教师参与日常的辅导 任务,定时开展辅导活动,随时关注他们的生活环 境,不定期协调乡党委、派出所、工商等部门检查 和整治社区范围内的茶馆、网吧、台球室等场所, 净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在社区党员、干部中寻找 “义务父母”, 增加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慰藉与情感关怀;建立专门的爱心网站,为外出务 工、经商的父母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提供便利。
 
(四) 统筹教育资源,组建政府协调小组
 
进城务工者的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二者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呈现方式,这两个弱势群体之间是互为流动的。因此,在进城务工者的子女教育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的当下,应当进一步开放城市公办学校,利用城市闲置的教育资源,提升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条件,降低子女随父母迁移的教育成本,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此外, 可加大农村学校的建设进度与投入力度,创办寄宿制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特殊的管理与照顾,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环境。[3]
 
此外,政府可以建立由教育部门或是地方党委 牵头的工作小组,制定例会制度,认真研究农村留 守儿童关爱工作的具体方案, 优化工作考核体系, 部署明确的工作任务与实施措施,并将农村留守儿 童关爱工作作为考核指标,积极出台相关政策, 吸引外出人员返乡就业,逐渐缩减我国农村留守儿童 的规模。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 统计数据显示, 江苏、湖北、甘肃等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占适龄儿童的47.7%,他们的教育问题早已不是个别地区偶发性问题,而是我国农村地区常态化问题。[4]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家庭环境缺失使他们在社会认知、行为习惯、身心健康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同有父母陪伴的同龄人相比,他们在成长过程 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更为突出。若处置不当, 可能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可逆转的长远影响, 进而影响整个家庭,甚至威胁农村与社会的和谐稳定, 影响几代人的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 育危机的表现形式, 深入解读危机产生的内在原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以及政府支 持等多个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教育工作系统, 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获得全方位的教育实属必要。
 
参考文献:
 
[1]姚嘉,张海峰,姚先国 .父母照料缺失对留守儿童教育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6(8):51- 58.
[2]郑航,李 俊奎 .转型期农村留守儿童社区教育新 探[J].农村经济,2014(3):27-31.
[3]聂鹏 .农村留守儿童多元化教育体系建设刍议———兼谈重庆市石柱自治县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3):45-47.
[4]刘宗发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研究[J].教育评论,2013(2):33-35.

《悬浮的孤岛: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危机及对策研究论文》(附论文PDF版下载):
http://www.lunwensci.com/uploadfile/2019/0219/20190219103746862.pdf

关注SCI论文创作发表,寻求SCI论文修改润色、SCI论文代发表等服务支撑,请锁定SCI论文网!

文章出自SCI论文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unwensci.com/jiaoyulunwen/3036.html

发表评论

Sci论文网 - Sci论文发表 - Sci论文修改润色 - Sci论文期刊 - Sci论文代发
Copyright © Sci论文网 版权所有 | SCI论文网手机版 | 鄂ICP备2022005580号-2 | 网站地图xml | 百度地图xml